三輩往生第二十四 (之二)

這就首先把這個「三輩」和《觀經》這第一個問題,是要討論的。我們這一段裡頭有三個問題,我們就隨著就一個一個討論。

【其上輩者.捨家棄欲而作沙門。發菩提心。一向專念阿彌陀佛。】

首先就是「明上輩」了。這個「上輩」這麼殊勝,我們凡夫,咱們修行能不能修到這個地步?這個也有爭論。這個不舉了,不舉這個很有名的人了,這些主張了。他說,上上品須四地到七地的菩薩。你已經是四地到七地的菩薩,你去修行,你才能得到上品上生。上中品 (這不是九品嗎?上面那段是上上),上中,是初地到四地的菩薩,要這麼高。只有中品中生及以下,就是在中間以下,中品中生底下是中品下生、下品上生……,這四類,這才是凡夫可能達到的。善導大師把這個說給否定了,所以是個大德,把以前的人的這些……。因為佛經到中國來,過去也沒有很多,所以有些我們體會,往往是憑自己的意思,經典看的也不夠多,往往就會有錯誤。

善導大師,到唐朝了,佛法漢朝就來了,這《無量壽經》漢朝就譯了,他就廣引經論,力破舊說。對於以前的這些說法大力的破除。因為要如果像善導以前的大德所說的,都是到了已經修成地上菩薩再要往生,那麼這個都成了我們凡夫無分,你根本沒有資格去,那麼又成了難行道了,這不是淨土宗的特點。

善導大師他很有名的著作叫《四帖疏》。(咱們的住持在日本留學,就要學《四帖疏》),這是善導大師注的《觀無量壽佛經》。他說,看這個文意,總是指的是什麼呢?這些往生的,總是指的是佛去世以後,五濁惡世的凡夫,都是這些人,三輩三品都是這些人。「但以遇緣有異」。他的緣不一樣,所以就有九品差別了。

上品三人是什麼呢?「是遇大凡夫」,他遇見大乘法了,這樣的凡夫,他的發願往生求生淨土,結果他就可以上品生。

「中品三人,是遇小凡夫」,他所遇見的法、所聽的法都是小乘的法。所以他一往生之後,他就證阿羅漢,證初果、二果這樣的情況。那到了極樂世界之後,他不是定性的聲聞,都是發大乘心的。

下品三人,是遇善的凡夫,聽到一些善法〔註一〕,這是所遇的法不一樣。他雖然是有惡業,所以這個「帶業往生」,這個地方,現在還有人寫文章,除了以前的陳健民之外,現在又出了一個人,他自稱他見了觀世音菩薩,觀世音菩薩叫他來反對「帶業往生」。所以現在這個邪說,大家要知道,非常多,非常多,非常多。大家確實要小心,不能一聽是有名的人、一聽是出了書什麼,就是……,有的是十分的荒唐。

你看這幾句話不就是帶業往生嗎?「以惡業故」,他還有惡業,是惡人,臨終藉著一點善,乘佛的願力,他悔改了得往生,這惡業還都帶著。這就說明,往生有上輩、中輩、下輩,都是我們凡夫有分的。不但是中品、下品,上品上生都有分。不但是這樣,我們晉朝有一個人,他就是念佛念了幾天之後,他就見著佛,他就在人身就得無生法忍。大家有分,就是大家修持,修持的不努力就是了。所以,這是一個最極圓頓的教法。

所以根器大的眾生,如果能夠信受,能夠圓解圓修,他就是跟普通人的修行日劫相倍。你真正能夠生起「六信」,理解這個「信」,信彌陀大願殊勝的道理,你這麼精進去修持,你這就是圓解圓修,你修行一天等於別人一劫。所以,他一生之內就能夠達到這樣的功德。

底下,就是再引本經的話來證明,證明善導大師的話。本經〈必成正覺品〉的偈子,這是佛敘述的彌陀的情況:「令彼諸羣生   長夜無憂惱   出生眾善根   成就菩提果   我若成正覺   立名無量壽」。他這個,令一切的羣生(就是眾生),長夜(在生死長夜之中)沒有憂惱。所以彌陀所發願要救度的,正是在長夜中的、憂惱中的眾生。這不就是凡夫嘛!所以彌陀這些願,他就是為凡夫。出生善根,他善根還沒有出生,讓他出生,這還不是凡夫?讓他成就菩提果,善根既然出來了,就成就菩提果。

「我若成正覺   立名無量壽」,這就是法藏的願,我要成佛,佛號叫「無量壽」。「眾生聞此號   俱來我剎中   如佛金色身   妙相悉圓滿」,這得的果是很殊勝,都成佛。這不就是為眾生嘛!這四句很清楚!就是令這個長夜昏昧中的眾生,遠離一切憂悲苦惱,出生善根,成就菩提。所以要知道,佛所要救度者,實在就是為眾生,一生之後就成佛了。

底下,我們就看這一段,這上輩的內容。第二個問題我們討論完了。頭一個問題,就是兩個經合說。第二個問題就是說,這些上輩是不是凡夫有分?那麼就是為了我們凡夫而說的,凡夫都有分。

