發大誓願第六 (十三)

下面我們進行到三十五、三十六,這個又很重要。最近聽到弘一大師跟我這個老師是不約而同,都把常念的一個偈子改了,所以這個就是這一條願。這個是第三十五、三十六。上面所說的都是到了極樂世界就在極樂世界了。這個裏頭就包含了…,第三十六就不一樣,所以這裏包括兩願,三十五、三十六。

【我作佛時。所有衆生.生我國者.究竟必至一生補處。除其本願爲衆生故.被弘誓鎧.教化一切有情.皆發信心.修菩提行。行普賢道。雖生他方世界.永離惡趣。或樂說法。或樂聽法。或現神足。隨意修習.無不圓滿。若不爾者.不取正覺。】 三十五、一生補處願。 三十六、教化隨意願。

「我作佛時。所有眾生生我國者究竟必至一生補處。」最後一定要成為一生補處的,所以這叫做「一生補處願」。他只要是來就是一生補處。所以諸上善人,「其中多有一生補處」,《阿彌陀經》裡頭,很多就是阿鞞跋致,最後他就成了「一生補處」,再到這個世間一生就是成佛了。如現在的彌勒,將來他來了之後說法,「三會龍華」就成佛了,這一生補處。彌勒之後,將來又有一位在兜率天的兜率內院,到了那一位來的話,他又是一生補處,他只要來一下他就成佛了。所以到了極樂世界的人他都是要成為「一生補處」,也就是決定成佛。所以這是「一生補處願」。

底下呢,就不一樣了。「除其本願為眾生故」。除了一些人不是這樣,不在極樂世界成為「一生補處」,他的本願是要度眾生,急於度眾生。

「被弘誓鎧」,拿這個弘的誓願做為鎧甲。這古時候,咱們現在這避彈衣也是鎧甲,古時候就穿上鋼的、鐵葉的披在身上,鎧甲。以弘深誓願作為鎧甲。他要「教化一切有情」,要度眾生,度眾生的心非常切,讓這些有情都要發信心。「教化一切有情」,要教化有情因此自己也要「修菩提行。行普賢道。」教化其他眾生也要「修菩提行。行普賢道。」有這樣的一個誓願。

「雖生他方世界」,雖然他生到其他方的世界,比如到了娑婆世界,「永離惡趣」,永遠不會墮入惡趣,就不會以他的罪過來墮入惡趣。這裡頭包括不包括我就到畜生道去度眾生、到餓鬼道度餓鬼?這個是大菩薩的行動。這個地方就是泛指,你到了極樂世界,你還是凡夫,因此你這個能力,你還熟悉的是人趣的情況,你所能適應的這種種的。要像地藏王菩薩等等的,在地獄中去度眾生那是大菩薩的行動,那以後是可以。但是你在「凡聖同居土」,你還是凡夫的時候,所以在這個地方就說永離惡趣。不是說生極樂世界的人惡趣就不度了,因為他還沒成功,等他到了實報莊嚴土,那他自然就會去,那就不包括在這個問題之內。一般這種所指的,還是指的生到「凡聖同居土」的情況,還穿衣服、吃飯等等的,有這些「通」,這還是「凡聖同居土」的情況,這剛生的人的情況。

所以這一切,我們要不能夠離開這個對象,說這話是如此,因為這所談的是這些。真正到了上品上生,他可以分身到無量世界度無量眾生,到那個境界那還有什麼呢,就無所謂人類,各趣都可以示現,普門示現。那個不在話下,那菩薩境界了,各個淨國土的菩薩都是如此。這個就是指他的人民,人民是這樣,國土人民還是凡夫,但是這個凡夫到他方世界去,不會因為你前生的宿業,或者你到了這個世界來又添了些業,你都不會再入惡趣,永離惡趣。

「或樂說法。或樂聽法。」或者你示現的這個人在說法,那聽法一樣是從極樂世界來的人哪。他很安心很歡喜,願意聽法,這個也分水平不同。有的人他來了之後就知道我是極樂世界來的,也有的人他不知道,臨終的時候才知道,看水平。凡夫都到極樂世界,凡夫與凡夫之間也不一樣。因此來了之後,你願意來度眾生,做很多很多功德。有的是一來一生就知道,有的是中間知道,有的是最後才知道。「或樂聽法」,「或現神足」,他現神通,「隨意修習無不圓滿」。

