蓮公大士開示筆記原稿一

辛丑三月十八日,一九六一年五月二日,
反復誦《心經》,觀照觀照,最要最要。認爲得力,錯了錯了。趕快回頭,打碎再造。
下午赴夏宅(帽兒胡同),在座:黃、齊、劉。

夏老開示:問李:諸大祖師開悟後,爲什麽念經?
棒頭死去方能活    詐死佯活最不堪      生歡喜心,生報恩心,如起反擊心,
磨出秦時舊鏡子    借人照己膽先寒      為什麽有能受不能受,自己不碎。
臨機豈得避刀槍    不是兒童戲一場
我有願王作法鎧    饒他棒折愈生光

念佛念咒念經是否一樣。
根器不同,因緣不同,佛應機說法。

開示悟入佛之知見爲各經原則。
智者大師念《法華經》得辯才無礙、法華三昧(藥王本事品)。

經從佛口出,薫習爲成佛正因。一字一句,深信如此。

《華嚴》不等于《法華》。最後滅《無量壽經》。

李老念佛不得力。

《法華》各章不連貫。唯《無量壽經》,從初發心到成佛,最後說娑婆苦,再說禮佛現光,殊勝希有,連宗帶教,都攝其中。前後銜接。報身看見也不得了,法身八地才見。十六觀很難。如黃金山出于海面,太殊勝。從此篇發心會經,夢蓮池大師。夢示三次,看見菩提樹,喝了甘露。權巧方便顯第一義諦。

盡說相與金剛矛盾。

黃:實相無相。錯會在無字。落在四句內就不行了。

經無高下,根機有高下,悟與未悟都念。

念頭死事一心,法身活理一心。

未到家如何辦。亦經亦佛,一卷經一千佛。念佛不收心,念經能收。在大範圍內能經內保,久之不知不覺,能所根塵合流,能達到寂滅境界,如觀世音,聞薫聞修證金剛三昧。

開悟爲什麽念經?佛佛相念。極樂境界,爲妙明真心所應有的東西。

非止。如止,知其所止。處處對比。

初六允升大吉
上九視履考祥

君子順德,積小以高大,內剛外柔。

虛心,回頭看,考驗吉祥。

先無我相才無其它相。從打碎另造真下功夫,可躍進一步。

蓮公大士自警錄 (黃念老摘選)

須先打破自欺一關,始有商量處。須灼然見得自己滿身過失,功夫始有著手處。此二關不破,任你談玄說妙終是門外打之繞。

天錫之福,先開其慧。天降之罰,先奪其魄。慚愧奮發改過,皆天開其慧者也。悠忽昏惰自欺飾非,皆天奪其魄者也。


一九六一年一月一日元旦,即庚子十一月十五日,下午夏老開示: (黃、齊、賈、蔡、王、李、劉在座)

一則誠,二則僞。

誠則一,僞則二,爲自己受用。

有夾雜則不誠,發真實心即誠。

有惡念,有善念,不誠,真的誠心無東西,有一心不亂,即不能一心不亂。

心居佛號中,即得佛受用。
動靜常一如,永處那伽定。(無出無入那伽定)

以果覺爲因心,以果地覺爲因地心。

佛號即阿彌陀佛無量劫來成就覺的果。

一句佛號無邊妙德,攪入識心。

由解起行,行起解絕,心包太虛,量周沙界。

一句圓萬德,六字括三乘。

開佛知見,示佛知見。
悟佛知見,入佛知見。
後必具前,前不具後。

心經以般若爲體,須有般若才能到彼岸。

沒有不從法界流,沒有不流歸法界。

觀自在
自己在不在,觀自在,則自己自在。能觀自在才是菩薩。

行深般若照見五蘊皆空,照字不思索。般若就是大神咒,無等等咒。大明咒、無上咒指的是般若。 

瞋爲三毒,有事有理。

佛最高點爲證。

蓮公大士自警錄 (黃念老摘選)

無論念佛處事,皆當用第一念,勿用第二念。

念佛時,一切莫管,字句分明,平平常常,老實念去,即所謂第一念也。若矜躁卜度,希冀玄妙,或計功求速,或背境向心,即流入第二念矣。第一念是智,第二念是識,隨識即染,依智則淨。

 處事時,廓然而大公,物來而順應,事未至勿將迎,事已過勿留滯,坦坦蕩蕩鑒空衡平即第一念也。若計較人我瞻顧得失,或牽於感情,或激於意氣,則流入第二念矣。第一念是理,第二念是欲,徇欲即闇,循理則明。

回目錄