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六會之四 淺釋心經

這個老師的《心經》已經講完了,我這是畫蛇添足,所以再把一些名相啊,下面的這個,作一個很淺的一種解釋。

觀自在菩薩。行深般若波羅密多時。照見五藴皆空。度一切苦厄。舍利子。色不異空。空不異色。色即是空。空即是色。受想行識亦復如是。

它這個「照見五蘊皆空」,這個「五蘊」也翻成「五陰」,陰陽的陰,就是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識。「色」呢,當然最明顯的呢,一切的物質都是色,桌椅板凳、大地山河。那不光這個是色,耳聽到的聲音、光線,什麼這一切一切,甚至於磁場、電場,這都是色。這個所謂叫色法,所謂屬於外境的,屬於物的方面的法。「受、想、行、識」呢,就不一樣了。

「受」的意思呢,它就是叫做領納,領會、納受的意思,也就是感受的意思。你看見一個顔色,聽見一個音聲,你感覺了,你接受了,這就是受嘛。這是外面的東西使得你的心裏頭一種接觸,首先是受,「受」,所以一切苦、樂,不苦不樂,這一切的境界,你能夠有所感受,這就是受。

「想蘊」是什麼呢,就是思想啊,你要聽見這些,聽見聲音,看見顔色,你會有思想活動啊,這就是想蘊。

「行蘊」呢,就由於你這些個思想它是從來不停止的,是一念接一念的,像流水似的前浪接後浪。所以「行」呢,就是這個妄想相續叫做行,叫做遷流,像那個水,前浪接後浪,在思想中它就是如此。

「識蘊」,「識」就是了別。這裏頭它很細,耳朵,那個「識」裏頭就是從由「耳識」一直到「意識」。耳識到意識是什麼情況呢,我們可以舉個例子。這個聲音是聲,是外,是塵。首先我們接受的是耳根,耳根然後是耳識,然後是意識。這個咱們打電話吧,這個耳機子傳來的是什麼呀,沒有人在這兒說話呀,它是一個薄片兒在震動,所以你耳朵所感所接受的是什麼呢,是聲音的忽鬆忽緊這個波動。這個聲波傳遞到你耳朵裏了,你的耳鼓也就隨著這個聲音的强弱而震動,因爲你震動的和它一樣,這就是耳根的作用,你底下聽出這是什麼。所以這個耳朵就只是這麼一個震動,接受這個震動。耳識是什麼作用呢?知道這是聲,這是耳識的作用。

意識是什麼作用呢?意識分別這是鐘聲,所以這個地方它挺細了。所以外塵一來,對你耳朵,先是耳根接受,然後引起耳識,再馬上就轉爲意識,意識就是鐘聲。而底下就要分別了,是好是醜,喜歡不喜歡,這全是意識的作用,分別是鐘聲就是意識的作用。而這種了別的心相續不斷的,這就是行識。所以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識這五蘊的含義。我們就在這個之中啊,你見色聞聲,先是接受,眼睛也是一樣啊,眼睛就是照相機的那個鏡頭一樣啊,眼睛啊。所以一切形象在咱們眼根裏頭是倒著的,這照相機裏頭都是倒著的,你老式的照相機你後頭一看也是倒著的,真正在我們眼根裏頭所出來的形象也都是倒著的。但是你由於眼識、意識的關係才把它正過來,心的作用。所以這個「識」是心法,這個物相是色法。

這個五蘊皆空,最難破的是這個色蘊。「色」爲什麼說它是空啊?因爲現在都知道,所謂這一切萬事萬物不過就是這一百多種原子它配合的不一樣,所以幾個氫,幾個氧,幾個氮,幾個碳,做成了木頭,做成了紙,做成了水,做成了什麼種種的,不過就是這些東西在變化,一共才一百多種嘛。而這一百多種原子,它不過就是電子、中子、質子。而現在這個中子、質子、電子都可以打破,都可以出來很多很多新的東西。而現在發現的這個中微子,中微子是一個電子多少億億分之一,而這個東西可以穿透多少萬里的鋼板,它都通行無阻。爲什麼呢?因爲它太小了。什麼東西都有很大的縫兒,沒有一個東西是死一磐的,一切物體都是跟咱們太陽系一樣的,都是多少東西圍著轉,中間好多空啊,因爲你個兒太大了,所以你就不行了。

