發大誓願第六

〔第十八講,一九八九年十月三十一日〕

(請點擊下方 Play-button 鍵,即可開始播放錄音)

今天我們就是共同來參習這個最主要的一個內容,就是阿彌陀在因地中所發的大願。這個彌陀的讚子:「阿彌陀大願王」。一切佛沒有一個不是大願的,沒有大願怎麼能談是佛呢?但是唯獨彌陀稱為「大願之王」,可見這個殊勝。上一次已經說到阿彌陀在因地的時候叫法藏比丘,他已經蒙佛的加被,看了二十一億的佛土,也就是無量佛土的種種情況,而以五劫的時間思惟總結,來成就自己的大願。那麼經過五劫的時間,這個工作圓滿了,所以到佛前來宣說他這個願,今天就是這個內容。

在我們來談他的本願之前,先要做一個讚歎。我們引了一個日本大德的話,用他的話來表示我們的讚歎。這個大誓願是妙德難思,所以《甄解》這部書裡頭他是這麼提的,他說「四十八願功德成就」,一切功德都成就啊,阿彌陀佛已經成佛了,他的願不圓滿不成佛,他已經成佛了,功德已經成就了。這個功德歸到哪裡呢?歸到一個「正覺」,無上的正等正覺。所以這個「正」字我們要很重視,現在我們這個「八正道」,「八正道」所謂從「正知」開始到「正果」,所以一些邪的東西那就是背道而馳的。所以說有許多邪說,不正。所以這個「邪正」之分,在無分別之中,這個初機還是必須要分別。所以「歸一正覺」,「正覺」是什麼呢?就是「南無阿彌陀佛」。所以《甄解》他這個話很好。所以淨土宗稱為「一乘願海,六字洪名。」這個法門歸納起來就是這個。

它以一乘的願海,願一切眾生皆以最速的方式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,是一乘的願海。具體大家修持的方法呢?就依靠這六個字的名字呀。所以這個四十八願就是歸到「正覺」,「正覺」就是「南無阿彌陀佛」這六個字,這個就叫做「誓願本乘海」,這個誓願本來的功德之海,也叫做「悲願一乘」。「一乘者」,沒有其他的乘,沒有聲聞、緣覺、菩薩,都是成佛。因為眾生本來成佛,何必那麼委屈呢?為什麼還要委屈自己呢?這個就是彌陀的功德,這個功德不可思議。為什麼這個功德不可思議?由於誓願不可思議。

《甄解》又引另一部書三十六句讚歎的話,底下括弧裡就是他所引證《行卷》的文。

「敬白申一切往生人等,弘誓一乘海者,成就無礙無邊最勝深妙不可說不可稱不可思議至德。何以故?誓願不思議故。悲願喻如大虛空,諸妙功德廣無邊故。猶如大車乃至猶如大風,普行世間無所礙故。能出三有繫縛城,乃至開顯方便藏。良可奉持,特可頂戴 也。」

「敬白申」,很恭敬地,「白」是告白,「申」是申請,就是希望、請求大家,一切都注意聽他所來告白的、來宣佈的。告白誰呢?「一切往生人等」,告訴這一切人,告訴什麼呢?「弘誓一乘海」,這個大乘大悲的一乘之海,弘深誓願的海。這個「海」是成就了「無礙」,無有障礙,沒有什麼能阻止的,沒有邊際的,到什麼地方就不是了,沒有這回事,所以叫「無礙無邊」。

「最勝深妙……不可思議至德。」是最殊勝的、最深妙的,是不可思議的至德,無以復加,「至德」。為什麼呢?因為「誓願不可思議」。他就打譬喻,譬喻誓願像什麼呢?誓願像虛空,所以一切功德從中出生。所以這個「空」和這個「妙有」,因為「空」所以出生一切功德,誓願正是如此,乃至猶如大車、大風,普行世間,能救度一切,一切世間都不能障礙、不能阻止。

