介紹角虎集 (中)

【雖曰唯心淨土,而不妨有極樂世界,以世界即一心之所現也。雖曰本性彌陀,而不妨有極樂教主,以教主即本性之所成也。】 

雖然說「本性彌陀」,彌陀就是你的本性,就是我們每個人的當人自性。但是,你也還得相信。雖然它只是本性彌陀,你要相信十萬億佛土之外「有」一個國土叫做極樂世界,其中「有」佛號阿彌陀。雖然是「一心」,這裡有兩個「有」字,「有」一個世界叫極樂世界,其中「有」佛號阿彌陀,這兩個沒有矛盾,沒有妨礙。為什麼呢?因為這個世界就是這一心所現哪。

【雖寂然無生,而不妨熾然往生,以往生而本自無生也。】

雖然在理體上,常寂光中,一切都無生;自性無生,無生法忍。但是你「不妨熾然往生」。所謂往生者,你這個自心實在是遍一切處,你本來就沒有來去,這是在事相上現的這種情況。在本體上,這一切都在自心之內。都在自心之內,從娑婆世界到極樂世界,就是從自心到自心,有什麼叫來去啊?但是不等於說,這就沒有往生了,所以「事」和「理」我們要圓融。所以這一切事相都是由心,沒有心外之法,皆是心所現。這一點,當然很深,我們慢慢的、慢慢的讀經念佛,逐漸逐漸地對於這些地方,自然而然,自然而然你就會很明朗,一天比一天會明白的。

【高明之士多樂於談理,而詆笑事行;中下之流多執於事行,而迷昧實理。】

「高明之士」,自負為高明的人,都講究談理、談心、談性,而笑話人家念佛,笑話人家求生淨土,這當然不行啊,他就失掉這個機會。「中下之流」,中下的根器,那就知道我成天磕頭、拿功德、寫牌位,這些事情很注意,但是,沒有知道這一切皆不出於自心哪,這個事跟理就隔裂了。有的是,只明白事,在事上做,而不懂得理,信,雖然是很信,道理不是很明白的信,這在理解上就不夠了;有的人雖然是能夠明白自心之理,參禪等等,但是他又不修持、不念佛、不發願。這兩個都是有所缺欠的。

【全不知理無事外之理,事乃理中之事。】 

因此要知道事跟理是一體的。理,沒有事外的理,理就在事裡頭。因為你的水成了波了,水在哪呢?水不就在波裡頭嘛,那波浪不就是水嘛。所以這個水是理,理就在事裡頭,就在波裡頭。事也是理中之事,波長在哪兒啦?波就是水生出來的。所以波跟水,那就是一體的嘛,所以,事相跟本心是一體的嘛。

這樣的話,你知道了這個,有什麼好處?你就真正相信「十萬億程去此不遠」,不然我怎麼能去得了啊!那你用什麼速度也去不了啊。你要知道,這都是在你自心之內呀,那麼對於這個往生,你就敢信了。所以我們念佛感應道交,念佛就是念自心佛。所以它必然哪,自己叫自個兒,還有不叫醒的?這個就是增加咱們這個信,不致於有的時候,有的人修著修著,他臨終有的時候,這一點是很大的一個關,念佛有四個關,其中一個關,就是他不知道修行人有的時候,就你這一生要把你的業障都了了,所以在最後給你示現一些病苦,你有好些業障沒有消完哪,讓你受一受苦。連玄奘大師都是這樣,玄奘大師最後有點病苦。有一個拿白幡的,一丈多高,告訴他的弟子,他就把這話告訴他們:你們不要懷疑你們的師父。

咱們這個念佛的人往往有病有什麼,自個兒就覺得「我這個就是不行了,我這兒還有業,我這念佛不見功效。」自個兒就退心了。這個要堅決,這就是自心哪,彌陀就是我的本心,我這個念佛功德,佛一定接引。所以事理要圓融,這是上根了。

【執理而廢事,反有落空之禍;執事而迷理,猶有往生之益。豈可慕空談,而受實禍哉。】 

你要是「執理而廢事」,就落空了。只是相信這些道理,你不修行,你就落空了。你就是知道這麼做功德、上供等等這一些,而不明白本體,也就把佛看成跟神差不多了。我在美國就碰見好些人,他又供佛、又供黃大仙,這反正我的佛也有,大神我也有,我求他,他就給我好處。你這樣來對待佛。你這樣來對待佛,那把佛就庸俗化了,把佛拉成一個普通的神仙。那就跟那個正信的人的功德差太遠了,差太遠了。