那天那個在同學會,毛漢年哪,他想起馮老師的話,說那鳥籠子,那鳥籠子他說是人也進不去鳥也出不來,就把鳥籠子鳥就關裏頭了,可是螞蟻隨便出入。它就是這樣的問題呀,中間沒有絕對的嘛,所以這個中微子可以穿透多少萬里的鋼板。而且中微子是彌漫於太空,這個很相當於微塵。現在科學也證明了,宇宙粉碎了就是微塵,微塵聚合了就是宇宙,就成了星球。其實將來這個是成住壞空,這個東西是要壞的。就是一個大爆炸啊。將來一個大核爆炸,什麼都崩啦,什麼地球、太陽,什麼什麼全崩啦。那就是壞劫,毀滅呀。

所以說這些幹嗎,就是說這些粒子都有二重性,所謂波動性和顆粒性,它本身沒有別的,不過就是波動。那無線電波你有什麼東西?抓得著嗎?你說它沒有行嗎?他這只要播音,你一收,你聲音也來了,圖像也來了,怎麼會沒有啊?但是你抓出來我看看,那沒有啊,不過就是波,都是波動,都是能量。顆粒性不是有一顆一顆的東西,只是能量的集中。所以就是宇宙所有的東西,就所謂真正所謂有的東西,還不過就是一點波動、一點作用而已呀,抓那個真實的固定的物質是沒有的,是人的錯覺。你眼睛有了毛病,你看見天上有了這個花兒那個花兒,其實沒有花兒呀,一個沒毛病的人看不見哪。

再有就譬如夢中,你做了夢了,顛倒了,看見什麼什麼老虎來吃你,嚇得要死,其實沒有老虎。所以色它就是空,就你說現在這個桌椅板凳,桌椅板凳就是空。它不過就是一些原子,原子不過就是這些電子、中子、質子,電子、中子、質子它就是二重性。你說它有,它不過就是點兒什麼,一點兒抓不著摸不著的這個電波,一點兒能量。這個還是咱們人類的科學的一種概念,事實連這些東西還是在做夢。可是你就不是那個實實在在的那個概念了。所以色即是空,當體就空,就是做夢。真正一醒,就沒這些事兒了。這我自己經過嘛,真是沒有這麼一回事兒。因爲你都喝醉了做夢了,你是做夢夢不醒。夢它要讓它醒過來,我這不止一次了證實這一點,色即是空。

「色即是空,空即是色。」現在已經證明了,現在這一些高能物理學他們都承認了這一點了。「色即是空,空即是色」,他們都承認了。利一他們都承認這個,他因爲做實驗之中,這些東西,結果這個小的微粒就可以忽然之間沒有了,沒有之中忽然它又出來了,東西就可以從空裏出來的,所以「空」跟「有」它就不是兩回事,這是科學家說的話。所以「色即是空,空即是色」這些就是成立了。

那「色即是空,空即是色」,「受想行識亦復如是」呢,「受」也是如此,「想」也是如此,都是如此,那更是如此啦。所以你這個不過都是這些東西,這些東西都空了,你還有什麼叫領受,還有什麼叫根據它所引起你的思想活動,它就沒有,所以這一切都不可得呀,所以就「五蘊皆空」啊,就是這個意思。那麼你如果真正明白「五蘊皆空」,還有什麼叫苦啊?是吧。「色不異空」一直到「亦復如是」。

