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三會之一 續談 「一則誠 二則僞」

(請點擊下方 Play-button 鍵,即可開始播放錄音)

這是夏老師在一九六一年元旦的開示,上次已經一起學習過一次了,今天咱們繼續還學習,下一次還是這,可能再下一次還是這,因爲十分重要。這個問題我們大家都等到眼明心亮以後,我們這一段就告一段落了。就是消化一下,當然以後咱們再開始。上次把「發菩提心」跟「一向專念」這個重要性說了一下,因爲這是《無量壽經》裏頭,這三輩往生,每一輩都須要有這個條件,所以十分重要。當然這個「一向專念」是廣義的,如果是狹義的呢,一般解釋是狹義的,那就只能是念阿彌陀佛了。可是實際我們看《往生傳》,這《往生傳》裏頭往生的就多了,各種都有,念《阿彌陀經》的,念往生咒的,蕅益大師閉關就閉的是往生咒的關,還有念觀世音聖號的,念《普門品》的,念《金剛經》的,甚至於念穢迹金剛咒的,都得往生。所以「一向專念」我們現在怎麽樣呢,這「一向專念」我們就是廣義一點。這是上次咱們已經把這個重要內容學習過一次了。今天我們按著夏老師原來的開示,順著每一句走一次。上次沒有每句走一次;每句走一下。而且在底下,到《心經》這個地方,咱們做爲一個重點,今天把這個「心」字咱們把它這個地方重點地說一說,那以後留在再下一次。

夏老開示,陳居士筆記:
【一則誠,二則僞。誠則一,僞則二,爲自己受用。
   有夾雜則不誠,發真實心即誠。
   有惡念,有善念,不誠,真的誠心無東西,
   有一心不亂,即不能一心不亂。】
 

我們發心,那是兩個條件之一嘛。但是要注意到這裏頭有真有假呀,可千萬不要是有名無實,所以就提了「真」跟「僞」。那真就是真誠嘛,那就「一」。什麽是真誠?什麽是虛僞?「一就誠,二就僞」。所以俗話說,這個人是一心一意的,全心全意的,專一的,這是最粗淺的「一」字的解釋。那說到「二」呢,那最粗淺的就是說,這個人是心口不一,這不就是「二」了嗎。嘴裏說的跟所做的不一樣,這種是兩條心哪,他這個表裏也不一樣啊,等等這都是「二」。所以就不光是佛法,世法上也是「一」好,「二」不好。

而這個「一」和「二」深入到很高很高的咱們佛學的境界,「一」就是無分別,「二」就是分別,這就很深很深了。所以這個話它都是可以有無量的含義,我們對於一句話的體會往往體會到某一個深度,這是反映自個兒的水平,對於那句話它的意思那不止這麽些。所以「真如法一」,真如法一就「一」了嘛。真如的法都是如如嘛,它不「二」嘛,《維摩詰經》講不二法門。那就這「一」才真是真誠,不在那個形式上。你心中是真如法一,你就是誠。那麽衆生爲什麽成爲衆生啊?爲什麽有了無明啊?就是「不如實知真如法一故」。你不如那個實際一樣,你不知道真如法一,那你就有了對待了,就有了矛盾了。一有了矛盾嘛,矛盾論的這些道理都出來了,這就是,這就是,這形成個虛妄的一切。這個「偽」,這個話就是虛妄的一切,所以這個大地山河就都出來了,其實大地山河何嘗有啊?這是僞,虛妄的。那麽這就是「一則誠,二則僞」的進一步解釋。

倒過來說,夏老師體會,「誠就一,僞則二」。你怎麽做到「一」呀?你真正心裏誠誠懇懇,專誠,就自然而然就「一」了。你心裏頭不是那麽真實的,有些做作的,那就「二」,那必然是「二」。

再有就是說,有夾雜就不誠,不是誠心。上午我們跟白某還討論哪,就說到有些人的發心是有些夾雜,我說有夾雜也原諒嘍,難免誰又那麽沒有夾雜的。但是有的人他連那一點兒真的也沒有,他那信佛,他就是爲了破壞佛教來的,我說這個就沒辦法了。這種人有啊,大大有名的人有啊,他就是這個,那你沒辦法。有夾雜嘛,就是說不純,不純還好辦,他沒有一點兒…。你比方說吧,有這麽一位他想在佛教做些事,又想在佛教找個職業,那麽幹嗎,「我找了這個職業嘛,我不願意看我愛人跟我離婚了,跟別人結婚,那樣看著很不愉快。」這不就夾雜嗎。那不要緊哪,如果他那一點兒想爲佛教做點事的心是真的,那這個我們還是歡迎的。我們對別人的要求,不要求那麽高,所以有夾雜我們是原諒的。但是我們對於我們自己,對於我們自己人,要求就要很高,那就是說有夾雜就不是誠,就不真,就僞啊。這是兩種,所以對別人要求別那麽高,對於我們自己要求要高,這是對於這個夾雜啊。那麽真實發了心那就是誠心,有夾雜在裏頭就不是真誠啊。