「能出三有」,「三有」就是色界、無色界、欲界。我們就在欲界裡面,欲界天,現在一般修練的人達到欲界天就了不起了。外道所說的玉皇大帝就是欲界天的「帝釋」,第三十三天,高的天。還有色界天、無色界天,這都屬於「有」,這都是「繫縛」。所以這個就是我們和其他的宗教大大不同的地方。別的以生天為得到他所要求的果,是他的最後目的;我們以超出天、超出「三有」,才是咱們修行的行處,要離開這「三有」的繫縛。也就是外道,這耶穌、回教什麼最後都是生天哪,道教也是如此,什麼什麼天,無始天尊,以生天為究竟,我們甚至說以生天為墮落,你本來是佛啊!你在六道中轉,你轉到天上去兩天,又轉到地獄裡頭去了,這沒有什麼了不起啊,別人以為是殊勝之果,我們看的是我們要超出的一種纏縛,這是根本不同的地方。

所以有很多人看見有一些奇異功能就羨慕,去練氣功去了,學他們的東西去了。這個就是說你把鑽石拋掉了,你去撿一塊玻璃,看的好像一樣,也都是挺亮、挺白,但是實質懸殊不可比擬。

而且是開顯了方便藏,這個願海。「藏」者是藏也,一切都在內,一切方便都在這個之內,沒有比這更方便之法了。當然大家知道密教是方便了,但是大家要知道淨土宗就是密教的顯說,所謂「顯說」就是把密教公開了的部分。所以它的殊勝功德,你說它是禪,它就是深妙禪;說它是密,它就是密,但是它的特點就是說,不是說它就是禪、就是密,它比禪、比密這個法門,它都穩妥,它都普攝。

禪宗不是上根利器,你就沒分。那是殊勝之法,那確實是殊勝之法,不跟一般……,就是很高的知識分子、大佛學家,你給他一點禪宗的東西看看,他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,確實如此。有的人就說我懂了一點,你懂了一點更壞,你懂了一點還不如不懂。禪這個事,它是「言語道斷,心行路絶。」只有上根利器可以承當,哪裡能期待於……?真是千個萬個難得一個半個。俗話所說,你要開悟,須要「七朝天子福,九代狀元才。」我看這還是少說了。你把七朝天子的福報加在一塊,這只是一方面,你還有九代狀元的才華,這兩個條件你都具備,你才有希望開悟啊。所以那焉是普度之法?讓大家認識認識、重視重視也是很好,但是只接上根利器。

但這個是方便藏,「良可奉持」,真是好,你可以奉持。「特可頂戴」,頂戴,把它擱在頭頂上,就表示它高,崇敬。戴嘛,我就老戴著這個帽子,老戴著它嘛就是老不離呀。這是「特可頂戴」,這個法門是特殊的,我們應當來遵從、來信受,不可須臾離也。讚歎這個功德法門,這功德來源於什麼?就來源於這個不可思議的願海。因此這段話擱在前頭,我們對於以下的討論就重視了。這一切功德、一切殊勝、一切方便,皆是由於這個不可思議的彌陀的大願之海。

底下還有一個問題要附帶說一下的,因為現在大家所知道的還是不廣,很偏。常常大家就只知道「四十八願度眾生」,不知道還有「二十四」與「三十六」之說。現在存在世間的五種譯本,兩個古譯是《漢譯》、《吳譯》,這都是「二十四願」。所以咸豐年間的魏默深居士,他是一個桐城派的文學家,他要補救王龍舒的過失,王龍舒有個會本,他就會集了一次,他的會本裡頭就是「二十四願」。有人就罵他,說你這個完全不對了。不是,他有所據。唐、宋、魏、漢、吳,《漢譯》、《吳譯》都是「二十四」,《唐譯》和《魏譯》是「四十八」,《宋譯》是「三十六」。還有一個《後出阿彌陀偈經》,都是偈子,不長,裡頭特別說出「誓二十四章」。所以在古代典籍之中,提出「二十四」個的是占半數,提出「四十八」的不到半數,只是三分之一。可見這個願文,也就是《無量壽經》為什麼要會集,這也是一個原因,這個差別有這麼大。

