十念必生願 之三

所以就先把這「至心」的意思說一下,「至心信樂」,「信」,我們上次在這兒說過了,小本的宗,「信願持名」,信是道元功德之母。上次講了六信,信自、信他、信事、信理、信因、信果。詳細的話,大家可以參考一下《資糧》。 這裡可以簡單說一下,「信」就是大智慧。咱們這個淨土法門,十方佛都稱讚釋迦牟尼佛,說你怎麼能夠在這個世界說這一種難信之法呀?說是「一切世間難信之法」,不是咱們地球上人不容易信,是一切世間哪,一切世間,就是天道也就包括內,天人也包括在裡頭了,很高的一些都在裡頭了。他們都不容易信得及,信不了淨土法門,這是一個難信之法。所以大家真要是信了淨土法門,那就代表你善根很深厚,你有真實智慧,不是世間的這一種聰明伶俐的這種智慧,這種智慧沒有用的,出生死是沒有用的。所以這個「信」字很重要,至心信樂,頭一個要「信」字。

反過來說,「信」的對面是什麼?是一個「疑」。疑之壞,再壞沒有了,我這麼一講,大家就知道信的重要了。這是古德說的,這是道綽說的,淨土宗三祖說的,道綽,善導大師的師父說的。日本人的淨土宗,他承認頭一個祖師是阿彌陀佛,第二個祖師是善導大師,第三個祖師是他們日本人了。所以善導大師極為受日本人崇拜,道綽是善導大師的師父,他說的。「疑心」,曇鸞都有這個話,你一疑,就使得你混濁,你什麼都糊塗了。「疑」,他說這像個什麼東西?像個最髒的東西,像個最髒的東西。這個最髒的東西,大家都知道,它不但是這個東西髒,這個茶杯,你拿一個很髒的東西,把我的茶杯一碰,我這杯茶我就不喝了。當然,觀世音菩薩就喝了,他不垢不淨,我還是凡人,是吧,你這個這麼髒!他就說這個疑心,不但它自己髒、自己糊塗,它可以使一切都錯亂、都髒、都不好。

所以《金剛經》後頭(編按:指《金剛經》後頭的贊子),頭一句話就是「斷疑生信」,你這老有疑,那還行?先解決自個兒的「疑」去,先不要管別的事,最混濁的東西。所以咱們要真正能信得淨土宗的話,應當自己自慶,要生慶幸心啊,要護持這個心,要達到成就。可是心裡頭呢,我們也知道,我們現在也信有極樂世界,信有阿彌陀佛,信念佛一定有好處,甚至於信一定能往生,但是這個「信」哪,我們要叫它深入,要叫它產生正信。

這個正信跟不是正信,出入很大,這個在《資糧》裡頭也說過一次。還有截流大師,截流大師是淨土宗的第十祖,他講的就更深刻了。他說你沒有正信你念佛,你種了些善根,來生你就富貴,富貴你就造業,都吃多少好東西,穿絲綢,做了好些傷天害理的事情,再下一輩子入地獄。所以你這樣的人跟那個根本是壞人就差一步。我今生我就是壞人,我下輩子入地獄,我早一步。你現在你是信了你是念了,你來生你富貴你享受,你比我晚一步,可是你這一享受,一富貴一造業,你跟我來,你也追到地獄來了,你差一步,所以這就很深刻。所以我們不要滿足於我現在也信,就要看你是不是正信哪!

「正信」,截流大師就說,要當信我們的這個心跟阿彌陀佛的法身是沒有分別的。所以先要「信自」,自心跟佛心是平等的。光信這個有人就狂妄了,不用修了,我跟阿彌陀佛都一樣了,我還修什麼。

你第二就要信你現在還不是阿彌陀佛,你絶對不是啊,你現在是凡夫,阿彌陀佛是成就的佛,你還是沒成就的,你還在迷之中,這是第二步。

第三步,雖然我在迷之中,可是我就在阿彌陀佛的心裡頭了。阿彌陀佛遍一切處嘛,他怎麼不遍在我?所以我在哪兒?我在阿彌陀佛心裡頭。那阿彌陀佛在哪裡?阿彌陀佛在我心裡頭。大家這麼想一想,我看咱們這個念佛就親切一點。咱們念佛在哪兒念?我在阿彌陀佛心裡頭念哪。阿彌陀佛在哪兒?阿彌陀佛就在我心裡頭,因為我的心也遍滿一切處。這不頭一句話有了嗎,我的心跟阿彌陀佛法身是一樣的。這叫正信。

這樣的信,所以這樣的信來念,就跟那個不具正信的人念,這個功德不是一個程度的不同,是個歸宿的不同。正信的念,你是解脫,跟阿彌陀佛將來看齊,這就平等了。你不這麼念,就跟那個惡人將來走一條路,比他是晚一步。這個地方大家不要看著好像是一個只是程度的問題,這裡頭有兩條道路的問題。是兩條路,不是一個水平,是兩條路。

