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四會之五 「信願持名,即是以佛知見而為知見」

那這一來嘛,大家就又有點兒說,「我這個念著佛,這個時候是不是又叫我去參心去了,是不是?到底怎麽辦呢?」現在我把這個徹悟大師的一段話,今天時間多花一點不要緊,因爲這個地方很精啊,這些都是古德的一個精華,把徹悟大師的這一段正好,就好像把夏老師咱們這一段,這一段的東西正好作一個總結啊,正好作一個總結。談到這個「見」,談到這個「心」,談到咱們「信願持名」啊。大家稍微喝一口水,先喝喝水嘛,咱們這個時候也就是來聽這個總結。這個總結,大家也就有理論,有辦法。我們不是讓大家最後落了一個含含糊糊,不知道怎麽辦好。這就告訴你怎麽辦。不是說,我都沒轍了,不知道怎麽辦好。這有,告訴你怎麽辦。

咱們先說徹悟大師是誰,這是在乾隆、嘉慶年間的大德,也就是公認的淨土宗最後的一位大德,第十二位祖師。這是他的語錄的一段。他臨終的時候先告訴:「我今天就要走了。」他臨走的時候,親自看見佛來接,而且是大家都聞見異香。他是禪宗、淨土宗雙方面都有成就的人,這是他的一段開示。這一段開示呢,爲什麽我們老談「見」哪?這裏也給大家做一個回答。同時底下也說明咱們這個心,這個靈知,心就是靈知啊,靈知的這個「知」字,古德都是同用這個字,這個字就不能再什麽,不能隨便輕易地否定。那這個裏頭,他講的很好,咱們先一段一段來。

《徹悟禪師語錄》:【一切眾生,為利鈍十使所使。久經長劫,流轉生死,受大苦惱,不能出離。可悲也!十使者何,即身邊邪見戒。此五為利使,以發動輕便故。貪瞋癡慢疑,此五為鈍使。由利使所生。對利說鈍故。】

他說一切衆生,被這個利鈍,我稍微改了,不要用他的話啊,咱們反正是照他的意思我順成白話,省點兒時間,反正大家相信我不會造謠,所以我不一定一個字一個字跟他一樣。一切衆生就被這個利和鈍的十種使,大家常常說使命的「使」,這「十使」是個名詞,十使是個什麽,回頭我再解釋。衆生就被這十個使指使的怎麽樣呢,指使得久經多少劫呀,流浪在生死裏頭,受了大的苦惱,不能出離,可悲呀!

指明咱們的這個根本,有十個使。這十個使我們並不生,就是咱們所說的見思二惑。這就是常常有一個事兒叫好幾個名字,真如、實相、佛性、妙明真心等等,它這是一個事兒好些名字。見惑思惑,它又叫「十使」,它有利使、鈍使,它這個地方用這個名詞。十使者是什麽呢,就是咱們所說的見惑,就是「身見、邊見、邪見、見取、戒取」,這五個叫利使,利就是那個鋒利的利,它使喚你它很靈;而且後頭,「貪嗔癡慢疑」這是五個鈍使。我們只知道「貪嗔痴慢疑」不好,不知道前頭這五個不好,所以這是衆生顛倒見。那個是利使,這個是鈍使,而這個鈍使是利使生出來的。這個徹悟大師沒講啊,我給大家補充一點兒。

你有個「身見」,有個身見你就認爲這是自己,你就貪這個身,就養活它,長生啊,這不就出了「貪」了。你要侵害我這個身體,我要保護這個身體,我就生了氣,這不就是「嗔」嗎。明明這個身是虛妄的,你認爲它實際是你自個兒的,不就是「癡」嗎。所以一個「身見」就把貪嗔癡…。所以這個明真長老看見陳某,頭一句話,他請開示,明真長老就說,「你須要消除身見。」這都是大德的話。一個身見就産生貪嗔癡,就覺得我比別人强,就我慢。對於佛的知見你就懷疑。疑不是說對於別的疑呀,就是對於佛的知見,佛說這話,聽著,「有這回事兒嗎?是這樣嗎?」哈哈哈哈……。