這種人,連三皈依都沒有了,就不算佛教徒了。你既然皈依了佛法僧,你怎麼還供黃大仙呢?不能再皈依外道邪魔了。你連三皈依都沒有,你不是佛教徒了。所以他這個修行,我們就說他不行哪。所以這一點,還有的人這個關係必須要劃得很清楚。

所以這個教源就指示,這是最高的一個佛法,就把《阿彌陀經》的這個事情肯定下來,確實十萬億佛土之外,「有世界名曰極樂世界,其中有佛號阿彌陀。」而說到它的本體,這個極樂世界和阿彌陀就是我們自心,這無二無別。

有人一說到自心,就把那個有佛有土,他就覺得好像是不可信,不真實了。一切都沒有心最真實。所以布袋和尚的話:「祇這心心心是佛」,三個「心」字;「一切無如心真實」。因為這是自心所現,所以是最真實了。

這一段話是上根利智,上根念佛,要是能夠事理圓融,這就可以上品生啊。上品生,大家要知道,上品生,那當下你就是大菩薩了,你一往生就是大菩薩了,那遠遠超過凡聖同居,等於密宗的即身成佛呀,這個我問了貢噶上師的,這個事。所以淨土宗,大家不要看它低呀,不要看它低,這都是上品生。這是頭一個問題。

【二、念佛正信:修此法門首要正信。三世諸佛,諸大菩薩,以及歷代祖師,並由此信而後能入。】 

第二個問題,就是念佛要有正信,「修此法門首要正信」。上次這個《資糧》裡頭也特別提出來《勸發真信文》,我老提這個正信。信心都有了,我們這個正信和不正的信,這個功德懸殊得不能比了。我們要正信,這是首要的。 三世諸佛、諸大菩薩、歷代祖師,都是由於這個正信才能進入這個法門。形式上咱們到了這兒來拜,真正進沒有進佛的真的那個門呢?是吧。咱們進了廣濟寺的門了,那就要看你是不是你有正信了,正信哪。

【若無此信,則遲疑而不決定,虛浮而不真實。】 

若沒有這個信,怎麼樣呢?就「遲疑而不決定」。我到底修什麼好啊?我到底往生得了,往生不了啊?啊,那個事情一來、一生病,唉喲!仙方又用上了,那就麻煩了。你到底信什麼?不決定,這個虛浮之心,你就不真實了。

【毋論其不肯修習,即肯修習,而若有若無,或作或輟,無斬釘截鐵之能,無射石沒羽之意,豈能成就此希有功德哉。】 

不要說那不肯修的人,就是肯修習的人,你要沒有正信,你的信心若有若無,你修一會兒又停一會兒,你就沒有斬釘截鐵的那個能力。所以這個修行須是鐵漢,要咬碎鐵秤砣,要這樣的決心。不是順了我就修,一不順了,我就放棄了。就要斬釘截鐵。

「無射石沒羽之意」,李廣看見一個老虎,一箭射過去,結果是塊石頭,後來一看,那個箭射到石頭裡頭去了。所以心的力量大呀,他認為不是石頭,所以箭就射進去了。我們修法也是這樣,就這一句佛號如倚天長劍,一切業障一切什麼,都可以斬除。要是這樣的話,猶猶豫豫、若有若無的,那怎麼能夠成就這稀有功德呢?

【蓋緣我等凡夫心暗識劣,束於近習,不能知遠大之域,幽微之境,纔見非常之事,便疑而不敢信,所以凡夫祗當確遵佛言。】

因為我們凡夫的「心暗識劣」,心很不明白,暗哪;我們的識很劣、很低劣;「束於近習」,就為這近一生、近幾生的習氣束縛住了。對於這些東西一來,人家罵你一句,你馬上就動火了。剛講完《金剛經》,回頭人家罵你一句,你馬上就會動火了,這就是咱們的習氣。以為他不懂嗎,「無我相、無人相」?「無我相、無人相」,他罵你了,誰罵你呀?哪有個人罵你呀?他罵的是誰呀?罵黃念祖?沒有黃念祖,他罵誰呀?那不就解決了嘛!可是這個一般說來,你「無我相、無人相」講得很利索,但是人家一罵,你馬上蹦一下,火氣就來了,無明三千丈。所以他就是這個習氣呀,這個習氣呀。

不知道這個遠大,這個自心之心量、自心之智慧與十方諸佛相等啊。我們這一念,這個功德之殊勝,你就不可思啊,不是其他的功德所能比的。所以,他有一點點的不如意,就不信了。那麼,怎麼辦呢?所以我們凡夫就應當聽佛的話,我們凡夫「只當確遵佛言」,確確實實聽佛的話。《阿彌陀經》告訴我們,「有世界名為極樂,其中有佛號阿彌陀」,叫我們信、叫我們念、叫我們發願,咱們就照佛說的做啊!

