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二會之五 大勢至法門與觀音法門

念佛呢,談了好多次了,大家覺得好像沒有什麽可談的了。可是我最近在整理的時候,我又有些很新的體會,又有很新的體會。因爲這次在廣化寺因緣很巧,四天,第一天是蓮華生祖師聖誕,第末一天呢,七月十三,大勢至菩薩聖誕,既然大勢至菩薩聖誕,我在那兒給大家做報告,我圓滿,我當然要結合一下大勢至菩薩的開示,所以把大勢至菩薩的內容在那兒介紹了一下。那麽再整理一下,這確實是殊勝啊,就是念佛法門,他就是「以衆生心」哪!咱們翻哪,翻翻找根據。

別的法門,拿觀音法門說吧,那二十五圓通,這個是文殊菩薩的總結是最好了,他是先於聞中,從聞思修,在「聞」裏頭,觀音菩薩的聞思修,「從聞思修,入三摩地」,先得在「聞」裏頭,「入流亡所」。第一步就是在聞裏頭入流亡所,這個「聞」是什麽呀?聞是「聞性」,是自性啊。凡夫知道什麽叫自性啊?你只知道這倆字,什麽叫聞性啊?你怎麽能下手啊?「先於聞中」,「聞」都不知道,你怎麽在那兒去「中」啊?怎麽在「聞中」啊?那什麽叫聞,哪是聞哪?什麽是聞哪?哪是中啊,你「聞中」啊?你「先於聞中」,第一步你就沒辦法。那好是好啊,你現在要是說直接那麽樣去照觀世音菩薩走那條路,你凡夫很難哪。那楞嚴會上多少大菩薩在座,他們多少大開悟人在座,他早知道聞性,那麽就是最殊勝了。還有就是,觀音耳根法門可以知「圓通常」,你可以從這個知道有一個,從「聞」之中知道這個自性是「圓」、是「通」、是「常」,能夠把自性相信下來。先信下來,然後再修行,有契會之後,真正有個解悟,至少你有個解悟,你才知道什麽叫聞,知道聞你才能夠開始。你這難不難哪?我看找這麽個人現在就很難找吧,很稀有,不能說絕對沒有,反正很稀有,出家在家中都很稀有。

但大勢至菩薩這個法門就不一樣了,他就是,「若衆生心,憶佛念佛」嘛,咱們不都是衆生嗎,就你這心,誰不行啊!這話說得很清楚嘛。還有後頭,「我本因地」,就是以衆生心憶佛念佛,後頭我本因地,就是以這個念佛的心就入了無生忍了。我就是衆生的時侯就「憶佛念佛」,後頭就是以這個念佛心就「入無生忍」了嘛,結果又是這麽殊勝。到了「無生法忍」是八地菩薩,登了地了,是八地才真證無生法忍。就是你衆生的心就這麽念佛,就八地菩薩。而這個舉例舉得太好了,這誰都能懂啊。母親想你,你不想母親;你心想母親,你想想母親,像母親想你那麽想,你就這麽念佛,這誰不會啊,你只是不想就是了。你想母親嘛,就像想母親那麽想,你就是這個,本來是「媽媽」,叫「媽媽」,你就「阿彌陀佛,阿彌陀佛」嘛,就是這心嘛。你只要肯想,你這是感母親的恩,起了孝心了就行;你忤逆不孝這就不行。你起了孝心,你有什麽叫不會呀。你們這小孩一歲兩歲都會念哪,這有誰不會呀?這也沒要求你什麽高深,跟你講什麽大道理,是不是。要是真正做到這個相憶了,真正是「如母憶時」,那就是行了嘛,那就是「若衆生心,憶佛念佛,現前當來必定見佛,去佛不遠。」這幾句大家要好好的體會體會呀,這是《楞嚴》中,我覺得《楞嚴》中的精華就在這兒。所以現在有的人說「淨土五經」,現在淨土的人,他稱「五經」啊,所以上次南方印來的,就是把這個擺進去,《阿彌陀經》、《無量壽經》、《觀經》、《大勢至菩薩圓通章》、《普賢行願品》。所以《楞嚴》、《華嚴》都說的是淨土法門,可以這麽說。