所以就是說,你「邊見」也是一樣啊。「身見」就是,所以現在所謂這個氣功師,什麽這個養生家,現在我們不管他叫什麽,說他是外道。實際這好多人就是什麽氣功師、養生家,他就鍊他這身,就是「身見」。再進一步,我要出來一個小人兒,小人兒再一修,再出個小人兒,還是身哪,元神哪,元神那還是身,不出「身見」。

還有「邊見」,不是「常」就是「斷」啊。成大羅金仙了,永遠不死是常見;科學家,人死如燈滅是斷見。邊見,不落「常」就落「斷」;不落「有」就落「空」。這邊見,不能中道,只能在一邊兒。就是咱們所說的那個形式邏輯,對了就不能不對,不對就不能對,不知道「對中有不對」,「不對中有對」,他這是邊見,這是更粗的邊見。

底下就還有「邪見」,凡跟佛說的不一致都叫邪見。大家總以爲這個邪見,我要叫人去邪淫,叫人去做壞事才是邪見。佛所說的,你跟佛說的那個不一樣就是邪見。佛說往西,你說往東當然是邪見,你說往南往北也是邪見,你跟佛說的不一致嘛,就邪見。這個邪見的人就很多了,他那些東西都是他杜撰的,杜撰的那些見解,不是古德經論中原來有的,那個經是那個意思,他一解釋就變了,他就不是去西了,他要去南了。

「見取」、「戒取」。見取,你看那個外道,他就認爲我吃苦我就消罪,他不是因當作因。你這個吃苦,以這個作因。我殺了張三,張三非殺我不能了這筆賬,我自個兒跳河跟他無關,他非得他把我宰了,那你才能消這個罪呀,不是因當作因。而這個出了元神他就認爲最後到了這兒就證果了,不是果當作果,你還沒有出三界啊。

所以前頭這五個就都是這,所以現在這外頭很流行啊。這五個叫五利使,它很厲害啦,五利使。貪嗔癡慢疑咱們不用說了,這個大家都清楚了。貪嗔痴慢疑,鈍使,它沒有那麽利。這前頭這五個是很難得離開。你剛才說的,那個「見」和這個「淫」,淫還好除,見很難除啊。

【此之十使,眾生或多或少,各有偏重。若帶之修道,但唯增長邪見煩惱,決無相應分。】

那麽這句話是原話,「此之十使」,這十個使,「衆生或多或少,各有偏重。」某人在這方面重,某人在那方面重,反正既然是個衆生,你有的多一點,有的少一點,你沒有能離開這十個使的。或者你沒有十個,你只有兩三個,你反正你離不開。「若帶之修道」,你帶著這個東西去修道的話,注意了啊,所以有的人就是「我就是得修,我修就成功了。」這才是胡說呢,這才是胡說呢!

怎麽修?你要知道正修行,哪裏全修就能成正道的。你這個東西不解決,帶之修道,「但唯」,你看這兩個字,「但」字,「唯」字,就是雙重的關係,「唯」就是唯一,「但」就是但是,就只是這樣了,「但唯」,雙料的語氣。什麽呀,「增長邪見煩惱」。你修道,修道,修什麽道?修魔道!「決無相應分」。你看,這祖師的語言就這個語言。所以大家好好要聞法呀,不高興聽,就「我反正知道一點兒,我就自己覺得我挺高明,我就去修去,我總有一天成功。」哎呀,這個不行啊,這不能離開善知識啊,不能離開經教,不能離開聖言量。這句話就很重要,希望大家常記,這十個使,「帶之修道,但唯增長邪見煩惱,決無相應分。」

【如欲斷之實難。以此十使,於四諦下歷三界九地,有八十八使見惑,八十一品思惑。】

那麽我們就起了個心,我們想去斷它,那這個這麽不好,我們就得斷哪,斷之又實在是難。所以是爲什麽說「修道者如牛毛,得道者如麟角。」爲什麽《大集經》說,「末法衆生億萬人修道,罕一得道。」就在這兒。你帶著這個,你決無成功之望。要斷,斷是真難哪,所以《大集經》說了,億萬人修道,很少有一個能得道的。這屬於難行道,這裏說的難行道就是這麽來的。

