三輩往生第二十四

(請點擊下方 Play-button 鍵,即可開始播放錄音。)

下面就是我們所最要學的一部分。我們不是學理論,我們要產生用。不是說,我們去給人講講經就完了。你就是給人講,也要讓人知道,你到底怎麼才能往生啊?你往生是什麼情形之下?所以底下〈三輩往生〉是我們最關鍵的。

〈三輩往生〉、〈往生正因〉,而這《無量壽經》之可貴也就在此。這個〈三輩往生〉共同的條件是「發菩提心,一向專念」。因此我們對於共同的這個,我們必須要很好的瞭解。要自己看看,自己到底是不是發了菩提心了?不但是你學淨土須要發菩提心,你學禪、學密更得發菩提心。因為有很多要靠你的自力,你不發菩提心怎麼行?所以說是共同的。只要你真是個佛教徒,當然虛假的我們就不說,你要真是個佛教徒,你就是須要發菩提心,你才能解決問題的。因此講菩提心,咱們這個經也講過好幾次了。下一次是最後的一次了,談這個菩提心。

底下「一向專念」。「一向專念」,我這個還廣一點,有的人不見得都能念阿彌陀佛,只要你所修能專一,也都可以得到往生。這是我自己這麼一個體會,要勸每個人都念佛,這個事是不可能的。但是我就是這麼說,你如果是想,你今生就不再退轉了(你要不怕退轉,你願意再來,或者是生什麼天,那就隨你了,你不怕退轉),你要想不退轉,想決定能夠得到覺悟才能覺他,須要在這一生中要達到這個目的,你不求生淨土就是不可能。

我這個也可以很武斷:你修什麼都可以,但是你不求生淨土,不用這個法門,你要想今生就達到不退轉、不輪迴了,這個事不可能。因為今生這些事情,已經擺在這很清楚了,就是這麼個環境,就是這樣的條件,大家也就是這些根器,這些問題很具體,那麼這個藥方就好開了。不是盲目的開,這是根據實際情況開的。你不求生淨土,那我就先告訴大夥兒,那麼將來如果大家真的你是不求生淨土,你成功了,你到時候來打我耳光好了,哈哈哈哈……,歡迎來打我,我歡迎大家來打我。總之在這個法界裡頭,輪轉也不要緊,還是找得著的,請你來打我。你說:「你說的話說錯了,我就不是你說的這樣的。」我歡迎你來打。好,就這樣。

〔第二十六講,一九九〇年五月八日〕

我們學習《大經》,今天我們到了第二十四品〈三輩往生〉,這是一個關鍵的部分。

所以《大日經》說:「大悲為根,菩提為因,方便為究竟。」一切樹木都要有根。花瓶裡插的花未嘗不好看,但是插不了幾天哪,它沒有根,無本之木。「本」是什麼?是大悲心。菩提為「因」,這個因果律,什麼因就得什麼果。種瓜得瓜,種豆得豆。若要成佛,佛就是覺悟,要覺悟就須種覺悟的因。菩提就是覺悟,所以要有覺悟的因。所以覺悟,菩提心是因,覺悟之因哪。那麼所得的果實,徹底的果實是什麼呢?落實在什麼地方呢?落實在你有沒有大悲菩提所能達到它的解決問題了,實現了願望,要度眾生啊。

這不是一個空話,不是個狂願,喊口號。誰都願意幫助別人、與人為善啊,咱們儒家有這個思想,連基督教都有。但是你有沒有具體的方法?所以「方便」可以很粗淺很粗淺的解釋為一個便利的方法,要有個便利的方法度眾生。所以你這個方法越是徹底的便利,那你這個所證的果也就是究竟的果。所以這個果,那就是如此啊。

所以現在講了很多,這個教你眾生怎麼能夠去啊?要落實就落在這兒,「方便為究竟」,這個果實就在這裡。我們學經也是如此,我們出家學道為什麼?當然有不少的人是發心不純的,可是慢慢的總要發起一個:你到底是為什麼呢?難道也就是為了得到一個職業嗎?真正的是為了一件所謂的這個大丈夫事啊!「出家是大丈夫事,非將相之所能為」,不是總司令、國務總理這些個世間上的名人他們所能做得到的,是大丈夫事啊!怎麼叫大丈夫事?就是要自度度他、自覺覺他,所以叫大丈夫事。