舍利子。是諸法空相。不生不滅。不垢不淨。不增不减。

所以呀,所以這個諸法是空相啊,而這個「空」啊,不是說「沒有」那個空。我們往往有人一體會「空」啊,就說像龜的毛、兔子的犄角那樣解釋,那是錯誤啦。不是沒有,它是「真空」的意思。真空者,「真空」和「妙有」不是兩件事,是一件事兒。因爲你真空它就妙有,因爲你妙有它就是真空啊,所以「是法」是「空相」啊。「是法空相」這樣一個真空的境界,它就不生不滅,不垢不淨,不增不減,也就是我們當人的自性;當人的自性就是真空就是妙有啊。

是故空中無色。無受想行識。無眼耳鼻舌身意。無色聲香味觸法。

所以這樣既然是如此嘛,所以空中就無色、無受想行識。前面已經說了五蘊皆空啊,所以這就是重複了,真空之中哪裏去找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識啊。底下就「無眼耳鼻舌身意,無色聲香味觸法。」第一句是六根,眼耳鼻舌身意這是咱們六根;色聲香味觸法是六塵。根跟塵是相對的,眼睛就對色,耳朵就對聲,鼻子就是聞著味兒、聞著香,舌頭嘗味兒,身體就接觸,有感覺,這個意識就能分辨種種的法,這六根跟六塵相對。六根和六塵相對,這兩個擱在一塊兒就叫做「十二入」。無眼耳鼻舌身意,無色聲香味觸法,這是十二入,這個互入,聲跟耳朵是構成了一種有能有所,所以這十二樣稱爲十二入。那麼既然「無」了,十二入就「空」了,破了這十二入。破了十二入,底下

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。

這是破十八界。這是極精鍊的語言,說了兩個頭兒。要詳細說呢,就是六根、六塵再加上六識,這就十八了。無眼界是從……跟著無眼識,應該加上無眼識、無耳識,一直到……。無眼界、無耳界,……就無意界。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實際上是十八句話的一個頭一句一個末一句。所以六根、六塵、六識,無眼界是從「根」上說,無眼界底下呢,……無意界。底下色聲香味觸法,無色界、無聲界,……就到了無法界。底下無眼識界,也就無耳識界,……以後這就到無意識界。所以頭一句是眼界,最末一句是意識界,是十八句話,但是這個把它簡鍊爲就這麼簡單了。所以玄奘大師翻譯的,文字少啊,意思很多啊,就在這兒。既然前頭這些都空了,所以十八界也不可得。所以就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,這十八界也掃掉了。這以上都是對凡夫說的,都是凡夫境界。所謂六根、六塵、六識、十二入、十八界、五蘊,都是凡夫境界。底下呢,就是聖人境界,也是破法執。上頭破人我,底下破法我,破法執,所以

無無明亦無無明盡。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。

「無明」到「老死」叫做十二因緣。十二因緣這是聖人的法。這個是,「無明」底下是「行」,「行」底下是「識」,「識」底下是「名色」,「名色」底下是「六入」,「六入」底下是「觸」,「觸」底下是「受」,「受」底下是「愛」,「愛」底下是「取」,「取」底下是「有」,「有」緣「生」,生者,老死憂悲苦惱,十二樣,稱爲十二支因緣。這個小乘啊,就修這個十二支因緣,就慢慢看破,截斷有這個身體的生死,就證涅槃,除人我,出這個分段生死。觀十二支因緣,這個就是緣覺。二乘嘛,緣覺比阿羅漢高一點點,就是緣覺。緣覺就是觀十二因緣而悟道。初果就稱爲聖人了,那麼這個阿羅漢、緣覺就是小乘中的極果。所以這都是稱爲聖者。這是聖者所修的法,十二因緣。

這個十二因緣可以稍微講一點點。「無明」就是講的這個是枝末無明,還不到根本無明,指的是這個糊塗,不講道理,執著呀等等的。因爲你的這些個愚痴、執著,你就有了行動,行動就造業,這是過去的因,前生的因。因爲過去是有無明就有了行動,就造了業。造了業怎麼著嘛,你就要入胎,還得輪迴。所以底下這就是這一生。