【但斷見惑,如斷四十里流,況思惑乎!若見思二惑毫髮未盡,分段生死不能出離。此所謂豎出三界也。甚難!甚難!】

就是說,斷見惑的話,就像斷四十里的水流一樣,何況斷思惑呢?那麽見思兩惑如果有一毫一髮沒有消除乾淨,你這個分段的生死,就是前頭這個生死,就是咱們一生一死,這個衆生這個生死就不能出離。不能出離,你就沒法出三界。所以這樣出三界叫豎出三界,就是難行道。你要斷了見思惑出三界,這豎出三界,這難得很哪。

看見沒有,你光斷個見惑就像斷個四十里流一樣。不斷,你帶之修道是決無相應份,所以是難哪!大家可見其難哪。那怎麽辦?這底下辦法就來了。就是要知道,一方面要知道這個問題的嚴重性,另一方面,這才對這個辦法,咱們才真能心悅誠服啊。不然你總不心悅誠服,總不安心,總不踏實啊。

【然此十使,總名眾生知見。古德謂眾生知見,須以佛知見治之。】

這個十使,總的名字叫什麽呢,說是十樣,總的名字就叫做「衆生知見」。所以爲什麽我們抓個「見」字,總的名字就是衆生知見。衆生知見怎麽辦呢?古德就說了,衆生的知見,拿佛知見來治。咱們都知道病根兒了,病根兒在什麽?所以我說,這幾年我盡跟大家說「見」了,這個是它的根!那怎麽治?佛知見來治。

【佛知見者,即現前離念靈知也。然此靈知,不能孑然自立,必隨緣起。不隨佛界之緣,便隨九界緣起。離十界外,無別緣起故。】

什麽是佛知見呢?這一層繫一層,佛知見就是剛剛說的離念的那靈知啊。你知道你自個兒有個離念的靈知,這就是佛知見哪,而你自個兒這個離念的靈知就是全部的佛知見哪。那這現在咱們都有啊,都有,你怎麽還照樣是衆生知見,是不是?那你還得問哪。那怎麽辦呢?

底下徹悟大師就說了,這個靈知呀,它就是怎麽,咱們這個在衆生份上,怎麽能顯呢?要有個緣起,從因緣顯起來,在用中才見哪,所以你必須得有作用啊,有緣哪。所以緣起者嘛,這個十法界,十法界嘛,這個法界不過就是十個種類,佛,菩薩,緣覺,聲聞,底下就是六道,這不十個嗎,總不出這十法界啊。所以你不屬這法界,就屬那法界。你雖然是有這個心,這個心它是隨緣而起,你不隨佛界的緣,就隨其他的九界的緣。那麽你要去隨著這個佛的緣起,那你這不就是《觀經》的話:是心是佛,是心作佛了,那你就是佛了。你本來靈知嘛,隨著佛界的緣起,那就是顯現佛界的這一切了。

【欲隨佛界緣起,無如以信願心,持佛名號。但信貴深,願貴切,持名貴專勤。】

那麽要怎麽去隨佛界的緣起?修行的方法就很多了,但是其中沒有一個,「無如以信願心,持佛名號」啊,沒有再比這個更强的了。爲什麽在廣化寺我講了個「信願持名」啊!所以大家慢慢看出來,這都是爲了一個目的啊。說來說去,慢慢慢慢大家就能把它成爲一個總體了,這麽看也是它,橫看成嶺,側看成峰,這就把個廬山,總體有個廬山了。

那麽衆生帶著這個衆生知見修行是沒有用啊。那麽就用佛知見來治。什麽是佛知見?就是你本來的靈知的心。靈知的心是緣起才顯現,這緣起,十個緣起,我們當然要佛緣起嘛。佛界緣起,無如是以信願心,持佛名號,就是「信願持名」啊。

可是也得加點兒條件,光說個「信願持名」,我也有點兒信,我也有點兒願,我也念兩句佛,行不行啊?信就貴深,信貴要深信,願就貴切啊。這不是我所一直多少年都跟大家說的,要深信切願。所以,我之所說,我不敢隨便說,都是繼承了先德的遺教啊。大家只有這個燈燈相續,光光相照。古德能把我照亮了,我就把這個燈光把它保存下去,大家也都亮起來。咱們再往下照啊,也就是這麽一件事嘛。

活著爲什麽,還有什麽其他的事兒可做呢?你說請你吃飯,這飯也沒什麽好吃,有什麽好吃的?吃飯不就是肚子餓了嘛,你說有什麽好吃啊?所以「咽下三寸成何物?」三寸當時這兒還覺得有點兒滋味,咽下去之後再一吐出來你看,你還肯吃不肯吃呀?你自個兒的東西。所以就是這麽一件事兒。

