必成正覺第七

(請點擊下方 Play-button 鍵,即可開始播放錄音)

底下就是「必成正覺品」。說完這個願之後就拿偈子來頌,這是印度的一個慣例,說了「長行」之後就以一種「偈頌」的形式,有的是唱,等於以一個形式又把內容再總結一下,往往在這裡頭有一些是完全一致的,有一些又有一些發展。

【佛告阿難.爾時法藏比丘說此願已。以偈頌曰。
  我建超世志       必至無上道       斯願不滿足       誓不成等覺
  復爲大施主       普濟諸窮苦       令彼諸羣生       長夜無憂惱
  出生衆善根       成就菩提果       我若成正覺       立名無量壽
  衆生聞此號       俱來我刹中       如佛金色身       妙相悉圓滿
  亦以大悲心       利益諸羣品       離欲深正念       淨慧修梵行】

「我建超世志  必至無上道」,我建立了超世的志願,必定要成無上道。這個地方我們刪掉一點,在書裡(古時候講)說「超世志」只指的某幾願,實際上四十八願不可分,這些我們不去討論它了。這個「超世」是到什麼程度、超過什麼,說法也不一樣,我們就不再敘述其他各家之說。我們就遵崇善導、曇鸞等等,就是說現在的法藏比丘已經是十地菩薩了,所以「超世之志」那就肯定是要超過十地以前的種種。其實現在不僅僅超過,他這個誓願裡頭的內容不僅超過十地菩薩,那當然超世了,也解為超過世間,超過欲界、色界、無色界,就很低了,這個就很高了,而且超逾諸佛。

咱們經中就已經說了:「我立是願.都勝無數諸佛國者。」這不就超諸佛國了嗎?《後出偈經》裡頭說:「發願踰諸佛,誓二十四章。」「發願踰」就是超過,我發的願超踰了一切諸佛,「誓二十四章」,經中是這麼說的,也是超過佛。在經中成就文字裡頭說是「超踰十方一切世界」,超過十方的佛國。

而且阿彌陀佛是「光中極尊.佛中之王。」所以就說這個「超」,法藏比丘他的「超世之志」,也就是「超世之願」,實際也是包括超諸佛的願,是無量的清淨莊嚴,完全是顯的各個人的本心。

這極樂的種種莊嚴就是《往生論》三種莊嚴「入一法句」,「一法句是清淨句,真實智慧無為法身」。無為法身就是每個人每個人我們的自心哪,極樂的種種依正莊嚴全是顯的我們自己的心。所以夏老師的《淨修捷要》:「託彼依正,顯我自心。」「託」是假借、依靠,就靠這個依報。極樂世界的依報就是國土、香、菩提樹這些依報;正報就是諸佛菩薩。託彼極樂世界的依報、正報顯什麼?顯我自己的本心。所以這一切莊嚴都是在座每一個人你自心所本具。

所以「心作心是」、「理事無礙」,水鳥樹林都講妙法,聲音、顏色、香、光都增長一切的道念,種種不可思議,「事事無礙」。這個就是超世之志的內容。尤其是凡夫都登補處,到了這個「念不退」是破了無明的人才能達到,但是凡夫你必然要達到這一步,也就是時間問題,現在還沒達到,將來要達到。

「時間」是什麼?愛因斯坦已經說了「時間是人類的錯覺」。妄想沒破,你才有時間的問題;你這妄想要破了,什麼叫時間哪?所以就是說凡夫也就證了,也就「念不退」了。這一句就是「我建超世志」,這個「超世」是不可思議的志、不可思議的誓願。所以善導說:「如來所以興出世,唯說彌陀本願海。」

「必至無上道」。「道」就是覺悟,「必至無上道」就是說都要成佛,得無上之道。(這個「必至」有兩個解釋,這些等等的大家都可以自己看了。) 「斯願不滿足     誓不成等覺」,這個願要是不滿足,我就不成佛,這是願裡本有的。

「復為大施主」。我還要做大的施主。這個施主就要包括財施、法施,既要有財施,也要有法施。因為眾生還是凡夫,他需要他還不能夠…物質雖然是人類的錯覺,但是做為人類的時候,他還是要這個物質,所以你還要有財施。光財施那你救人沒有救徹底啊,救人須救徹,還得法施給他「法」,讓他自己明白。

經裡頭說,這個「積功累德品」,法藏比丘「恆以布施.持戒.忍辱.精進.禪定.智慧六度之行。教化安立眾生住於無上真正之道。」拿六度來教化眾生,讓眾生安住於真正之道,這就是法施,把法給大家。又「手中常出無盡之寶莊嚴之具。一切所須最上之物利樂有情。」種種好東西來給大家,利樂有情,這就是財施。所以財、法兩施就是大施主。「復為大施主  普濟諸窮苦」,眾生又缺財又缺法,又窮又苦,法藏比丘就願意救濟。

「令彼諸羣生     長夜無憂惱」。生死黑暗,所以稱為生死長夜。而且無明遮蓋咱們的本心,也是黑暗,也是長夜。讓一切的眾生,「羣生」就是眾生,在這個生死的長夜之中無憂無惱。要去讓他們無憂無惱,那怎麼辦呢?就要讓他們出生善根,要使得眾生出生善根,不但出了善根這個善根要結果,要成就菩提的果實。這是慈悲之極的救度,這救人就救徹。你看一個人可憐,你給他一百塊錢,或者請他吃什麼好東西,明天、後天他又不行了,這個救人不救徹。救人救徹是怎麼樣?讓他成就種種善根,這個就是來成就菩提的果實嘛。