頭兩個字是前生,現在是講這一生了。這一生,「識」一入胎,所以「去後來先做主人」,先是阿賴耶識進胎。這都很妙很妙,有很多事情,現在有人說怎麼這個試管嬰兒怎麼回事?現在都跟佛法相通的,而且非常非常相通的。現在已經證明,說是這個有的時候入胎時看見光,現在的科學已經證明,這個精蟲和卵子相碰的時候會放光的。所以釋迦牟尼佛他是這個真語者、實語者。所以入胎就頭一個就是「識」,識神就入胎了。這個底下是「名色」。這個入了胎之後那就是,它只有這些個名詞,和有最原始的一點點色相,有一塊什麼血啊、肉啊這麼個東西呀,但是色受想行識這一些個名字它還是帶著的,這就是兩三個月時候的情况,入胎。「六入」,有了名色之後它慢慢就長出六根來了。爲什麼小孩先長長鼻子呢?稱爲鼻祖,他先長了鼻子,耳朵、眼睛慢慢一點兒點兒都出來了,就長了六根了。六根嘛它就可以接受六塵了,這叫六入。那麼他一出胎呢,跟外界就接觸了,所以底下是「觸」。所以小孩兒一生下來就哭,因爲風一來他很疼啊,裏頭都是暖和的,忽然間冷了,很苦啊,就是觸。觸底下就是「受」,有了接觸了就有領受了,所以這個是現在所受的果。這一切是由於過去的無明跟行造成的。所以你要入胎,入胎之後它就必然要經過這些,要入胎呀、要成一塊肉,然後長出六根,然後出來,出來要接觸,這是你現在所得的果。

得了果之後,你出來之後還要造因哪,所以這因果不斷哪。現在的因,他就有「愛」呀,他一接觸就有領受,有的是好的,有的是不好的;好的他就貪,不好的就要拒絕,就是愛。愛了就「取」,好的我就要要,就是取。取了之後,就「有」,你取了這是你佔有它了。那麼這樣的話這就是什麼?這就是你現在造的因,今生造的因,你有愛有取你就有,這是今生造的因。造的因你來世怎麼辦呢?來世還得「生」,所以第十一是「生」。最後兩個就是來世,生了之後還要「老死、憂悲苦惱」,就這麼輪轉不休。所謂十二支因緣,辟支佛觀這十二支因緣悟道,這是聖人所修的法。這個也統統說它是「無」。

這個「無無明」,不要說是這種枝末無明了,連根本無明都是沒有。在《涅槃經》釋迦牟尼佛在臨終涅槃的時候,入種種禪定,入種種空間,所以呀,這個多維空間是要承認下來的。多少維的空間啊。所以世尊入種種的禪定,入種種的空間去找這個無明,找不著。不是這麼簡單哪,就在咱們三維空間這個世界找找,沒有,那不行。那四維、五維一直到無窮的維,任何空間,入種種禪定都去找了。而這個跟那個唯識的借識的說法是一樣的。他天界想理解咱們這個界的情况,不是同一個空間,他要借我們的識。咱們瞭解天界的空間,要借天上人的識,所以這個法相叫做借識。這些都是不可思議的,和這都是相通。所以這個入種種的禪定之後,告訴我們一句話,說「無明不可得」。所以永明大師說,我們衆生應該把皮剝下來當紙,把骨頭拿來當筆,拿血當墨水,來寫這些話,來報答佛恩,都報答不了啊。根本無無明啊。

所以無無明,所以都是做夢啊。你夢裏的事兒,哪一件是有的?所以我們要醒夢。爲什麼「狂心不歇,歇即菩提」呢?就是這麼回事。這一切,你說腦袋丟了,沒這回事兒!你們要知道。什麼叫生死輪迴,沒這回事兒。都是做夢,現在就是這個,就是這麼個問題。所以無無明。無無明那也沒有什麼叫「無明盡」哪,哪有一天「無明盡」,是不是呀?那既然無明也沒有,也沒有無明盡,那也就沒有老死,也就沒有老死盡了嘛。所以這一句話就掃去了十二因緣,破除聖人的這些法執。