至於這個跟觀世音菩薩,那個第一不第一的問題,我們下一次再說。這裏頭很深入的,很多很深入的。那麼先把這個體會了,這也不是很難,就是你衆生的心,你憶念佛,「憶佛念佛」,這個憶佛裏就有信願哪,「念」字你就是念,「憶」字就是憶佛這些功德。佛這四十八願之殊勝,成就這個大願,第十八願「若有衆生聞我名號,至心信樂…,願生我國。乃至十念,若不生者,我不成佛。」都生啊,這是佛的功德嘛。佛的功德最大就在這一個願。所以日本人現在淨土宗有四、五千萬人,他就是由於善導大師去了,他把這個傳到那邊去了,所以善導大師把這個佛法傳到日本人那兒去了,日本人接受了。善導大師就强調《無量壽經》,就强調第十八願,這是核心,這個超過一切經典。一切衆生你就是聽了之後,你至心信樂,你願來我國,你有十念,念十句你就來了,你說辦得到辦不到?這兒就說的是「衆生心」你「憶佛」,憶佛是什麽呢?你知道佛的這個功德你就感,你就有信、有願,你又再念佛,那這樣就怎麽著呢,那你就「現前當來必定見佛」嘛。現前就可以見佛呀!夏老師恐怕不知見多少次了。我的舅父告訴我,初一上來,那看見佛、看見佛光、看見極樂世界,這都是可說的,後來更殊勝就不可說了,哈哈哈哈…,那不就是咱們這個世界現在的人?我這不好寫,不好引哪,咱們這兒引不要緊,現在咱們這個世界上的人,今生見佛的不就是嗎?恐怕還不止吧,像我們知道的還不止啊,那像覺明菩薩,阿彌陀佛說法,證無生法忍,現前就可以見,就可以證無生法忍。以衆生心哪!大家要知道。「當來」就更是沒話說了,你臨終之後一定見佛嘛。

而且是「不假方便,自得心開」呀,所以殊勝是殊勝極了。你不要再靠其他任何的方便了,還要參禪,還要修密,還要去研究這,研究那,還要打多少時間的坐,不需要再假借其他方便了,自然而然你的本心就開明,就開悟了。就是像衆生心,開始像想媽媽似的那麽念佛,這麽念下去,能像想媽媽那麽念佛,那當然就具有信願,不信他哪能這麽念哪,要知道,具有信願嘛。「不假方便,自得心開」呀,這個心開嘛,所以就是說你就「開明」了。而且這個是什麽呢,「如染香人,身有香氣。」咱們那個香盒裏那個紙就是香的,它那盒哪兒會香,那老八他有經驗,他在香廠待過,你老在那兒弄,你就很香嘛。那賣魚的售貨員,挺遠就聞見他那魚腥味兒,自然而然就帶著了。你念佛就這樣,你老念老念嘛,你就是帶了這個香氣嘛。

所以「子若憶母,如母憶時」,她母憶這子是很專哪,沒有別的打算,子憶這個母,也像母親想孩子的時候,也是一!母憶子是一,母親對兒子沒有再有什麽其他,「我要愛我的兒子,這麽別人就會稱讚我是賢母。」恐怕母親不是這麽想法的,對不對。那就是愛嘛,她是一。你孝順你媽媽就不一定,有的人就是爲博個名。漢朝不是有個大孝子嗎,給他很多很多封號。他怎麽孝順?他在他父親墓的旁邊挖了個地洞,就在那兒不出來,多少年在裏頭。後來發現,他老婆生了好幾個孩子,他這個老婆到了一定時間就到他地道裏去了。她後來生孩子,這就否定了。你爲什麽在地道裏老不出來,因爲你孝心,你思念父親,你思念父親怎麽又生了孩子呢,就給撤消了。所以他這個孝就是夾雜的,想得名,就不一,就是假。所以我們只要是真一的念,就是「子若憶母,如母憶時」,這很簡單嘛,這母憶子也是衆生心,子憶母也就這麽憶,也是衆生心,是可以的嘛。