我們要怎麼能夠得到自度?怎麼還能夠度他?那要我們也知道「如來所以興出世,唯說彌陀本願海」。佛就是要度眾生,就是說了彌陀本願之海。而現在這個「三輩往生」就是本願之海的一個落實。所以我們也就是要依靠這個彌陀本願之海,而且讓一切眾生分享這個法益,所以這個非常重要。

這一章就是說,我們如何具體來實踐這個求生淨土、普度眾生的一個心願。求生淨土的動機,是為了最快的、最穩的、和最好的來實現我們度眾生的心願。不然你只是個空願,「我願意度眾生」,你自己還在苦海裡頭,腦袋一會出來、一會進去,你怎麼能度眾生啊?而且你要有方法,你要有一個大的救生船,你就可以度很多的人。你也赤手空拳,你也度不了人;而且你還不會游泳,甚至於你還在苦海中頭出頭沒。所以這一段的重要性,就是它這個是實現彌陀的願望,也實現我們學佛的願望。實現、實踐,再簡單說就是落實,落實我們學佛的這個心願。佛的心願的落實,也是我們心願的落實。 

一上來就是這樣幾句話:

【佛告阿難.十方世界諸天人民.其有至心願生彼國.凡有三輩。】

「佛告阿難.十方世界諸天人民.其有至心願生彼國.凡有三輩。」「十方世界諸天人民」,所以這個下面就要注意了,說的就是指人民說的,不是十方世界的聲聞、緣覺、菩薩;就是人民,人民就可以是凡夫。

「至心」,這個諸位要注意,至誠的心,真實的心。「願生彼國」,這裡一共可以分成三輩,所以《無量壽經》是三輩往生。三輩往生,這個就跟我們淨土宗另外一部基本經典,《觀無量壽佛經》的內容,在這個地方,我們就要一起研究了。《觀經》是指著九品,《無量壽經》是三輩。《觀經》是九品,上品、中品、下品,每一品又再分為上生、中生、下生,三三見九成了九品。這個《無量壽經》是三輩。那麼三輩與九品,這兩部經裡頭這個內容,是相對應的、相符合的?還是是兩件事,各說各的?在這個問題上,從古以來就有爭論的,有兩種不同的說法。

贊成同的有好幾位,一個是曇鸞大師,曇鸞大師在《略論》裡頭說(我們不引他的全部了),《無量壽經》是三輩,《觀經》就是把這個分為,它這一品就相當於一輩,三三見九,合為九品,也就是說,認為這兩個是一致的。不過這個意思不很明顯。

《淨影疏》,可以說是這一劫,地球上最早的一部註解《無量壽經》的。這就說得比較明確了。他說,往生者一共有三輩,《觀經》粗分為三,細分為九。《觀經》它不是有三品嗎?上品、中品、下品,不也分成三嗎?而每一品要再細分,那就分成九了,也就說是這個三輩和它的三品,一個是粗,一個是細。

嘉祥,這是《觀經疏》裡頭,他也作過《無量壽經疏》的,他說《無量壽經》這個三輩,就是在《觀經》裡頭把三輩開成九輩,一步一步地意思就明確了。嘉祥說得更明確了,《觀經》就是把《無量壽經》這個說得更細。

朝鮮(當初是新羅)〔憬興說〕:「今即合彼《觀經》九品,為此三輩,故其義無異。」就是《觀經》的九品跟本經的三輩,這個意思沒有兩樣。這個話就更肯定了。蓮池就更肯定了,「三輩九品,正相配合,又何疑焉。」還有天台的《觀經疏》也是說,《觀經》的九品就是大本的三輩。有這麼許多的古德都是贊成相同的這一方面。

另外也有兩個很重要的人,頭一個是靈芝,宋朝一個大德,他注了《阿彌陀經疏》,幽溪大師根據他的疏寫了《阿彌陀經》的《圓中鈔》,還有孤山。

先說靈芝。靈芝他就說,三輩裡頭跟《觀經》相對應的只有《觀經》的上品,《觀經》的中品、下品都不對應,不包括在我們這個經裡面。那就差得很多!為什麼呢?因為《觀經》的中品、下品都沒發菩提心,咱們這個經要求都是發菩提心。這是他的一個論點。