但是特點是什麼?他所修習的很圓滿,他達到,他能夠進修起來。因為佛他是一切都攝受加護,對於這個更是同樣的在加護,而且這些人他究竟是不一樣了嘛,所以他這個修習無不圓滿哪。

「若不爾者不取正覺。」所以這是「教化隨意」,我們來教化眾生是隨意啊,是不是。因為你自己,如果你的修習都沒有自覺,你沒有理解,你這就想度人,有的時候是害人哪。所以必須自己能夠修習圓滿,你說法度眾生你才能「惠以真實之利」。

所以這一條是什麼?到了極樂世界不是一定要在那等著成佛,有的人很願意還回娑婆世界,我願意到世界上苦的地方來,都是可以來的,都是滿你的願,各滿你的願。你來了之後,一個就是說種種的因緣你都不會再入三惡趣、三惡道,不會啊。再一個你的修習都圓滿,永遠不退墮,你已經達到什麼水平,絶不會因為你在人世中轉一圈而使你有所下降。

現在打個世俗的例子,就好像你要開舖子,你那個舖子只是賺錢不會虧本哪。你做商業,這是保證賺錢不虧本的買賣啊。所以先師他就把一個偈子,「願生西方淨土中,九品蓮花為父母,花開見佛悟無生,不退菩薩為伴侶。」本來是這樣四句。先師就把第四句改成「回入娑婆度含識」。我一到,這花開一見佛之後,我就要回入到娑婆世界來度含識。正好前兩天來了一位南方的,說弘一大師也是改了,差不多,他一定都是「度含識」因為「度含識」它押韻,也就是字是不一樣意思是一樣,他把這個也改了。這就表示什麼?屬於這一類,他們的往生,那就是都還要回娑婆來度眾生的,所以各隨己願,這是兩種類型。

弘一法師也很了不起的,也很特別,有些地方很特別,常情有時候所不能接受的。他在湛山寺講戒,第一天送去飯菜不吃,第二天就簡化了還是不吃,就報告倓虛方丈,倓虛說你們把你們吃的那個同樣的給盛去,又盛去了,這第三天了,他就問說:「這個是不是你們吃的就是這個?」「我們吃的就是這個。」他吃了。所以一點沒有特殊化,當代大德。也都是這樣,所以不約而同,都是改為回到這個世界來度含識。這個文句中有幾個字沒有用同樣的字,意思是一個意思。

所以有各種類型,不是說到了極樂世界我就貪圖享受了,不是。你到那之後你是真正能夠惠以真實之利,你最快的你見佛聞法,因此你所能夠用來傳達的,你所來表現的,都是做正面工作,這個非常重要。我急我不等成佛,我就回來了,可以嘛!都是可以的,佛也讚歎,而且你保險了,不會入惡趣。

【我作佛時。生我國者.所須飲食.衣服.種種供具.隨意卽至。無不滿願。十方諸佛.應念受其供養。若不爾者.不取正覺。】 三十七、衣食自至願。 三十八、應念受供願。

「我作佛時。生我國者所須飲食衣服種種供具隨意即至。無不滿願。」這個就是「衣食自至願」。你看,身是凡夫啊,所以就是說還要衣服飲食,還有那些宮殿種種隨身,衣食住行這些,他也還要供佛,他還是凡夫。這個就是第三十七願。「隨意即至。無不滿願」是「衣食自至願」。

底下,「十方諸佛應念受其供養。」是「應念受供願」。我這一起念那佛就接受了我的供養。所以這一個願就包括了很多內容,在別的譯本裡頭有時候要說幾處,這都包括了,飲食、衣服,以至種種供佛的一些器具,花、香等等,一想就到了,自然現前,沒有不滿願的。所以來作這些佛事。

而且「應念受供」,隨著你的念,諸佛就接受你的供養。在《宋譯》裡頭說到,他這個說得很清楚,他說你種種的幢幡寶蓋、珍珠瓔珞、衣服臥具、飲食湯藥、香花伎樂等等要來供養的東西。現在天文上覺得最遠的地方,最遠的類星雲離咱們是一百四十億光年哪。一百四十億光年,這是最新的發現,最遠的地方,光要跑一百四十億年。這個世界可能早已經毀滅了,而現在所看到的光是它剛剛到,它那已經沒了,我們看見它是過去的樣子,它這個已經沒了。而遠在…。光一秒鐘要走多少里呀?三乘十的八方那麼多米,多少萬公里一秒鐘。