所以底下的話就更深一步了,有惡念當然是有了夾雜了,有善念也是有夾雜,也是不誠。這個道理很深。所以這就是我們要升班了。那天那個魏某來,他做夢啊,夢見他父親跟他說:「你去考大學去。」讓他考大學去,他就不懂,我都七十歲了,我考什麽大學呀。他父親就告訴他說,第二個夢他父親說:「你這個佛像擺得不對,你去看看。」那個傭人告訴他,說是不對。他爸爸就提著他耳朵打,他理解不了他這個夢,「理解不了我的夢」。後來我就問他,我說:「你的佛像到底是怎麽擺的?」他說他的佛像,中央就是供的天地君親師、祖先,這邊是呂仙等等的神仙,再過去是大仙,那兒有點兒佛像,然後是祖宗,這是他們家這一支所傳的佛堂。我說:「是呀,就是你這沒擱對嘛。你們這個是小學、中學這樣可以呀,現在叫你進大學,你就不能老這樣了,你的要求得劃清這些界線。你要是個大學功課了,不能這樣子啊,這些都不把這個核心跟外圍的關係你不弄清楚,當然這些儒家、這些道家是外圍嘛,你不能這樣嘛。」他聽了之後,覺得這個夢圓得還可以。所以我們就是要升班,要升大學啊,一般的嘛就勸說你要發心,信佛,你要行善,這個頂頂是中學水平,你要進大學這就不够了。所以儒家也有這種情況嘛,就是檢查自個兒的心念,看我的心念到底想什麽,起個惡念記個黑豆,起個善念記個黃豆,後來一查,「哎呀,怎麽盡是黑豆!」這麽日久天長,日久天長,黑豆就少了,黃豆就多了。到了最後最後是黃豆黑豆都少了,這是儒家的功夫。不是說把黑豆都變成黃豆了,那個並不代表進步,所以有善念照樣是不誠啊。

你這個善惡不就是對待的法嗎?不就是分別嗎?分別不就是在「二」裏頭?那就不是「真如法一」嘛。所以真的誠,心無東西,就是那個六祖「本來無一物」。爲什麽我老主張要放啊,你抓個東西你就老有一個東西了,你就不誠,這個大家要注意。所以我老說大家不要抓個東西啊,大家總還不覺得,理解得還沒有這麽夠啊。以爲「抓個東西」的話,對於這一句話就理解得不深了。你抓個東西就是不誠,不誠就是僞,這個邏輯很清楚,你心中沒有東西你才是誠啊。所以那個恭敬,什麽叫恭敬?清淨心才是恭敬,這真誠的心。所以你心裏有個一心不亂,你就不能一心不亂了。你心裏有一個何日開悟,你就開悟不了了。還有啊,有的人他就想啊,我這兒得點兒什麽感應啊,得點兒什麽什麽呀,那這個不得還好,得了之後還有的時候還要出毛病啊。所以真的誠的話,就是要不二!不在乎那個表面上是如何如何的。所以那個磕頭啊,磕得是外頭都聽見。我一個表親哪,他的磕頭是外頭都聽見,知道他在磕頭啊,後來火車撞死了。這是真正內心的事兒,不是磕響頭的事兒。你說他真磕響頭,他不敬佛啊?他拿腦袋都犧牲了,嘭嘭跟石頭碰,外頭都聽得見哪。三次車禍,第三次被火車撞死,當時就死在那個現場。所以這把這個發心哪,這「誠」、「敬」,真實、不真實這一點再提一次。