無苦集滅道。

「苦集滅道」也是這樣,也是聖人所修的,阿羅漢所修的四諦法。是知苦就斷集,慕滅修道。它其實應該說起來,是「集苦道滅」。所以後來有一個人,就「集苦道滅」,跟外道辯論,外道說:「你怎麼不聽佛的話,你把它倒過來了。」其實,他這個是對的。因爲有「集」,所以才有「苦」;因爲有修「道」,所以才「滅」。這四句話它是「知苦就斷集,慕滅就修道。」

人生是八苦交煎,今天時間不够不談了,不談八苦了。八苦,你得知道這個苦。怎麼辦呢?這「集」是苦的因哪,種種煩惱就造成了苦啊,那你就斷這些個東西去呀,所以「知苦就斷集」呀。你羨慕寂滅,煩惱都滅了之後,這就清淨,這就安樂,就得修道;羨慕這個寂滅就要修道,這是「苦集滅道」這四諦法,是阿羅漢所修的法。這也沒有啊。所以這個《法華》說阿羅漢是化城嘛,只有一乘法。所以這一些個,人生是苦,連人都空了,他還有什麼人生是苦啊,苦從哪兒來呀,是不是?所以「無苦集滅道」,所以也掃蕩。所以把這個二乘的法,十二因緣、四諦法都掃蕩了,破這個法執。破法執不等於說這個法根本沒用,就是你不能執。一切壞就壞在執著上了。底下就破大乘的法了,

無智亦無得。以無所得故。

「無智亦無得」。所以現在許多修行的人,從前那個通願法師我們那個……,那天就孫居士在,不知道你記得不記得?我們這個談話,我說:「明明是佛的無爲的法,但到了許多人手裏頭就變成有爲啦。」她回答什麼?「明明是無漏的法,到大家手裏頭就變成了有漏啦。」這才叫對話。所以能搭得上茬兒,能說得上話,這才叫「交談」。都是想有所得,求智慧,要有所得。要有這個心就永遠不得成功啊!這個連老子都懂得這個道理,咱們中國的古的聖人還是很高明的。所以老子說「棄聖滅智」,不要聖人,滅掉智慧。「聖人不死,大盜不止。」都是對立面兒嘛,老有聖人就老有大盜,分別嘛。「棄聖滅智」。所以我們中國在扶持大乘佛教,這大乘佛教在這世界上,中國還是真正繼承了,許多東南亞他們都是小乘,所以中國咱們就是有孔子、老子。日本學去,他純粹是我們的徒弟,說老實話。不過他們學得很不錯。所以「無智亦無得」。

這個「智」是什麼法呀?這是菩薩成佛的法呀,這是轉八識成四智啊。這個法執也給破了。所以到了《圓覺經》,你悟道、修道、證道全是人我相啊。我們《金剛經》是講的是迷識的四倒,四相;在識上你迷了,這叫四相「人、我、衆生、壽者」。《圓覺經》講是迷智四相,你在智慧上糊塗了,這樣的四相,所以你修道、證道全是四相。所以你轉識成智,那你這要起這些念頭,都在四相裏頭。這個《金剛經》他其實也破了法執,他沒有像《圓覺經》提得這麼詳細。佛就跟須菩提說呀,「如是,如是,須菩提,實無有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」嘛,實在沒有法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呀。佛也沒有說法呀。要說如來有所說法,你是謗佛呀。所以「無智亦無得」呀。

大家都懷著個有所得心,所以因此無爲法到你這兒成了有爲法啦,無漏法到你這兒變成有漏法啦。這不是佛法無靈,是你自己的問題啊。所以叫「無智亦無得」。所以這個開悟的人,你「必須除盡了有所得心,方能行至行不到處。」你得把有所得的這個心要除得乾乾淨淨,一絲一毫都沒有,你才能走到那個走不到的地方。這個悟和證是你走不到的地方,不是修行能達到的地方。你要把這一種有所得的心要把它掃除乾淨了,一點兒不存,你才能到那個走不到的地方;不是走所能到的地方。 「以無所得故」,你看,特別強調這個「無所得」。所以要懷著有所得心,就是落在我跟通願法師那兩句話裏頭,「好好的無爲法到你這兒變成有爲法,好好的無漏法到你這兒變成有漏法。」那只能怪你自己,不能怪任何人。