光是我們世間最快的。光一秒鐘跑這麼遠,它要跑一年叫做一光年。「光年」是個距離單位,不是時間單位,有一個人搞錯了,是空間的單位量距離的,光要跑一年那麼長。光要跑一百四十億年,你說這在哪兒呢?所以之大是大到無邊。所以有的是極遠極遠之處,極樂的人雖然他有那麼樣的神通,他也去不了。

但他去不了不要緊,《宋譯》說,諸佛他就接受,他舒起手臂來接受,所以應念受其供養。為什麼把這個《宋譯》在這補充一下,我們知道諸佛世界,以現在的天體,就天體,說一百四十億光年,你們想一想,你們設想設想,這是我們天文鏡不斷的進步取得的,實際上它有多遠哪,誰知道啊?其大!所以我們才叫「渺滄海之一粟」,滄海之中你是一小粒米而已呀。咱們在整個空間之中,咱們這個介爾之身滄海一粟。可是不要小視這個滄海之粟,咱們這個心確實包含了整個的宇宙。這個就是三十七、三十八兩願。

我們今天講到三十九願,第四十願留到下一次。

【我作佛時。國中萬物.嚴淨.光麗.形色殊特。窮微極妙.無能稱量。其諸衆生.雖具天眼.有能辨其形色.光相.名數.及總宣說者.不取正覺。】 三十九、莊嚴無盡願。

三十九願,就是「莊嚴無盡」。「國中萬物嚴淨光麗。」「嚴」是莊嚴;「淨」是清淨;「光」是有光彩、光明,麗是華麗、美麗。

「形色殊特」。「殊」是妙,指不同;「特」是奇特。極樂世界一切東西都是這麼嚴淨光麗,「形」是形狀,顏色都是殊特。「窮微極妙」。這微妙到了極點,所以叫窮微極妙。「無能稱量」。沒有人能夠來稱讚,沒有人能夠說出來這有多少個、多麼大。

《會疏》說:「點事妙理相即」,極小極小,「點事」這是日本人的文法,極小極小的一點點事情,它都跟妙理是相即的,它就含了妙理,所以叫做「窮微」。在極微之中它都是有妙理。為什麼說是極妙?因為它是無漏之相、實相之相,所以說是極妙。這就是把極樂世界這種形色上的這些把它提高了。為什麼窮微極妙?因為它極微之中也是妙理所體現,它這一切相都是無漏之相,都是實相之相。

「無能稱量」。因為極樂世界全顯的是事事無礙法界,「一」中就含「多」,「多」中可以入「一」,「小」中可以包括「大」,「大」中當然更可以包括「小」。時間也是如此,空間也是如此,而且「重重無盡」,這一個裡頭包括了無窮無盡。你們拿兩個鏡子對著一照,你就看出這裡有多少鏡子在裡頭,這無窮無盡,而且重重的無盡哪,所以不可稱不可量,咱們這個世間的辦法沒有了。

所以極樂淨土只是佛跟佛乃能究竟。所以除了佛之外,乃至九界一切都不能夠來分辨它的形色、它的光相、它的名數,更何況談到總為宣說,一共是多少,總共有多少,這不可能了。所以說「有能辨其形色光相名數及總宣說者」如果有,就不成佛了。既然成佛了就是沒有啊。所以這就是極表極樂世界的莊嚴。

袁中郎死了之後有篇《紀夢》大家可以看看,把他弟弟引到極樂世界,袁中郎說極樂不知道極樂是樂到這樣程度。他因為他寫了一篇《西方合論》(選入了《淨土十要》),就以這個功德往生,但是戒律不謹嚴所以生的是生到「邊地」。但是由於他智慧猛利。你為什麼生邊地不能聞佛說法?不是佛不要你來,是你聽也聽不懂啊。所以只能在「邊地」,只有菩薩來給你說說,你就是到佛的法會中聽法,你不行啊,你聽不懂。

你為什麼「生邊地」?你就是對於佛的五種智慧你不理解,你對你自己的智慧你也不信,你這個水平你生了之後,佛說這些法你聽了跟不聽一樣。但是因為他的智慧作《西方合論》,智慧很特殊。他前生是蘇東坡,所以很快就能聞法。後來就是這個…。但是,很多大菩薩的境界都不可測,他也到不了。這個文筆很好,他的弟弟寫的,叫《紀夢》,大家可以看看。 好,下課了。

上一頁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回目錄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下一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