【心居佛號中,即得佛受用。動靜常一如,永處那伽定(無出無入那伽定)。】

 那麽念佛呢,這是一個極殊勝的法呀,所以這四句話就把念佛的妙用說得很清楚。「心居佛號中」,把心放到佛號裏頭去,「那謨阿彌陀佛」,阿字很重要,要念凖。南方人讀「哦」,我們要讀「阿」,「阿」是正音啊,很有關係,所以通願法師寫了一篇長東西,要教念「阿」。「心居佛號中,即得佛受用」,你把心放到佛號裏頭去了,你就得到佛的受用。「即得」,大家要看見,沒有什麽拐彎啊,這個沒有拐彎啊,不是說你以後得,或者怎麽怎麽著,再怎麽怎麽樣才得,還加上點兒條件,沒有啊。「心居佛號中,即得佛受用」,就得到佛受用,只要把你心放到佛號裏去,你就所得到的是佛的受用。「動靜常一如,永處那伽定」。你動中靜中老是那麽心居佛號中,你就永遠在於那伽大定啊,你還要入什麽定啊?所以不一定要像正果法師,盤腿坐在那兒五小時入定。你只要老念佛,你就東轉西轉,你這是那伽大定,不是一個普通的禪定啊,這是沒有出入,無出無入的大定。在大定之中,你所得的受用是佛的受用。這個是引古代的一個偈語。爲什麽是這樣呢?爲什麽你「心居佛號中,即得佛受用」呢?

【以果覺爲因心,以果地覺爲因地心。佛號即阿彌陀佛無量劫來成就覺的果。】

因爲這個念佛法門是把佛得的果實,佛得到的那個覺悟的果實,做爲咱們還在因地中,種因的人修的這個心,把他的果實做爲咱們現在開始修行的這個初心,開始發的這個心。這樣的話,佛的果覺做爲我的因心,那麽底下就是我的因心豈不就頓然同於果覺嗎?那是不是啊!我把金子做成了我的心了,那我心不就是金的嘛,是不是?把佛的果覺做爲我的因心了,那我的因心不就是果覺了。直截了當,就是怕信不及!所以大家不要怕重復,聽一萬遍也不多。到了極樂世界,我敢說大家去了之後,阿彌陀佛還是講這個。你這個信心是沒有止盡的,今天信一點兒,那信得還很不夠呢,不信就更遠了,要不斷的增加。最近看《恒河大手印》,在文革以前我還也跟人講啊,現在再一看,那過去懂得很膚淺哪,它這是無止盡的。現在我有一個很高興的事,雖然在生病,我真把禪宗跟大手印結合起來了,真正是一回事!不是個口號的一回事,真正的是一回事。這也是這樣啊,這個果覺就做爲我們的因地心嘛。

【一句佛號無邊妙德,攪入識心。由解起行,行起解絕,心包太虛,量周沙界。】

底下夏老師再給我們解釋,說阿彌陀佛無量劫來修行成了這麽一個佛嘛,佛號爲阿彌陀佛,如果不是萬德莊嚴,萬德成就,他就不能成佛,不能成佛哪有這個佛號啊,是不是?那麽這個佛號就是萬德所成的嘛,所以這一句佛號就無邊的妙德,有無邊的德在裏頭。把這個攪到我們的識心裏頭,跟我們的心成了一塊兒了,在我們的八識心田裏頭,這些妙德就都來了,所以就是說「心居佛號中,即得佛受用。」無量劫的功德成就這個佛號,這個佛號之中他就是無邊的妙德,現在入了我的識心,那麽我就得到佛的受用了。這德都在我心裏頭了,就入了我的心了嘛,都入了我的心裏頭了,那還是別人的東西啊?是我心中物了!

這樣理解就由「解」起「行」啊。所以這個《華嚴》就講「信解行證」,「信」,你先得信,不信什麽都不能談哪。你信了之後,它不像別的學問,別的學問說我不信,我可以研究,我可以懂,我可以去批,什麽什麽,我去研究。他這個,他再也不能懂,他批都批的是街坊,你不信你永遠不能懂。其他學問你可以不信去研究,把他學問搞得很深入;對佛教不行,你不信不能理解。所以信了之後才能理解,理解之後才能正確的行,才不是盲修瞎練。多少人還在盲修瞎練之中,多少人還是在「一盲引衆盲,相將入火坑」的情況之下,一個瞎子領隊,後頭一大堆瞎子跟著大夥一塊兒慢慢往火炕裏進。他沒有正信,他沒有正解,他也就沒有正修行。所以這上面的解是正解,從這個解起行,你去念佛去,這麽好你還不念嗎?念的時候,這些全沒有!念著,你又說這是果覺了、這又是因心了,又什麽什麽了,你要有這些,就常常說的你扛梯子上房。離開梯子不能上房,你不理解怎麽行呢,你扛著梯子怎麽上房啊?所以就是要放。既然都這樣的話,你這一切放光,就你一句佛號,這才是「心居佛號中」呢!沒有說夾著一大堆東西都在一塊兒,那什麽都有,那就不能得佛受用,那什麽受用都有,因爲你零碎兒太多。啊,你就是這麽就上去了。所以「行起解絕」啊,這裏頭沒有解。