《金剛經》也是不同的翻譯,《阿彌陀經》也有不同的翻譯,其中翻譯出來之後,這個差別不大,只有《無量壽經》是差別最大。所以不斷的翻譯,有記載的,翻譯了十二次。這個差別太大。原來的本子差別很大。但是說「二十四」的實在不止二十四,它一個願裡頭,比方《吳譯》第二願,《吳譯》第二願就是「國無女人、蓮花化生」,凡是往生者都現三十二種大丈夫相,這是一個特點;都是蓮花化生,不須要父母來生,所以他就不須要有兩種性別了,他不須要父母,這是極樂世界一個特殊的願。這個願,經文中也屢說,而這個願只是在《吳譯》裡頭有,這五種譯本只有《吳譯》裡頭有這個願。這個願說是一個願,實際它包含了四個願,所以「二十四」不止「二十四」,它就是什麼呢?它這裡頭「國無婦女」是一個願,「蓮花化生」又是一個願,「一切動物都能夠生」又是一個願,而且裡頭來生的菩薩、阿羅漢無量無數。

所以《吳譯》這個文不去念它了,這個內容大家一看就知道,它就包括了這四個願在裡頭,它一個願中是四個願。所以我們這麼來看,《後出阿彌陀偈經》說「誓二十四章」,我們就可以知道,這可以跟「四十八」統一起來了,可以說二十四段、二十四章,這是「二十四」,那麼具體的「願」是「四十八」,這就是我們對於古譯的研究之後得到這個認識。

現在夏老師這個會集本它正好是「二十四」,他譯成二十四段就是符合二十四章,而裡頭包括的內容恰恰還是四十八願,所以這樣就把古譯所不足的這個問題,「二十四」和「四十八」這兩種說法都融會在一起了。而且《魏譯》和《唐譯》四十八它也並不圓滿,它裡頭剛才說《吳譯》這一願它就沒有。

至於我這裡頭還舉了一些例子,大家自己去看了。這都說明它這裡頭,比方《魏譯》裡頭只說要衣服就有衣服、要供具就有供具,它沒說要吃東西就有東西,所以它就不足。《漢譯》裡頭就有,要吃的時候,七寶中現種種妙食,吃完之後也就沒有了。實際極樂世界並不須要吃東西,但是他還有習氣,所以「凡聖同居」嘛,他還有習氣,還有吃的習氣。所以有時候還要想吃。吃的時候,他一想吃,東西自然現在前頭,他「以意為食」,那也就算是吃了,這些東西自然也就沒有了。

這在我們會集本裡,一條裡頭就把這三種,《魏譯》裡頭借了兩條,一條是「衣服」,一條是「供具」,但是還缺了一個「飲食」,還有「飲食」。現在這個會集本,「我作佛時。生我國者.所須飲食.衣服.種種供具.隨意即至。無不滿願。」所以會集本它就是以少文攝多義,各譯中的精華都會集在一塊了。因為在這個地方,最近還有人在說,說這個會集本怎麼是「二十四願」?沒有詳細讀「四十八願」,大家去看,裏頭小注,一個願文、一個願文,一直是「四十八願」。

我們讚歎了彌陀的大願,又把這幾種譯本「願數」的多少作了介紹,又說了會集本這樣的一個做法。下面我們就看經文:

【法藏白言。唯願世尊。大慈聽察。】

「法藏」就是阿彌陀佛因地時候的法名,國王,出家修道,發了這個願。「白言」,向佛來稟白。「唯願世尊。大慈聽察。」我願世尊,這是佛的尊號,兩種說法,一種就是說在十號裡面,一種說是在十號之外,總起來稱為「世尊」。這兩個就是沒有分別,我們不去在這些地方去花精力,有這兩說,我們看來沒什麽分別。「大慈聽察」,你大慈大悲,請你慈悲來聽、來鑑察,看這裡頭是否如世尊之意呀。