所以頭一個就是「信」了。「至心信樂」呢,「樂」者,那就是信之深哪,所以就歡喜啊。聞了這個法門,聽了有這樣一個法門,十念必生,自個兒相信了,相信了之後,就會生歡喜心哪,我何幸才能知道這樣的法門,而我還能肯做。肯這麼去做的話,就是阿彌陀佛已經成佛了,這麼做我必定能生極樂世界,就給我們保證了,你還不歡欣鼓舞啊,是不是?這個應該比聽見中國打勝美國排球更高興啊。這個重要啊!這個就是給咱們保證,這個條件都在這兒了,所以「至心信樂」。

還有底下「所有善根,心心回向,願生我國。」這個也是在「至心信樂」之下「願生我國」。所以這一看是什麼呢,這不就是咱們上次所談的「信願持名」,小本《阿彌陀經》的宗「信願持名」,這不就是把「信」跟「願」都點出來了。所以這個小本也就是以這個第十八願為根本出發的,所以信願持名乃至十念,就是持名了。

所以蕅益大師是了不起,蕅益大師說主要你能不能往生,看你有沒有信願。你念得再好,你沒有信願,你就往生不了。你要是信願有了,你往生,你念得有好有壞,有定有散,那就看你將來往生的品位有高有低。所以能不能往生是決定於你的「信願」,所以「信願」兩個字非常重要。跟這兒也是一樣的話,所以你可以念到只有十念都可以,十念都可以生。但底下不要誤會,我是決定提倡多念的,我就是用這個法子,我一天念多少,念多少萬。這就說明我們跟小本的宗是一樣的,這個第十八願。乃至十念,必生啊,這就是信願持名。

「乃至」是什麼意思?乃至於少得只是念了十念也可以生,當然多就更好了。這就說明,咱們這第十八願裡頭,跟上次我向大家介紹的「信願持名」是完全一致的。《阿彌陀經》整個全部的經,以及它的宗,也從第十八願出來的。

小本的宗是「信願持名」,咱們這個《無量壽經》的宗是什麼呢?《無量壽經》的宗是「發菩提心,一向專念」。這個看起來, 咱們這個願文中沒有說到發菩提心哪。實際這個都暗攝在裡頭。所以第十八願很好,它叫大家知道有個下手處。它「三輩往生」之中就提出來,上輩往生、中輩往生、下輩往生,這個修行水平有高低,但是每一個人都有共同的條件,都是「發無上菩提之心,一向專念阿彌陀佛。」三輩往生沒有一個不是這樣的。

「乃至十念」,念佛裡頭有了;這個「發菩提心」,怎麼能看得出來呢?實際上沒有明說,整個的這個願文就包括了發菩提心。我們這兒提到的是什麼呢,只有提了一個「至心信樂」、「心心回向」、「願生我國」,這就跟《觀經》的那三心是一樣的。淨土宗三經是最根本的,我們說到兩個經了,一個《阿彌陀經》,一個《無量壽經》,再一部就是《觀無量壽佛經》。《觀無量壽佛經》講,要往生淨土的要發三個心,一個是「至誠心」,至誠是誠誠懇懇,至誠的心;第二個是「深心」;第三個是「回向發願心」。並且說「俱三心者,必生彼國。」這是釋迦牟尼佛的話,所以說彼國了,是他的國,是阿彌陀佛的國。釋迦牟尼佛說你有這三種心,至誠心、深心、回向發願心,「俱三心者,必生彼國。」這《觀經》的三心,就是這段願文。咱們說「至心信樂」那個至心,就是至誠心;後頭的「心心回向,願生我國」,這不就是「回向發願心」嗎,而且是至心的信樂,心心的回向,這個很深哪。深心是什麼呢,就是攝集一切善法,凡是善的我都要攝集在裡頭,所以「所有善根,心心回向。」

而且念佛是諸善中王,所以大家都要行善,常常我要修橋補路…,沒有一樣不是行善。但是諸善中之王,念佛是諸善中之王啊。所以咱們這個第十八願就包括了《觀經》的三心,《觀經》三心也就是發菩提心。這裡頭發菩提心咱們淺說,就是大智慧的心,大慈悲的心,大志願的心。能信這種殊勝的圓教的這種超情離見的淨土法門,這是個大智慧。

你要到極樂世界去,為什麼?為了最快的、最徹底的實現自己度眾生的本願。不然你泥菩薩過江,你自身難保。自己整個是無明,自個兒腦子所想的都是錯誤。你從來沒有一念見過真如,整個腦子裏頭所想的是顛倒想,所以就「一盲引眾盲」吧,自個兒是個瞎子,還要替人帶路,所以這個不行,這是主觀願望。

所以這個《大乘起信論》馬鳴菩薩說,弱羽不可離枝,所以要見佛,見了佛之後,然後你才真正的你自己悟佛知見,入佛知見,你才能開佛知見,示佛知見。你自己都不知道什麼是佛知見,那這個事所以就是說很難免於「一盲引眾盲」的這種困境。

所以往生是一個大的悲心、大的願力,不是求自了,不是求自己安樂。《思歸集》有個祖師講過,他說這種心求往生是往生不了的。因此第十八願中同樣的是包括了發菩提心乃至十念,也就跟咱們這個三輩往生是一致的。所以《大經》的宗就是「發菩提心,一向專念。」再把《大經》和《小經》會合一下,「發菩提心」跟「信願」就是一味的。底下「念」是一回事,那就不用說了。所以這兩本經就是一本經,有廣有簡這些分別而已。

上一頁                回目錄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下一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