念佛是否應求一心

(問:有說念佛要求一心,但《念佛四大要訣》裡講念佛不求一心。兩種說法如何融會?)

黃老答: 是啊,就是說,但是這問題就是這樣,你這個就是,你還是……,說到高的地方,就是無求、無得、無為,這一切。但是於無求中不妨求之,這個就是這樣。但是,不是從……。

另一種,還有一種就是說,你求到了登峰造極,求跟無求也相等。但是「登峰造極」這四個字談何容易啊,就是說就是這樣。真正登峰造極,「執持至極與不執持等」,所以淨土宗在這「等」字上,這裡頭很有份量。就是那個總有老太婆能夠成功啊!她執持到極點了,她心裡沒有別的了,就相信這個,沒有別的想法,就認為這是絕對的,那就是這一個念頭了,這個執持到極了。

這個「執持至極與不執持等」,我和圓瑛法師他們的講法就不一樣。他的講法呢,你這執持至極就往生了;到了往生,你還有什麼求啊?所以你這個有願、有求、有取、有捨,你要是取啊,要到「取捨至極」,所以淨土法門有取有捨,要捨娑婆、生極樂,這不有取有捨?古人「取捨至極」就跟「不取不捨」相等,所以這個取捨就是執持了,它的原文是這個〔註〕。他的解釋是,你生到極樂世界,你還有什麼取?還有捨啊?所以你取捨到了極點,到了極樂世界就沒取沒捨,所以跟沒取沒捨相等。我的解釋反正和他不一樣。他在《彌陀要解講義》裡頭的話就是這麼講的,講的不錯嘛,是吧,是不錯嘛。所以很多不是錯,也不妨有不同的說法。

我說你執持至極的話,他就絕對地就是娑婆我不喜歡了,「我一點……。」現在很多人還是在戀娑婆呀,比方說,我願意在世間、世界上知名度高一點,人家一贊成你就高興。你還不是對於這個名,對於這個東西還是高興?這個就是娑婆的東西啊。這些名不就是娑婆的嗎?你對它還是喜歡,不就是戀娑婆嗎?真正一點也不戀呢?那你有子女、眷屬、種種種種的,名呀、利呀,種種的,喜歡吃的、喜歡看的。

所以有一個和尚,鬼抓不著他,就沒辦法,後來問他徒弟:「你的師父到底心裡還想什麼?還喜歡什麼呀?」

「我師父什麼都不喜歡。他真的什麼都不喜歡,他就喜歡他那個缽。」
這個鬼就弄他那個缽,他一聽那個缽就出定了。他一看,鬼抓他,「我好不容易抓著你。」

「唉!你說你怎麼抓住我的?」
「我知道你喜歡這個缽。」
「唉!你真聰明,真讓你……。我就是喜歡它,你讓我死之前我再摸一摸,看一看。」
鬼就遞給他。遞給他,「啪」一扔,這次找不著了,哈哈哈……。

所以這個真捨光了,那就不捨了嘛,這捨到極點了。相信極樂世界,真願意去,不管他相信什麼嘛,反正是真信了,但就只是相信去。這個時候,他念的時候,自然就什麼都放下了,自然是一念淨念相繼了。這樣一個念法,這樣一個念的境界,和那個通達了「不取不捨」的人,他要去念,也就到這個境界。你還有另外的境界嗎?所以「相等」。

所以說「暗合道妙」就在這兒,「暗合道妙,巧入無生。」所以我們淨土法門之好就是,它是你,很不……,你就是你這個……,所以阿彌陀佛的方便,五劫想出這條願,巧妙之處就在這些地方。你不須要真理解,要真正去做。你這個不能離相,你這個……,只要至心專注,可以解決問題嘛。它就是說,暗合道妙。其他的法門是明合,清清楚楚地合了,一步一步、一步一步,所以這「合」很……,這個就要求他水平了,要掌握很多很多東西,理解很多東西,契會很多東西,要捨掉很多東西。他這個就直接了當嘛,你能夠暗合道妙。他不是正入無生,他是巧入無生。真正合了道妙之後,就很巧就到了,入了無生的境界。

無生的境界,是登地菩薩的境界。所以證無生法忍,真正證無生法忍是八地菩薩。初地當然也可以證,不過那個就是不徹底,真是徹底證,是八地、九地的事情。所以我們現在說,說孔子他的修養境界是七地,老子是八地,那就超過孔子了。孔子「隨心所欲不踰矩」啊,這是自然合道。自然,不用安排,不用造作,隨便怎麼做。就「中和」嘛,「喜怒哀樂之未發,謂之中;發而皆中節,謂之和。」這起心動念,我只要一起一動,自然合乎節度,合乎法,自然合乎真如,自然和理相契,這個叫做和。現在大家把這個「中庸」體會一個,就是一個和事佬,很庸俗地這樣子來批。我說你這批孔,批的是孔老夫子的鄰居,哈哈哈哈……。

註:引自《妙宗鈔》:「取捨若極,與不取不捨,亦非異轍。」可參照黃念老在【無量壽經講座】裡,【惑盡見佛第四十一 (之五)】的這段開示。

回【念佛】問答目錄