【佛以大慈悲心,大智慧心,說誠實語,絕無虛誑。佛言不信,何言可信乎。】 

因為佛是大慈悲心哪,捨身飼虎、割肉餵鷹,這種慈悲,多劫是這麼修行的;而且是大智慧,九十五種外道都學遍了,超過一切,佛的智慧是大智慧。而且說的是誠實語啊,「佛是真語者、實語者、如語者、不異語者、不妄語者」,真實不虛的話,這個沒有一點虛妄。 佛的話要不信,你還信什麼呢?所以我們有時候道理雖然不能懂,咱們仰信哪。上頭說的話,有的道理很深,我們慢慢的可以懂。有的能懂就好極了,那麼我們現在先要信哪。

【所信佛言,凡有二門:一信其理。二信其事。信其理者,信我心便是淨土,我性便是彌陀也。信其事者,信西方果有淨土,西方有彌陀也。】 

所信佛的話可以分成兩類:第一是信他的「理」,第二是信他的「事」,所以還是理、事。我們這一切問題就是,它有理、有事。

信的「理」,信什麼呢?信我心就是淨土,我性就是彌陀。所以密法,它一修法自己就證本尊了。在座上,比方,我修觀音,我自個兒就是觀音在修法。這就是把這個理跟事就結合起來了。當然我們也應該這麼信哪,我心就是淨土,我的本性就是彌陀,這叫信理。

信「事」呢?信西方真有淨土,西方真有阿彌陀佛。這兩個一塊信,這個就跟蕅益大師一樣了嘛。蕅益大師不是告訴咱們六信嘛,要信事、信理嘛,是不是?蕅益大師是從咱們淨土宗這麼說過來,咱們《資糧》裡頭有,現在大家又都得到了《資糧》。這個是禪宗人說的,他是一樣的話嘛。

【亦一亦二,非一非二,如是信解,名為正信。如信理而不信事,信事而不信理,是謂偏信,非正信也。】 

這樣的信解,事跟理也是可以分成兩個,然而它也不是一個和兩個,這是很圓融絕待,不可思議的。這樣的信解叫做正信。只信一邊,信得不圓滿;如果信理而不信事,信事而不信理,叫做偏信,這不是正信。

【行人若未得如是正信,必須博問先知,廣考經論。則群疑自然冰釋,正信自然現前,方能發起大願,策起大行,直取菩提,不在身後矣。】 

行人若果沒有得到正信,就必須要「博問先知,廣考經論。」要向善知識去請教,要看書,「群疑自然冰釋,正信自然現前。」正信現前之後,才能發得起大願,才能引得起大行,直接去取菩提。不要等下一輩子、再下一輩子、再下一輩子再來了。

【有等天資高妙,纔看經論,便謂渠得正信,卻被習累牽倒,不能轉動一步。不知此但浮解,非為正信也。】 

有等人天才很高,一看經論,就說我已經得了正信了。可是不知道他這個太…,等到習氣業障一出來,就被束縛了。這個就還是一種浮解,不是正信,要真正信得及。

【如信虎能噬人,豈敢輕攖;如信鴆能毒人,豈敢輕嘗。今甘遭噬毒之禍而不之悔,則不信孰甚焉。】

就像相信虎能夠吃人,你就不敢去找老虎去了,這是正信。你要對於信淨土也是如此。這個就是要有正信。

【三、念佛正行:淨業行人既具正信,當修正行。依真歇云:「將這句佛號當個話頭,二六時中直下提撕。不以有心念,不以無心念,不以亦有亦無心念,不以非有非無心念。前後際斷,一念不生;不涉階梯,超登佛地。」此理持也。】 

第三、就是「念佛正行」。怎麼修行?要有正修行。這個念佛才是正修行。所以他就說:「淨業行人既具正信,當修正行。」「真歇了」是個大禪師,他的法號叫「真歇了」,我這可真歇下來了,真歇了。他說是,念佛正行也分好幾種 ,各種根器有各種不同念法。他說是(真歇了的話),你把這個佛號就看成跟參話頭,當個話頭一樣,一切時間就直接提起來,不是用「有」心來念,也不是「無」心來念,也不是拿「也有、也無」的心來念,也不是拿「又不是有、又不是無」的心來念。這個咱們一上來做不到,這個叫做理念,這個做不到。但是我們要知道這個。