信就是深信切願,持名就貴專勤啊。不要今天持名,明天參禪,後天又搞這個,什麽心裏頭又不安哪,要專,不要老變;要勤,有時間就念,不要三天打漁,兩天曬網。

【果以深切專勤之心,信願持名,即是以佛知見而為知見。亦即是念念中,以佛知見,治眾生知見也。】

底下就給大家肯定,果然「以深切專勤之心」,以深的信、切的願、專勤的念佛,拿這樣一個「深切專勤之心,信願持名。」大家聽啊,這句好好聽啊!果然你是以「深切專勤之心」來信願持名,你是什麽呢?「即是以佛知見而爲知見。」這個就給大家保了證了,你就是把佛的知見當作你的知見了。咱們稍微停頓一下,想一想。

這裏頭沒有什麽難懂,就是看信得及信不及。信得及你就是佛知見;那信不及嘛,那還沒有完全,原來的東西呀,還在那兒有點勁兒。所以果然以「深切專勤之心,信願持名」,就是「以佛知見而爲知見」,你就不是衆生知見了。衆生知見要那麽斷,是那麽難哪。你看見沒有,這個你看容易不容易?爲什麽要必須說三大阿僧祗劫?爲什麽說刹那?這不也就看出來了嘛,也就看出來了。清清楚楚的事,明明白白的事,大家要在這兒亂哪,就亂哪,清清楚楚的事。

也就是念念中,以佛知見治衆生知見。你這麽著,你這一念一念地念佛,這一念一念中就是拿佛的知見治你的衆生知見。這兩個可以同時並存的,當然頭一個更直接了,就是佛知見!這個怕你信不及,你不是說拿佛知見來治嗎?這就是治,這個已經爲根器稍微低一點兒的人說法了。這再不信,好好懺悔,多拜佛懺悔,不要自以爲是,千萬不要自以爲是。這個別人怎麽能信,我怎麽不能信?多禮拜,多懺悔,多求佛力加被。

【熾然十使心中,但置一信願持名之心,即轉生界緣起,為佛界緣起。】

在「熾然十使心中」,這個大德說話是殊勝啊。「熾然」,如火那麽燒,這個「十使」就是這個見惑思惑,如火燒的這種樣的心。在這種心裏頭,只要你,「但置」,只要你安了一個信願持名的心,即把生界緣起變成佛界緣起了。你本來要流轉六道的這種緣起,轉成佛道的緣起,所以頓成。所以說,不是這個事兒,不是我在這事兒上,好像我就想爭一點兒長短是非,我講這個,你們有的不怎麼同意,我這是非得給你…。不是呀,這個是關係衆生慧命,這要受到障礙就太可惜了嘛。這個道理很清楚,方法就是如此。所以今天說,道理擺出來了,方法有了嘛,就是你肯信不肯信?肯行不行?信了之後,願不願?願了之後,行不行啊?

【此於修道門中,乃點鐵成金極妙之法。只須赤體擔當。】

「此於修道門中」,在我們修道的門中,剛才不是說,「億萬人修道,罕一得道嗎?」《大集經》後頭還有兩句跟這個有一致的,「唯有是念佛法門可以得道。」這個念佛,也就是咱們這個信願持名這個念佛。這乃是「點鐵成金極妙之法。只須赤體承當。」「赤體承當」,赤裸裸的,沒有一絲掛,沒有一點兒囉囉嗦嗦的。就把它承當,就是信,就是這麽回事兒!

這個「赤體承當」,我給你們舉個例子,鳩摩羅什七歲的時候,看見一個很大的鉢,他看見很好,那好幾百斤沉,他恭敬這個鉢,他把它頂在頭上,頂起來了。後來一想,我這麽個小孩兒,怎麽頂這麽重的東西?就頂不住了,就擱下了。誒,所以要赤體就是這。沒那些,我這個恭敬它,我頂,他就頂住了。後來一想,這麽沉的東西,我怎麽頂得起來?