孤山比他寬一點,他說是,我們這個經只包括《觀經》的上品、中品,不包括下品,下品有三輩;只包括它六個,不包括它下面三個。為什麼呢?因為它的下品往生的人都是惡人,都是有罪惡的人,是他們臨終懺悔而往生的,所以這兩經不能相配。這是這方面的主張。

一方面我們是看到贊成相配的多。還有,蓮池大師在《彌陀疏鈔》裡頭把這個問題解決得很好。他不但說明了自己主張,而且把這個原因做了解釋,為什麼贊成、是配合做了解釋;也把他們認為不配合的道理也予以承認,但是這裡頭還要圓融。他說是,贊成同的這一方面,只是論往生以後你的位次,就是你到底是哪一輩、哪一品,這個位次。靈芝他們所著眼的是,往生以前的行持,你往生以前「發菩提心」沒有?你是行善?還是行惡?他注重往生以前的行持,那麼《觀經》的那些人確實是惡人,在臨終才悔改。而《無量壽經》,三辈都是「發菩提心,一向專念阿彌陀佛」, 那這個就不一樣了。但是他說 (這個說到原則上了,高了),「煩惱不異菩提」啊。這一句大家不大容易接受,底下一句就可以接受了;「始惡何妨終善」,開始是惡人,何妨最後變成善人呢?所以就是要從發展看問題。他開始是惡的,最後他變成善的了;一變善的,那就「賢聖同科」,惡人也變成善人,都可以往生,都同科了,所以三輩九品正相配合。這個主張就把這個問題說清楚了。

也就好像咱們現在學校裡頭,很多學生都是好的,考取了,但其中也會有,可能有些是被勞動教養過的,但是他非常刻苦、非常用功,教養釋放以後表現很好,他也來投考,考取了。考取了,照樣你可以分大學本科、分研究生,都可以按照他這個水平來分班。所以這個能考取之後,分班就是這些班,不會再有一班給那個勞改人專修班,沒有這個班,就是論他進來之後的這個階次。所以論位次就這個情況。但是你要說他過去入學以前的情況,那就很不同了。有的學生是三好學生,你看他是個勞改犯,或者小偷、或者流氓。小偷和流氓跟那個三好生不一樣。那是當然不一樣。但是後來他改了,教養了,他悔過了。悔過之後,他也變成好人,他也考取了,那他就是學生。這樣說,我們這個道理就清楚了。

《報恩論》說,總之我們分成「三輩九品」都是最簡單的分法,實際應該說是無量品。三輩每一個分上、中、下,成了九品,九品中每一品又可以再分三,一直可以無窮盡的分下去。因為人種種的根器不同,所以往生之後種種的情況也是不同的。但是概括地說,總是有上、中、下三等。現在也都是分,有先進的、有落後的、有中間的,總是可以分成這麼三大類,三輩就是這樣的三大類。

那麼,《無量壽經》就是很概括了。《觀經》分得細一點,而且《報恩論》還說,《觀經》裡頭「極其優降」,把這個「優」和「降」發揮到極點。《觀經》的上品上生,那是殊勝極了,馬上就隨佛,就到種種世界,就得種種陀羅尼。得陀羅尼這個事,比得三昧強。得了陀羅尼之後,不管你是什麼樣的心行,這一切陀羅尼的功德都現前。這個三昧,你只是入三昧之後,你顯現出三昧的功德;你不入三昧的時候,你顯現不出來。而陀羅尼永遠不失,種種無量的陀羅尼,從此就可以分身無量世界去度眾生,極優啊!那都是上品的菩薩,都是上地的菩薩,五地、六地、七地、八地,可以這麼說。

那麼最壞的呢?到了五逆的惡人。五逆的惡人就是「殺父、殺母、殺阿羅漢、出佛身血」等等的惡人。這極降啊!地獄都現前了。這「極其優降」,《觀經》的特點。所以看著覺得好像是,跟我們這個就不相配合了。所以這麼看起來,乍看似異,而其實是相同的。

回目錄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下一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