他那個時候的佛是「世間自在王如來」。這個佛號的名字也很有意思,淨土宗這個法門它特別就是「世間自在」,阿彌陀佛那個時候他做國王,他出家做和尚,那個時候佛的名字叫「世間自在王」。我們淨土宗不須要出家,你可以做任何工作。「不廢世法而證佛法」,這是沈善登老居士的話,你不要廢除世法,你就可以證佛法;「不離佛法而行世法」,你做世間的種種事,你完全可以不離開佛法。

你別的宗做不到。禪宗大徹大悟的人那是做得到,但是能找幾個大徹大悟的?是不是。所以這個就是它的特殊,「世間自在」啊。你怎麼再緊張,以後科學再發達、學術再多,都太機械化,所有你做的事要求高速度,叫你非常忙,「竹密不妨流水過」,竹子再密流水還是會過的;他再忙,淨土法門一樣可以不廢這個法 ,你不要離開世法,你就可以證佛法,成正果,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。這就是請求世間自在王如來,請他聽察。

底下他就說了第一個願:

【我若證得無上菩提.成正覺已。所居佛刹.具足無量不可思議.功德莊嚴。無有地獄.餓鬼.禽獸.蜎飛蠕動之類。所有一切衆生.以及焰摩羅界.三惡道中.來生我刹。受我法化。悉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。不復更墮惡趣。得是願.乃作佛。不得是願.不取無上正覺。】   一、國無惡道願。 二、不墮惡趣願。

「我若證得無上菩提成正覺已。所居佛剎具足無量不可思議功德莊嚴。」我所居的這個佛剎,「具足」者,是圓滿之義,沒有欠缺,無量的不可思議的功德莊嚴,有無量的功德、無量的莊嚴哪。這四句是總的,這個佛剎它具足無量功德莊嚴,然後他再說一個願一個願是什麼。

所以我們現在先把這個總的,我們共同再看一下。他這個就是說這個佛剎是具足無量的功德莊嚴,這個話,它是「周遍含攝,無欠無餘」,所以叫做「具足」。它是遍一切處、含攝一切,無有缺少,無有不足,所以叫「具足」。這樣的功德跟莊嚴都是不可思議,都是超情離見。

「不可思議」者,就是「不可思」,你這個頭腦你想不到;「不可議」,你的嘴、你的舌頭說不出來了。我們常常說「不可思議」、「不可思議」,我們沒有很深切去抓住它的意思,「不可思議」就是你的頭腦不中用了,你所想的那個都不對,你可「思」的都不對,所以叫「不可思」;「不可議」,說出來的全不對,所以凡有言說,皆無實義。若說如來有所說法是為謗法,謗佛、謗法呀。所以「不可思議」是甚深甚深。極樂世界所含的都是「不可思議」的功德。這個不是思量分別之所能知,非語言文字之所能表達,是這樣的功德莊嚴哪。

為什麼是這樣?底下我們就聯繫《華嚴經》,《華嚴經》裡頭真正就是不可思議。這個經不可思議啊,因為它四法界:事法界、理法界、理事無礙法界、事事無礙法界。

「理法界」,那就是本來無一物啊。「事法界」,森羅萬象啊,咱們這屋子都是人,男男女女、僧俗、老少、大地山河,都是事,這也是法界。「事理無礙」,這大乘所共有。雖然本體是「寂」,然而「寂而常照」,「照」就是用,照就照得這一切事相都出來了,事用就繁興。「理體」不礙「事相」,「事相」不妨「理體」。「空而妙有」,「妙有」而本體是「空寂」。這個「事理無礙」的道理大乘經典都有,唯獨「事事無礙」是《華嚴》所獨具。

