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二會之一 引言: 發菩提心 一向專念

(請點擊下方 Play-button 鍵,即可開始播放錄音)

今天這個是夏老師一九六一年一月一日,我們去拜新年嘛,那麼開示。那麽除「陳」啊,陳伯伯以外,裏頭還有七個人,這「齊」,齊伯伯;這個賈承章,這是一個博士;「蔡」,蔡無忌,又是一個博士;「王」是王慎軒,一個老大夫,人大代表;「李」是李以祉;「劉」是劉明信,是留學生,還有我,這麽些人在座,人到得比較多。

看來這次老師也很高興,談的這個內容十分深刻。也就是我看哪,學佛這個問題,我們要想不想成就?要想成就,這些問題就是根本問題。你要是只是想結結緣囉,研究研究,那就算了。真要想解決問題,真要想出生死,真要想覺悟,真要想度衆生,那這個內容,就必須得很清楚,所以這個就十分重要。

因此呢,這個內容我們就可以至少再繼續一次,甚至於再繼續更多一兩次,直到大家真是真是這個我是體會了,我們反復的,有問題提出來。非得把自己心裏頭的問題通過夏老師開示以後,咱們自個兒是怎麽想,這樣一些問題深入的一些思索,要把這些新聽到的這些個寶貴的開示,去替代了、排除了我們舊有的思想,這就是真聽了。如果聽了,而這些新來的也有,我的老思想還有,這和平共處,這效果就不高。那麽剛才我說這個例子的情況的人就比較多,和平共處,我老的還是我老一套,新的也有新的一套,都是,大家你好我也好,就是這樣,這就沒解決問題啊。

當然是,這個問題是可以開始了,因爲你有了新東西了,但是始終只是個和平共處,一點點也沒有改變,假定這麽說,那就不行了,那絕對不行了,加個「絕對」。多少得有改變,改變得越多就越好。所以我們這一次,不僅僅說是大家聽了之後,腦子裏有了些新的內容了,你這是一個初步,這次咱們就要提高一步,這個新的內容要産生新的作用。不是像我們買書似的,我原來書架上有二十本書,我又買了二十本書,於是我書架有了四十本書了,都擺在那兒,這個就不够了。

所以這次的主要目的啊,爲什麽這回這麽重視這個問題呢,就是《無量壽經》說了,一切往生的人,三輩往生,你要往生就是不管你是上輩、中輩、下輩,都須要「發菩提心,一向專念」,你這兩個條件是缺一不可。所以這個《無量壽經》的「發菩提心,一向專念」,這個是《無量壽經》的宗,跟《阿彌陀經》的宗「信願持名」是一致的。蕅益大師說的「信願」就相當於《無量壽經》的「發菩提心」,蕅益大師說的「持名」就是相當於《無量壽經》裏頭的「一向專念」。

不同的經,《阿彌陀經》更扼要一些,所以宗提得也就更扼要一些,「信願持名」。 《無量壽經》就廣一些,所以這個提得也廣一些,也深刻一些,這個就要求得比較上提出了「發菩提心」了,就比「信願」兩個字要求深刻。所以夏老師這個開示的內容純粹是《無量壽經》的精神,就是要發心啊。

你發心不是就是一個空洞的發心,還要有具體的修持,所以就是「信願行」啊。蕅益大師提的「信願行」,稱爲三資糧,這個是修行的人三樣資糧。今天咱們要去旅遊你就必須帶錢票,必須帶糧票,才能到地方吃飯,沒有就不行了。錢、人民幣就是資啊,糧票就是糧啊,你沒有這個寸步難行啊。所以要往生的人,你是修淨土法門,就是以「信願行」是三種資糧,這是缺一不可的。

有的人他不解決「信願」,他單抓一個「行」,所以在這次我整理我稿子裏頭,我就有這個話,我當時在廣化寺講的,我說那三條腿的香爐你就剩了一條腿了,我只是「行」,我就是念,所以蕅益大師說,你念得風吹不入,雨打不透也往生不了。何以故啊?你三條腿你折了兩條腿了,你一條腿的香爐不翻哪?這個道理就是這,就是這個事。「信願持名」跟我們這個「發菩提心,一向專念」是相結合的,是一致的。

所以夏老師今天這個開示啊,前頭一段就是「發菩提心」,講什麽叫「誠」,什麽叫「僞」,底下還特別提出要發真實心,所以這一段是發心。也談得很深入,談到有的是,我們大家聽起來還不是咱們的常情啊,我們覺得要善哪什麽就好啊,這個就說,你有了善念倒是不誠了,你看夏老師是這麽說的。所以要提高一步,是不是,要提高一步。你看,這不就是第四行嗎,「有惡念,有善念,不誠」嘛。你把前頭不管,你就從第二句念起,不是有了善念就不誠嘛!