那麼念到什麼呢? 「前後際斷」。這「前後際斷」是很重要的事,我們就是一個妄想緊跟著一個,一個妄想緊跟著一個,從來沒有停止過。就是我們的修持不管你修什麼,其最終的目的,就是要使你的妄想前際跟後際中間有個斷。前念過去了,下念沒生,中間,斷!這叫「前後際斷」,妄想斷一斷。有的人一斷,他也就悟道了,有的人斷了不再起了,也就證道了,就是這麼一件事。那麼真正「前後際斷,一念不生」,你就不涉階梯,不要經過這個次第了。

所以這種念佛是圓頓法,是圓教;它不講次第,一超直入。所以密宗的大圓滿、禪宗、淨土宗都是圓頓教,一超直入,不是要一個臺坡一個臺坡地那麼爬的。你念到這個程度的話,直接你就超登佛地,這就是理持。所以密宗的即身成佛,跟這個道理是一個道理。

【若事持者,專其志,一其慮,祇將一句彌陀佛靠著,如一座須彌山相似,搖感不動。朝也如是念,暮也如是念,行也如是念,坐也如是念。應緣接物也如是念,縱遇順逆境界也如是念。淨念相繼,自得心開,與前理持者,未嘗少異。若未得心開,臨命終時定生彼國,亦非中下之品矣。】 

「事持者,專其志,一其慮。」這個大家可以做,是吧?理持不容易了;我的心很專,我就不去搞別的了,不去想別的了,我「一其慮」,我什麼都不想,我的思想就是一個心眼了。就把這一句「阿彌陀佛,南無阿彌陀佛」靠著,像靠著一座須彌山似的。啊,說什麼你也動換我不得,我就是靠定了這句佛號了。你苦也罷、樂也罷、順也罷、逆也罷,「南無阿彌陀佛、南無阿彌陀佛…」。

「朝也如是念,暮也如是念,行也如是念,坐也如是念。」「應緣接物」,有人來談話,有客人來訪,家裡有事,小孩跟你要錢等等,你都不要忘記這一句,而「縱遇順逆境界」也這麼念。這一個清淨的念能夠相繼,就大勢至菩薩的「自得心開」。這個跟那個理持的,「未嘗少異」。這個很好,這個地方很要緊。那個理持咱們做不到,照這麼念的話,那大勢至菩薩的話就出來了,「不假方便,自得心開。」你這個心開,跟那個理持的心開,沒有兩樣。

所以佛法它很特殊,它很平等。 你只要專心致志,能夠這麼念的話,念到你心開的時候,你跟那個理持〔一樣〕。孔子也說,有的生而知之,有的學而知之,有的困而知之,「及其知之,一也。」等你知道之後,那是一樣的。所以就是說,這也是一個道理。

如果沒有得心開,你念到這個清淨,沒有得開悟,「臨命終時定生彼國」,決定了生死,也不是中下之品,也給你保證,這就給你授記,品位還是很高。能念到這一步,你縱然今生沒有開悟,你也「定生彼國」。這大祖師給咱們就下了決定,給我們保證,而且品位不低,不是中下品哪,所以這個事就是人人可做。

古時候有一個人叫葛繼芝,他的老婆是織布的。古時候男耕女織,男人念書,女的就織布。後來人家教她念佛。她這個念佛,她這個梭子一來一去,過去這個梭子是用手撥,不像現在是用機動的。她就撥一下梭子念一句阿彌陀佛,撥一下念一句阿彌陀佛,成天就這麼念。那時得很勤勞,整天得勞動、得織布。她丈夫是信外道的、修仙的,就說:「妳幹這個沒有意思,妳跟我學吧,我們修仙道去吧。」她不為之所動,就這麼念念念,一天念到阿彌陀佛現前了,現身了,光明照耀。她下來頂禮,也叫她丈夫頂禮。他丈夫「啊!」這個丈夫沒看見全身,看見半身。他也頂禮了,他也相信,「敢情念佛真能見佛,既然這樣的話,那臨終接引都是事實。」他就把那些仙書都燒了。你看人家就把這些書都燒了,他們這倆夫婦後來都生淨土了。就是在這個日常勞動之中。

黃打鐵又是一個例子了。黃打鐵… 就這麼做,這個有什麼…,所以是最容易嘛、最穩嘛,不出一點毛病,是吧?也不著魔。他這裡沒說,我給你補充一句;著魔的事情很多,所以禪堂都要把《楞嚴咒》掛上。所以《楞嚴經》上說,你不用咒加持,你要靠坐禪,你不著魔是不可能啊!他這個念佛的人,阿彌陀佛派二十五個菩薩隨時隨地保護你,這最穩哪。

上一頁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回目錄                下一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