《無量壽經》就是《華嚴》,我在概論裡頭曾經引了十個證據,就是《華嚴》所具的「十玄」。每一個「玄門」,所謂「玄門」者,就是通過這個門可以進入佛法玄妙之海,可以通入,以此為「門」,所以稱為「玄門」。它十個「玄門」,十個「玄門」是十個境界,《無量壽經》是具足這十個「玄門」,尤其是會集本,不是會集本不行。所以會本這個功德是不可思議,現在得到了弘揚也確實是很難得啊,說老實話。

我們在末法的眾生、我們現在這個佛學院,這也是最近的事,過去沒有講過,講《無量壽經》,講我這個註解。這個十玄都具足了,這是個不可思議的法門。所以今天我們就不再說了,不再詳細講「十玄門」。

「十玄門」總之是什麼呢?「一多相即」,「一」就是「多」,「多」就是「一」;「一」就是無量,無量就是「一」。因此一句佛號就具足無礙無量無邊的一切法門。

「小大相容」,我們這個大的屋子裡頭裝人,這個很沒有意思;我說我「人裝屋子」,大家就想不通,你這說瘋話。華嚴境界那就是如此。所以須彌山容納芥子,芥子容納須彌山,小大可以互容。

「廣狹自在」,寬廣的跟細微的可以都自在,可以相容相成。

「延促同時」,長時間和短時間,一萬年和十分之一秒是一樣。這個道理我們不講了,現在連愛因斯坦都懂了,我們佛學界還不懂,那咱們現在佛學界就落在科學界後頭了。咱們到這個問題上咱們還……,怎麼會這事?怎麼會一萬年跟一秒鐘一樣?愛因斯坦就說你這是錯覺,「時間是眾生的錯覺」。不要忘了我們現在都在「錯覺」之中,所以我們要醒啊!都在夢中,你在做夢,你要醒了這個夢,要醒這個大夢啊,是「錯覺」。他一個朋友死了,他寫了一個追悼的文:「唉呀,你都走了,我大概跟著不久我就來了。」但是這個所謂是有「先後」,這是人類的錯覺,「時間」上的差別,他也說「時間」、「空間」、「物質」都是人類的錯覺。

所以我也說過一個狂妄的話,我說中國之所以接受佛法,是因為咱們有孔子、老子的學說,它這個基礎很強,《易經》。將來歐美人,他們是靠科學。現在有很多大科學家都在研究佛教,可惜佛教界還不能很好去引導他們、指引他們,因為佛學家就不多,而佛學家又懂得科學就更不多了。將來總會互相的。但是它究竟只是使我們這個解說裡頭更多一些參證,但它永遠不能到達佛學這個深度,那是不可能的。不要說是現在,兩千年後也不可能。因為它究竟還都是意識裡頭的東西。意識就是產生錯覺的根源。你得「五藴皆空」,你這個第六識、第七識、第八識都「空」,你才「度一切苦厄」。這是佛教的境界。科學家總還都在第六識裡頭,不要說七識、八識了。 所以這「延促同時」。

「重重無盡」,兩個鏡子在一塊互照,就有無窮無盡的鏡子。所以我常説,我們兩個人對面看,就是「重重無盡」,我看見他,我的瞳仁裡頭就出現他的形象,他的瞳仁也出現了我的形象;所以我看見他的時候,我就看見他眼睛中的瞳仁,我也就看見他瞳仁中的我,而我從他瞳仁中這個「我」也就包括了還有無窮無盡一層一層的「他」,他的眼睛裡頭,這個你自己想一想,重重無盡。

所以這個世界的功德是「重重無盡」,它放光,光中就出……。蓮花,極樂世界隨便一朵蓮花就放三十六百千億光,三十六百千億光隨便其中之一的光就出現無量的佛,「重重無盡」哪。這個佛他又有國土,又有蓮花,蓮花又放光,一個光裏頭又都有無量的佛,無有窮盡,這是華嚴境界。所以這樣看來我們應當深信,我們這個經,阿彌陀佛就是毘盧遮那,極樂國土和華藏世界有何分別啊?

回目錄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下一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