菩提薩埵。依般若波羅密多故。心無罣礙。無罣礙故。無有恐怖。逺離顛倒夢想。究竟涅槃。

無所得故。「菩提薩埵」就是菩薩。「依般若波羅密多故」,這就是般若波羅密多,這無所得就是般若波羅密多。所以心就沒有罣礙。你是本來具足,不增不減,毫無欠少,你還有什麼罣礙呀?罣礙也沒有,還有顛倒遠離?也就沒有恐怖啦。有什麼可恐怖的?有什麼害怕的?本來都具足啊。這一切無明也本空啊。這一切都是幻境啊。「知幻即離,離幻即覺」呀,所以「遠離顛倒夢想」。「遠離顛倒夢想」,就「究竟涅槃」哪。涅槃是三德的顯現嘛,法身德、般若德、解脫德,究竟涅槃。所以這兒就是要大家要具眼。 「以無所得故」,底下怎麼樣?底下,

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密多故。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。

你捏哪一句?怎麼能許你捏呀。剛才說了無所得,無所得他這樣,底下就直接因爲正是這三世諸佛就依般若波羅密多故嘛,「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」。所以上海一次大辯論,兩幫居士,他們辯論得不像樣了,公園裏頭就公開辯論,這有十多年了。後來上海人來,他們知道我們知道這事兒,他們很驚訝,他說:「你們也知道啦!」「你們的事兒我們怎麼會不知道。」哈哈哈哈……。一撥兒講「無修無證」,一撥兒認爲「有修有證」,這兩個就相持不下;相持不下,就公園去辯論。辯論之後還不行,第二次再辯論。後來來了一位和尚,說「你們兩撥兒都錯啦!這麼辯論可不好。」給調停了。它這個是什麼呢?以「無修之修」,就得這個「無得之得」,證「無證之證」啊。不是一味地無修無證,也不是一味地有修有證啊。「修而無修,無修而修;證而無證,無證而證。」所以依……,還是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,那前頭有無所得故,就抓住這個無所得。所以這一些,也就是衆生的意識,所達不到的地方,所以只有好好地用功,慢慢自己就能契會,因爲你本有的。

故知般若波羅密多是大神咒。是大明咒。是無上咒。是無等等咒。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。

所以就知道「般若波羅密多是大神咒,是大明咒」,這些都是說什麼呢?因爲咒是不可思議,用這個咒來讚歎這個般若。「大明」、「無上」、「無等等」都是讚歎之詞。這個般若波羅密就除一切苦,真實不虛啊。

所以般若這個力量,我這兒有一個證明,就是咱們居士林嘛,我那是在廣化寺在打念佛七,講完了,一個女居士,啊,瘦得簡直不像樣兒了,滿臉都是紅的,呲著牙,「哎呀,不得了啦,黃老救救我,我簡直要死了!」她說:「你說的這個情況就是我的毛病。」因爲我講你們念佛心裏不要想著見佛見光,這個印光大師的話。我說這樣容易著魔的,怎麼怎麼的。她說:「就說我了。」她就跟我講,她先還不肯告訴人,她只告訴過倆人,後來跟我說,她說:「我一輩子念觀世音菩薩,我就想見觀世音菩薩,結果我真見到觀世音菩薩了,那就從此以後就不得了啦。」就不能安,不能睡覺,睜眼合眼,多少有什麼也……,不知道,就是滿屋子坐滿了人,那些怪相一樣出來。睜著眼合著眼、白天黑天都是如此,那簡直沒法活,沒法睡,問我怎麼辦。她說有人教她念大悲咒來降服降服。我說你呀,你不要念咒降服啦,我說你這又要作對兒啦。