而且這裏頭是「暗合道妙」。所以這次註解這個《無量壽經》,解釋一些問題,才發現蓮池大師的話。這個五逆十惡,臨終十念,每念一句消八十億劫生死重罪,什麽道理啊?你不是普通罪,生死的罪,而且是八十億,八十億個什麽?八十億個劫,那麽多的劫,那麽多生死,那麽多重罪,就「南無阿彌陀佛」就消了!爲什麽呢?蓮池大師的解釋是最好了,因爲這個時候,這個人念的這個,他就是理一心了。所以有的時候,就是說「道在自然中」,這個自然之中啊,大家得重視這個。

所以你頭緒越多、越繁瑣,越抓不著要領。那怎麽說他會理一心呢?理一心是什麽程度啊,那破了無明才是理一心,這五逆十惡怎麽會理一心呢?這我就下了個註解,我就下了個註解,根據經典我給下了個註解。蓮池大師這話不能隨便說,他說這個五逆十惡最後這念是理一心,是爲什麽啊?因爲理一心功德不可思議了,所以他每一念消滅八十億劫生死重罪;事一心還不行哪,這蓮池大師的話,要是事一心還消不了了。那麽這個五逆十惡到最後這十句他就理一心了,我們這個可以很好體會。我就加以解釋,因爲什麽?《觀經》講了,這種人在他最後的時候,地獄的相現出來了,看見地獄了。他一輩子沒聽見人給他說過法,也不相信有地獄,有人給他說法,他也不見得能信,真到臨終的時候他看見了,「啊!那兒炸人跟炸油餅一樣,那個刀山,那些種種的可怕,那我馬上就是那裏頭的對象呀!」這才怕呀,這個怕是真了,跟你說,這真了!所以將來咱們就是要真,一真哪,就理一心了,我跟你說。你老含含糊糊,老嘀嘀咕咕,你這個東西你這不好辦。這個它就沒有什麼理論。你看見了,你怕不怕?還有什麽可留戀的,趕緊得解決問題。人家告訴你有個念阿彌陀佛極樂世界,你去就能解決問題,那不管怎麽樣嘛,所以你到最後,到了最後你就是不管能不能真正接受,你反正病急了,最後你也唯一靠這個來救命。你總之那個是不能去,這還有一個法子讓我不去,那這個法子他用起來,他也真心,也是一條心。因爲沒有別的指望了,就求,就是這個了,那就念,這個念就是理一心哪。

這個龍樹菩薩有類似的,所以我們不要高求玄妙,琢磨來琢磨去,把自個兒繞得頭昏腦暈。怎麽叫一心?他這個一心,現在都講念佛要是「一念」能夠成功,什麽叫「一念」呢?這龍樹菩薩有個比方。他說你碰見一個你的冤家債主,仇人見面,他拿著刀要宰你,你趕緊跑,因爲這個仇沒有別的辦法,他非殺你不可。那麽跑的時候,知道前頭有一條河,這時候就盤算:前面有條河,我是穿著衣裳過去下河,還是脫衣裳?我要穿著衣裳,這個不好鳧水呀,困難呀,恐怕過不去呀!這麽些衣裳妨礙我過;我要脫,正脫的時候他追上我怎麽辦?所以在這個時候腦子裏所想的就只有這個事兒,「我是穿衣裳?我是脫衣裳?」「我是穿衣裳?我是脫衣裳?」你看是不是這種情形?你們想想看,是不是?你看是不是這個情況?這個時候你不會再想我銀行還有二十萬塊錢,你那兒再有錢也沒有用,你這都要被殺了,你告訴誰也不行。你誰也不會想了,你什麽也想不了,你都沒用,你就是想跑!你的出離生死是這個心就行了。你就是想跑,要跑,怎麽跑?我是穿衣裳?我是脫衣裳?實際是想這些東西,不可能想別的,這就叫「一念」。這種比方啊,咱們可以好好的體會體會,這就叫一念,這集中了。

所以我就說,這個太陽光,都是太陽光,爲什麽這個放大鏡一來,就是一聚焦,就燒火,就點著,這東西就給燒了?光線集中啊。你這個念頭他集中啊!而且他不是這樣子,就是說很多東西是自己在那兒否定自己的,那就不行了。不光是分散,而且是牴觸的、抵銷的,好些東西,那就有什麽用呀,那就沒有什麽用。剛還沒念呢,疑就來了,疑跟那個念是抵銷的,不光是分心哪,它就給你抵銷了,這是負數。