我就經過,我去這個天津,我有好多舍利,我那還是去山西,我要帶一個舍利瓶,我要帶幾顆舍利帶到那兒,我還要修法呀。我說,請哪顆出來呢?我就說「我這麽吧,我就拿個針,我吸,哪一顆舍利被我吸出來,我就請這顆舍利,願意跟我一塊兒到山西。」我就這兒一個瓶,那兒一個舍利瓶,我拿一根針,我去吸,福生在旁邊看見,福生在旁邊看見。吸了一個進來了,又吸一個進來了,吸了第三個進來了。第四個我一想,我說怎麽會吸呢?我這個針又不是吸鐵石,舍利也不是鐵,這個針和這個舍利之間爲什麽會發生吸力啊?這科學的腦袋來了,再吸沒有了。他們當時看的人也覺得很自然,這個針就是能吸舍利,這就叫「赤然」,「赤體」。

後來那個住在對門的是一個郝老太太,她的兒子,他聽我說,他也吸,也吸了幾個。你這就叫赤體承當。一回頭轉腦,大家就是在這回頭轉腦之中,這個複雜呀,這個它就困難。你只要是赤體承當,就老實念佛就是赤體承當。這個法聖最近念佛念的很好啊,他就記得夏老師一句話:「直念當前這一句。」你這就是最直接,點鐵成金,畫龍點睛的話。你就念這一句,你哪兒有那麽囉嗦,我念的是好?念的是壞?相繼不相繼?這麽些囉嗦,這囉嗦太多了。就念這一句,哪有這麽些囉嗦,還有什麽叫相繼不相繼,就念這一句,容易起來就這麽容易啊。

【久久勿替,管取金臺可以坐待,寶蓮不日來迎。】

這個「久久」,還是要「久久勿替」啊,盡這一報身,盡這個形壽,一息尚存就都不要鬆懈啊。這就給你保證了,一定是「金台可以坐待」啊,佛來接你是用金蓮花來接你呀。金蓮花來接你是什麽意思?上品生啊。大家知道上品生是個什麽地位呀,上品上生當時你就生,生了之後,當時就可以到一切佛國去見佛,就可以聞一切法,當下就可以得一切陀羅尼,當下你就可以分身到一切世界去度衆生,這才是上品上生。

還覺得淨土法門,好像還必須什麽是…,這還不就是即生成佛嗎?這些事兒不就是嘛,這金台嘛。咱們衆生你要這麽做,就能得到這個嘛,就可以這麽來救度衆生。所以金台是可以坐待,坐著等啊,這個寶蓮就不日來迎,這個阿彌陀佛拿著寶蓮花來迎啊。

【是為從此同居,生彼同居,橫出三界。較之豎出者,不亦省力也哉。】

這就是從這個同居生到,從咱們這個穢土的同居,咱們這兒是穢土,髒啊,我們這個巧妙是這樣,我們是同居變同居,所以容易了,所以這叫橫出三界。豎出三界,你是從同居土生到方便有餘土,方便有餘土生到實報莊嚴土,實報莊嚴土生到常寂光土,這是豎出,是難行道,很難,你上樓了。這個橫出,橫著移當然省勁了,「較之豎出者」,豈不「省力也哉」。

所以這個就是說,知見的重要,我們這裏得到肯定。所以一心法門,就是佛的知見,是什麽?就是咱們靈知的心。今天就把這個心,心是個什麽,我們也說了,知道這個心是怎麽殊勝。最後咱們又結合到淨土法門,這個知見這麽麻煩,咱們就是以佛知見來治咱們衆生知見。怎麽治?你只是「深信切願、持佛名號」,你當下你已經就是佛知見了,這就是頓法。

你沒有這麽頓,那你還是念念之中,佛就是拿這個佛的知見治你的衆生知見。你果然就這麽念的話,你就是金台可保啊,坐而待,橫出三界。所以這麽一來嘛,就是這個理論,這些個道理都在裏頭,這個「一心」的殊勝,這個「見」的重要。

所以就是說,你這個入三途也就是由於見,你怎麽修也不能成功也是由於你的見,你一修要修三大阿僧祗劫才能成功也是你的見,你刹那成佛也是由於你的見,全在你本人。而這裏給你提供一個最好的點石成金的法子。點鐵成金,本來是塊頑鐵,一點你就成了金子。這個就是徹悟大師跟夏老師整個的結合起來,這一切一切就是點鐵成金啊!就以這個作爲供養。

  上一頁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回目錄