這麽念就「心包太虛」,自然而然你的心就包含了十方虛空。你這一句念,你當就在這屋子裏你一個人念哪?你這個心就隨著佛號,因爲這句佛號是包括虛空的,所以你這個心就包括虛空,一切法界都普遍。也就是說「一聲佛號一聲心」,「念佛即是自心現」哪!你這麽從這個「解」起「行」,「行」起不要再拖著這些「解」。你敢放。現在淨土法門不叫你放光啊,他這是方便中的方便;禪宗叫你放光啊。有一句佛號你還念了嘛,哈哈哈…,你就敢放嘛,這個還不敢哪?

【一句圓萬德,六字括三乘。
   開佛知見,示佛知見。悟佛知見,入佛知見。後必具前,前不具後。】
 

這樣念去,你當時這就是自心現哪。所以「一句圓萬德」,這一句裏頭你萬德都圓滿了。所以有的咱們就總不踏實,總想找點這兒,找點那兒,這兒翻翻,那兒翻翻。哎呀,總想今兒等著這兒,明天等著那兒,盼什麽盼什麽來個什麽人給我傳個什麽法,他就不相信你這一句,這一句就圓一切萬德的話。一切聲聞、緣覺、菩薩、佛的德都在裏頭,這叫萬德,不是世間上一萬件好事的德。十方如來的一切德都在裏頭,這就叫萬德;不是一萬樣好事,一萬樣好事講得太庸俗了。這你才知道這一句佛號不可思議。所以「六字括三乘」,這六個字裏頭就把聲聞乘、緣覺乘、菩薩乘一切的法都在裏頭了,六度萬行啊,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進、禪定、般若都在裏頭。

那麽這說的是什麽呀?這就是佛的知見。所以底下就是說這個「開佛知見」,這夏老師底下跟大家說這個。這不是衆生知見,你衆生你不會想到這兒。有的人他聽見這個他很反對,這跟他的思想牴觸,就說你們淨土宗就會標榜自己啊!他會懷疑啊,他不相信哪。爲什麽呢?因爲他的知見,他見不及此啊。這是佛的知見哪,說這些話是佛的知見哪。所以夏老師引了這四句話,「開佛知見,示佛知見,悟佛知見,入佛知見。」這是《法華經》裏的話,一切佛的出興於世,佛爲什麽到世間出現哪,要示現有個佛出來啊?就是由於有一個大事因緣哪,不是個普通事兒,是個大的事情啊。什麽大事呀?就是開佛知見,示佛知見,悟佛知見,入佛知見。佛菩薩出來把這個佛的知見打開了,世尊他顯示給大家,大家就看見這個就能悟,也能悟了,就明白了。悟嘛,裏頭包括解悟、證悟。悟了之後才能入,入就證入了,就更深一步。所以夏老師說:「後必具前,前不具後。」你開佛知見,示佛知見,到了示佛知見你一定是可以開佛知見,你能顯示出來了嘛,那當然是開,你不開怎麽顯示啊?你能入佛知見了嘛,當然你就悟佛知見,不然你怎麽入啊?怎麽能證啊?前就不具後,你光悟就不見得入,光開不見得能示。

所以這個就把發心、念佛、念佛的殊勝,這個「解」,而且修行的這個重要之處,是從這個「解」起「行」,「行」起「解」要絕。有的人說,我念的時候還要嘀咕點兒什麽,還要嘀咕點兒什麽。只有在你妄想紛飛的時候,你沒法辦的時候,你整頓整頓,哎呀,你觀察觀察,思維思維,你能念了之後你就老老實實,這個「解」得「絕」!在你捲到妄想堆裏頭簡直沒法辦了,簡直就像…。我看見從前有個某某,他這個老修行有時還拿著念佛珠,氣得就要殺兒媳婦去,到了這時候你得整一整,你還不整呀?那就要思維思維,我這個念佛,怎麽念著佛呢,怎麽想去殺人哪?那你該整一整了,不是這個嘛,你就老老實實去念嘛。

回目錄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下一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