這個念佛法門,所以夏老師說這是「以果覺入我們的因心」哪。佛是無量劫的功德成就這一句佛號,因此我們念佛那就是「名召萬德」,一切的這個德都來了。所以一切佛的德,由於我念的緣故,這一切德都到了我的心裏頭了,所以就是這裏頭所說的,把這一切功德就融化到咱們的八識心田裏去,所以稱爲「攪入識心」。所以這個裏頭內容很豐富,我們不一次把它說完。就是說這一句就是圓萬德,剛才我說的萬德在這一句中都圓滿。你念這一句你也就圓了萬德。希望大家注意這一點,「阿彌陀佛」這句是萬德洪名,你念這一句的時候,你這心中也圓了萬德。「六字括三乘」啊,這六個字裏頭,這佛教所說的聲聞乘、緣覺乘、菩薩乘都包括在裏頭。這個就是我們所謂的淨土法門,大勢至菩薩的法門。

那麽同時呢,底下又說到觀音。所以般若很重要啊,所以在居士林印經的時候,我這序裏說,我們就是「以般若爲導,以淨土爲歸。」這個修行恐怕都是得走這一條路,用般若這個智慧來領路;「導」,嚮導嘛,用般若的智慧來給我們領路,領到哪兒去呀?領到淨土。這個恐怕是,我看這個是最穩妥,也最妙的修行了。因爲「以般若爲導」,你這個路就是正確,你走的都是直路,平安的路,你才能夠不至於掉到什麽萬丈深淵裏頭去啊。你到哪兒去呀,你走,你得歸家啊。歸家,現在真正我們這個歸家,「歸元無二路」,這個凡夫現在我們尤其到了末法,你要出生死,那都得回極樂世界這個老家呀,所以「以淨土爲歸」是我們的歸宿。我們要達到這個歸宿呢,我們就得念佛才能達到這個歸宿。在這個念佛之中,我們要把路認得很清楚,那我們還是不能離開智慧呀,所以要「般若爲導」。

所以底下夏老師談到般若,談到觀世音菩薩,談到觀自在。這兒談到觀自在呢,就跟剛才省庵大師第一句話就談自心,合起來了,所以這個大德他就是大德,你看,所以說不行在哪兒呢,不行就是「世有行人,一向修行,不究自心。」所以不行嘛。你這是個假的嘛,你這假的始終就不是真的嘛,你得換嘛,你假的裏頭,你這裏頭銅摻得太多了,你慢慢地真要成金子,你就慢慢的把這個銅淘汰了去,然後把金子兌裏頭這才行。你這個假貨你怎麽去靠雕刻、靠什麽修飾、什麽鍍,那始終還是假貨,你「不究自心」嘛。

所以下面這個觀世音,底下夏老師又來了嘛,觀自在菩薩「觀」什麽呢?你看他是一致的,好就好在是一致的。觀自在菩薩就是「觀」自己在不在嘛,觀自在他自己自在嘛,這個自己就是自性。所以觀自在菩薩,觀世音菩薩,就是這個般若,最主要就是「行深般若波羅密多時,照見五蘊皆空」啊。

夏老師說的,《心經》,一部《心經》可以用這幾個字概括,「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密多時,照見五蘊皆空,度一切苦厄。」《心經》就是用這幾個字就可以概括了。那麽這一部《心經》就代表了全部《金剛經》,一部《金剛經》就概括了六百卷的《大般若經》。而這些經嘛,一部《心經》二百多字,又可以用前頭這幾句概括了。前頭這幾句呢,又可以用一個「觀自在菩薩」就概括了。你老看自個兒在不在,你這就是究自心哪。「觀」跟「究」還不是一回事?「觀」是觀察,「究」是體究、研究。研究什麽?自心嘛,就是觀世音菩薩,所以以此爲名號,這就是深般若,這就是行深般若。這「行深般若」,那就「照見五蘊皆空」了,那這就完了,沒事了,度一切苦厄。苦厄都沒了,哈哈哈,是不是,這也是很直接啊,但是下手難一點兒,不過總之我們這裏就要…。