我說從前有一個住庵,看地方很好,就搭了個茅棚兒。但是,因爲他德性很好,很多人跟著就來了,來的越來越多,就成了一大片地方,都住在那兒。這地方本來有山上這個精怪住的地方,來了這麼些人它們就不高興,它們就成天現種種的相嚇唬這些人,希望這些人搬家。一會兒獅子來了,一會兒老虎來了,一會兒佛菩薩來了,一會兒美女來了,一會兒種種奇怪的現象,嚇得大夥兒就是不安哪,吃飯也不安,睡覺也不安,就跟老和尚說,咱們搬走吧,這兒不行。老和尚不理。過了三年之後啊,這些個怪現象都沒有了。有一天大夥兒想起來,說你看看,這個真的,現在這個怪現象都沒有了,跟老和尚說。老和尚就笑了,他說了兩句話,說:「野鬼伎倆千般是有盡哪」,野鬼它有千般的伎倆,它是有盡的;「老僧的不聞不睹是無窮啊」,我不看不聽這是無窮盡的。

我就跟這位老居士說了這些,她說這很好,可是我記不住。那時我帶著福良呢,今天她沒來,在家看孩子;跟她要,她就說:「好,我寫個條派人給你送去。」第二次,我在廣濟寺講經,她又出來,向我道謝,滿面紅光。她說:「那條兒一到我手裏頭,我這些怪相全沒了。」就是般若的力量,所以大家還是好好地學般若。「是大明咒、是大神咒、是無上咒、是無等等咒,能除一切苦,真實不虛。」啊,這般若之力。

故說般若波羅密多咒。即說咒曰。揭諦揭諦。波羅揭諦。波羅僧揭諦。菩提薩婆訶。

故說般若波羅密多咒,底下就說咒。這個咒,有人把它翻譯這個咒,這是最不通的事兒。還有人別的咒也是在翻譯,很多人講究翻譯咒,這實在是荒唐。所以現在什麼事兒都有。《心經》之好,就好在這兒,有顯有密,從顯入密,從前頭有言說到後頭離言說,正是安排得最巧妙之處。你把這也翻譯出來了,全部變成有言說,所以佛菩薩原來的那個爲衆生所安排的好的那個意思就破壞了。

再者,咒每一個字都有無量的意思,你翻了它一個意思,人家說「掛一漏萬」,你這是掛一漏無量啊。所以咒就不要管它的意思,就這麼念。所以當年我二十歲的時候,就看到「無住生心」,這衆生只有是這個念佛,可能念咒更好一點兒。因爲什麼?因爲它離開了你世間的這些思想。你這個地方,這個乾隆皇帝寫的這個咒字的音,跟咱們現在念的這個音很相近,就藏文的音很相近,心經般若波羅蜜多咒 - 乾隆御筆跟原來的那個音就不近了。我念念乾隆的他這個音,他這個還多三個字,多個「答Da - YaTa - Ar」,這個乾隆寫的《心經》,他是「答Da - YaTa - Ar 噶得噶得 Ba - Ar喇噶得 Ba - Ar喇桑噶得 玻堤娑訶」。這個跟齊大師兄在這個西康學來的音就很近,沒多大出入。所以原來的咱們那個咒上,印的那些個咒,統統走音走得十分厲害,這一點大家要知道,走音走得很厲害。但是走音也不要緊,你只管念,都是不可思議功德。如來悉知悉見,你走了音,如來還知道你是念的是這咒啊,護法可能,低的護法可能就不大聽的清楚了,就是這樣。

所以這個就把這個夏老師講的《心經》,這個《心經》的這個畫龍點睛啊,點睛之筆過去了;底下又畫蛇添足了,把這個整個《心經》的含義說一說。這裏頭是很殊勝啊,《心經》是很殊勝,可以結合到一塊兒。

上一頁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回目錄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下一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