這個善,什麼是最殊勝的善根?什麼是最殊勝的果實?所以他這段的文字很緊哪。我就是用這個方法,我若成正覺,我的名號叫無量壽,就拿這個做為辦法。「眾生聞此號  俱來我剎中」。我成佛,我的名號就是無量壽,眾生聽見我這個名號,都來我的剎土中。所以這四句就是四十八願的核心,也是全經的眼,也就是善導大師說「唯說」的那個中心。所以我說這是「十方如來度生之妙手,一切眾生出苦之寶筏。」四十八願就是這四句的展開。

「阿彌陀佛聖號」,它有無量的意思,「無量壽、無量光、無量清淨、無量莊嚴、無量智慧、無量菩提,乃至無量之無量。」無量壽表示法身常住,佛也常住世,所以無量壽可以攝一切;「立名無量壽」,這一切的無量無量都在裡頭了。衆生聞了這個名號,普聞十方啊,他就都要來這個極樂國土啊。

他怎麼來呢?要稱名,要念阿彌陀佛,要念佛。念佛就是多善根。六朝出來的石經〔註一〕,鳩摩羅什大師翻譯的少了二十一個字,過去的古德都主張恢復這二十一個字;這個第四句,以念佛故「即是多善根福德因緣」。你念佛就多善根,出生諸善根,要念佛。你要有這個名號,阿彌陀的名號,大家才念阿彌陀,那麼這樣就得生淨土。「眾生聞此號  俱來我剎中」,大家就念這個名號,念了這個名號就來到極樂國土。到了極樂國土種種都是增上,沒有退緣,壽命無量,決定成佛。所以稱為「大願之王」就在這四句了。

這些眾生都來到我剎,都是怎麼樣呢?來到我剎,都跟佛一樣的金色之身。願文不是說嗎,都是金色之身,三十二種大丈夫相,來了之後都是這樣,妙相都圓滿。

「亦以大悲心」,「亦以」是怎麼樣?「也用」啊。「也」字是什麼意思?就來到極樂國土不是享樂,也跟阿彌陀佛一樣,也是以這個大悲之心來利益眾生。所以「二乘種不生」,你只是求自覺,自己安樂、自己享受、自私自利、個人打算,不能往生極樂世界。所以要「利益諸羣品」,來往生之人他們也是,不但光明、大丈夫相,也都有大悲心,跟佛一樣的大悲心,要來利益諸羣品,種種種類的眾生。

要利益、要覺他,怎麼辦啊?我們大家不念《無量壽經》不要緊,將來大家這一段可以常常念念,這一段非常緊湊。你要覺他,要去度眾生,你不能不自覺啊。要使別人覺悟,你自己還沒有覺悟,怎麼能使別人覺悟?蕅益大師說得很好,你自己沒有覺悟,就是如人在水中所漂,你要來救濟岸上的人,這就是個笑話。蕅益大師說得透徹。

既然是如此,要「利益諸羣品」,自己就要「離欲深正念」,自己要如說修行,離欲啊。「離欲」,「欲」就是貪欲。《四十二章經》說:「離欲清淨,是最為勝。」所以諸位大德的出家,這一點就很重要。在家人在這一點就比不上,要「離欲」,離開這些欲染。

「正念」就是八聖道之一。這是正念,正知、正見、正念、正道、正命、正果。正念,「深正念」是很深刻、很深入,圓教、頓教這是「深」。也就是《心經》「深般若波羅蜜」,不是跟小乘共的那個「般若」,是不共的「般若」,這是「深般若」,深入的。深入的般若那就是「無所得」。「無所得」就「遠離顛倒夢想,究竟涅槃。」這是正念。離開邪的分別,而心念能夠符合於法的實性,叫做正念。「深正念」,這按理說就是深的般若。

再一句話比較清楚,《觀經》的疏,注《觀經》的人說:「捨相入實,名為正念。」什麼叫正念?八正道之一,正念。「捨」,離一切相,「入實」,入的是諸法實相,這個叫做「正念」。

「淨慧則是般若波羅蜜。非人天小乘不淨之慧,故名淨慧。」所以要「利益諸羣品」就應當離欲。深的正念,譬如深般若一樣,契於諸法的實性。以清淨之慧而修梵行。「梵行」就是清淨無欲之行。菩薩於一切不善之法都能夠對治,能夠離開一切過失,能夠清淨,這是所謂「梵行」。還有,能證到涅槃的一切行,也稱為「梵行」。

所以現在要修什麼呢?以這個清淨的智慧來修離開一切欲染之行,來修能證涅槃的種種之行,就是修「梵行」。望西師說得也好:「離欲即無貪,善正念無瞋,淨慧無痴,此名梵行。」離開了貪瞋痴,淨慧修梵行。

上頭這一段就從「立名無量壽」起,我成了佛,大家也都來,來了跟佛一樣的身相,也跟佛一樣的心;不但身一樣,心也一樣,也是大悲普度。大悲普度眾生首先要自覺,自己就要離欲,就要正念,以清淨的智慧來修證入涅槃的梵行。這是一大段。

〔註一〕按襄陽石經乃六朝人手書而刻石者,於「一心不亂」之下,尚有「專持名號,以稱名故,諸罪消滅,即是多善根福德因緣。」二十一字。

回目錄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下一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