所以這個菩提心裏頭,是大悲、大智、大願三個大的結合。所以發菩提心中就是要有智慧。「發菩提心,一向專念」哪,大家都回頭又看,所以爲什麽底下又來了,智慧來了,你念佛就念佛,怎麽又提了智慧了?你發菩提心,一向專念哪,菩提心是什麽心哪?是大智慧的心、大慈悲的心、大願力的心這種三結合,也有說為直心、深心、大悲心。直心那就是直起直用,什麽叫直心?就老「正念真如法一」,那更深了,那比大智慧還不好體會了,那更深了,那就是你老在真如法一之中了,才是直心呢。所以就是這菩提心內容很深入啊,很深入啊。

那我們怎麽辦呢?這是道綽大師的話,咱們現在說,我沒有這個大智慧怎麽辦呢?你發這樣的心就算是你發菩提心了。所以我剛才說發菩提心有好多種啊,「發」就跟發芽兒似的,你有一個桃核,你要發芽兒,一種嘛就在那個桃仁兒裏頭有一個小綠點兒了,你也是發動嘛,你要沒有水、沒有土那個小綠點就不長嘛;它有了小綠點兒了,但是還沒出那個仁兒呢,再長長出了那個軟皮兒,杏仁吧,杏仁兒咱們常常有這經驗,杏仁,出了那個杏仁,然後出了那個軟皮兒;出了軟皮兒外頭還有杏核,出了杏核了;出了杏核再長,那就最後出了土了,所以這個「發」也有幾個過程。所以咱們最初的「發」就可以用道綽大師這個話,這個話咱們都是有份的,就是要發這個要往生極樂世界,爲了度衆生故,要求往生極樂世界。往生極樂世界才能廣度一切衆生都往生極樂世界,都早日成佛呀。真實發了這個心,你就算發了菩提心了,也就是發了菩提心了。當然你就是前頭那個,就是說你這個心,這個心真正是有了,開始發了,所以我們還是有份哪,但是要真,真是有這個心。所謂真,怎麽叫不真?剛剛這麽一想,待會兒別的事一來,我幹的那個事跟這個都是矛盾的,那就不是,那就不行。我這剛剛有點兒芽,回頭澆一勺胰子水。這胰子水這個芽兒就回去了,哈哈哈…,這也就沒用,發了又退。

發菩提心可以退呀,舍利弗就是退了。咱們要知道,舍利弗他已經修到六住了,再升一級就不退了。舍利弗啊,到七住就叫不退住了,他到了六住了。到後來,來個人,這是個考驗,跟他說:「你看看,我這個病啊,大夫說非得人眼不能治我的病,聽說你這個修行很好,你很肯布施,你能把你的眼睛布施給我,救活我的命?」舍利弗一想,「哎呀,我已經發了這樣大心,他既然來求我,那麽我就滿他的願嘛。」就挖了一隻眼睛給他,我有倆眼睛呢,我有一個眼睛我還能辦事兒,就挖了一個給他。挖了一個,他接在手裏說:「你看,你看你怎麽這麽性急呢,你怎麽這麽性急呢,你也不把問題聽清楚,我大夫說的是左眼,你挖個右眼,我有什麽用?」舍利弗一想,你看我挖了眼還沒救他,一想,「哎呀,我這沒有眼睛,救他命要緊。」既然救他命要緊嘛,「那好,這個眼睛也給你。」把這個眼睛也挖了給他。他拿了之後一聞,「唔,不行,臭的不能入藥!」拿腳一踩。這個舍利弗,「唉,這個衆生真難度,我不行了,我不度了,不能度。」退了!所以我們要往生極樂世界,要緊就在這兒呀,他那兒不退呀,要知道,這個又是一個關鍵啊。

那麽我們這種菩提心還是容易起的,這種心也就很難得,我跟你說。要真正是,我真實要去極樂世界爲了普度衆生,不是貪圖那兒怎麽怎麽好,我要不去這兒多可怕,種種的,而是那兒不退,那兒可以聞法,可以早日成就,能實現我這個、兌現我這個、落實我這個大願,這樣我願意去往生,往生之後我就要廣度衆生,一切都往生。你真實有這個心, 你就是有了菩提心。那底下再加上「念」,那麽再加上你還能够不斷地熏修般若,參究自心,那你就不但是往生,而且往生品位很高啊。所以夏老師這一段很切要。今天呢,還只是開個頭,這裏頭內容還很多,都等下回,太多了,大家也疲勞了,就到這兒吧。

上一頁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回目錄