要大大的提高,我們要大變活人,不是老的那個人天路的那個思想。你那人天路的思想,你還始終是人天路嘛,你雖然修行了半天還是個人天路,你這個何苦來呢?所以不够啊,這很不够。所以就是很深入的問題,很重要的問題。所以在這個《無量壽經》裏就是提了兩句話,一個就是「發菩提心」,這個是爲因。這個就是種瓜得瓜,種豆得豆,你要求覺悟,你就種覺悟。嗯,怎麽種覺悟?我發了這個心就是覺悟,菩提心嘛,你發了覺悟的心,就等於種了菩提,將來你就收菩提的果實,就證菩提的果位。所以這個很重要,前頭一段。

那麽我今天先把夏老師沒有談到的這些問題…,因爲什麽?因為大家都是聽夏老師講過多少次了,所以就不把這些話再說了,我就給補一補。就直接告訴你,什麽是「誠」,什麽叫「僞」,你發心,你是真的啊?你是假的啊?那是深入一步了,發心的必要這裏沒有說,所以現在咱們補一補。這是兩個條件之一,就這兩個必要條件之一,你這大學考試必須考這兩門,你這一門交白卷,你第二門再考得好也不取。有一門交白卷你就是不行,而且只考兩門功課,又一門交白卷,那決定不能取的。所以這個問題很重要,就把這個重要性說一說,夏老師爲什麽開示這些內容,重要的!不是談談理論什麽的。

下頭是什麽呢,講念佛,講觀自在菩薩的法怎麽觀心、觀自在,就是具體的行啊。行嘛,持名是妙行,首先講持名的妙行。底下接著講什麽呢,西方極樂世界三大士,彌陀是中央,第二位就是觀世音菩薩,第三位是大勢至菩薩。

專講念佛是大勢至菩薩,觀音菩薩就是耳根法門,這三位是一體呀,大家要知道。那觀世音菩薩就是觀自在菩薩,那就是般若,那就是返聞聞自性,那就是禪宗的這個脈絡,所以底下就提出來觀音菩薩的法門。前頭念佛是大勢至菩薩的法門,後頭觀音菩薩的法門,大勢至菩薩的法門加上觀世音菩薩的法門,那是什麽呀?阿彌陀的法門。對不對?西方三聖嘛,都是彌陀的化現嘛,所以這化現的兩位就是這樣,那麽這個之合,咱們就可以知道是彌陀嘛。彌陀就化出這樣一個觀音的這樣一個法門,底下一個大勢至的法門,都是從彌陀那兒流出來的。而這一切修行之中,就沒有再有其他能夠跟這相比了。

所以我們說「一向專念」,就指的是大勢至菩薩的法門,但是也可以廣一點,實在大勢至菩薩的法門也包括了觀音的法門,跟觀音的法門也不是兩個。所以我們可以橫著看,就是把這兩門一說,就一切法門最好的都說盡了,都攝在裏頭了;再直著看呢,圓融著看呢,這兩個本來不是分裂的。所以底下講到「行」的時候,提了念佛,就提觀世音菩薩的法門。裏頭這一段開示就這個內容,就這三個內容。

我們所以在這一句一句說之前,咱們先這麼總的把太老師的這個開示體會一下,有好處,然後再分段的看,知道他的這個重要性和他的關係。

那麽這個《自警錄》後頭就更深入一步了。因爲這上頭說了「一」,說了「二」,後頭《自警錄》又談到「第一念」、「第二念」,所以我們就把這個《自警錄》夏老師自己要求自己的,我們也抄在後面。所以我們這一次就不是用一次的時間,我們很粗粗草草地、泛泛地研究一遍。所以深入的關於「第一念」、「第二念」等等的問題呢,留到下一次。還有這兩個法門之間的,念佛法門與觀心法門的這個圓融的地方,不同的地方,他們各個有各個的特殊的殊勝,又各有各的圓融,又互相含攝,這些個深入的內容也留到下一次。

今天咱們主要是說什麽呢,先把這幾個內容說一說。第一段是發心,什麽叫「誠」,什麽叫「僞」。這個發心很重要,什麽叫「誠」,什麽叫「僞」。第二段,念佛爲什麽這麽殊勝,下面粗粗地把觀世音菩薩的,按照這個文說一說。今天咱們打一個基礎,下一次咱們逐步再深入。

總要到什麽,這次就是說對於這樣一個基本問題,大家真是我這心裏頭有數了,就好了,我踏實了,這就是收穫。你說收穫什麽,你也說不出什麽來,你說出是什麽來,倒不見得對了,不是寫一個什麽心得報告能表示的。真感覺我這就是安心了,踏實了,這個就是說,「覺今是而昨非」,大大看見「哎呀,我過去,非呀!」甚至於說「我過去是僞啊!」

回目錄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下一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