「其上輩者.捨家棄欲而作沙門。發菩提心。一向專念阿彌陀佛」,上輩就是這樣。「捨家棄欲」就是出家了,「棄欲」就離欲了。它這個地方也有一個問題,這就是第三個問題:是不是出家的人才能生上輩,其他的人不能?它這是上輩的條件,「捨家棄欲」,第一句話。

這個問題還須要圓融。因為「出家」有「心出家」和「身出家」。你身出家了,你心不入道,這個沒出家。你穿的衣服是出家人的衣服,你所想的……,這個並不算。如果心出家,身不出家,實際還是出家了。你看維摩詰居士,我們這個經裡頭,賢護等十六正士都是在家菩薩。尤其是《觀經》,聽經的都是國王夫人、侍女,她們當時就得無生法忍。這個裡頭不同的,就是像彭紹升他就承認了,「做出家人」,這是正因。海東元曉,他這裡稍微有點不同,他說「捨家棄欲,而作沙門」是顯發正因的方便。那也就是說,不是必須要捨家棄欲做和尚了,這個是成為往生正因的一種,助這個正因的一種方便。這是第二種說法。

至於《報恩論》就相反了,他就舉了些例子,他就說,劉遺民這樣的居士是上品生,舉了些例子。實際我們真正要看這兩部經,是王夫人痛苦極了,兒子要殺她。天下只有殺父親的國王,沒有殺母親的國王。這個國王是昏惡到了極點了,所以她也苦惱到極點了,把她都關起來了,她只有求佛了。佛就到了,給她說法,讓她看各種世界,她就看到西方極樂世界,她說:「我願意去西方極樂世界。」請佛給她說淨土的法。韋提希夫人她當時得無生法忍,五百個侍女都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,佛都給她們授記,來之後都得什麼什麼三昧,這都是上品生。

所以在《觀經》,不但事實上所說的都是些在家人,而且在往生的條裡頭,「上品上生」的文裡頭,就不像《無量壽經》說出了「捨家棄欲,而作沙門」。它在中品裡頭說出來做和尚,上品裡沒有說。所以這兩部經我們就應當圓融看了。

這部經〔《無量壽經》〕,這部經的特點是什麼?這部經聽經的大比丘是一萬二千人,七千個男居士,就一萬九,再有一千個女的(五百比丘尼,五百女居士),正好兩萬人,兩萬人的大會。所以 (出家和尚) 比丘僧是一萬二,比丘尼是五百,一萬二千五百都是出家,出家人是絶對多數,而且這個都是跟著佛聽,一直聽經的。所以在這個裡頭,這個往生上輩的,那絶對都是在座的這些出家人為主。所以在這個情形,佛就舉這個大的整個情況,這個文字中就特別提出「捨家棄欲」了。

在《觀經》那時候所說的,當時阿難他們不是來聽法的對象,真正請說法的是韋提希夫人和她的侍女,都是在家人,當然她們的往生都是上品生,她們當然不是出家人了。所以在這個文字裡就沒有出家人。

不過,總之我們這個地方要看,就是說要往生到上品,不管你是《觀經》也好,《無量壽經》也好,總之是一個「心出家」,這是共同的。所以把這個解釋為「心出家」,這之間就沒有分歧了。

心出家,對於這一切世間……,現在有許多出家人,他是離開他世間俗的那個家庭了,但是這個廟又成了他的家。這廟裡好多事情,這樣的事情、那樣的事情,要齋糧、要香火、要照顧施主,甚至於還有些派別,這個是我同師、這個是我同鄉、這個是我同屆、這個是和我沒有關係、這個是什麼什麼,這都是家務事,與修行毫不相干,這還是在家,你出家在家。

所以這個有四料簡,「出家在家,在家出家,出家出家,在家在家」,這四個類型。希望大家能當作「出家出家」最好了,何必出家還在家?在家人甚至一切放下,一心為了佛法,「在家出家」,心出家,劉遺民就是;他很主張……,劉遺民在遠公廬山(東林大殿正要開光,他們寫了邀請信來,我不能去。這是很殊勝的開光。)當年是第一個淨土宗道場,劉遺民參加了。請了陶淵明,陶淵明沒有酒喝,跑了。可惜得很!劉遺民是三次見佛,等到遠公往生的時候,劉遺民隨著佛來接啊。劉遺民還跟遠公說:「師發心早於我們,為什麼來得晚呢?」這個就是在家人的出家、在家人的往生,上品往生,這個是一些例子。

還有就是,我們再略微提一提,這個在家人,我們現在不要拘於這個形式,四眾弟子要很好的配合、合作。密宗裡頭的噶居派,噶居派是紅白教裡很有名的,白教在國外也很興旺,他的祖師就是居士,所以稱為「白教」。為什麼呢?因為居士是白衣。所以他們穿法衣,就是在衣服之上穿一件白袍子,然後再披袈裟,表示他是「白衣」,不忘本。他現在就算是和尚、就是喇嘛,受了出家戒,他上座還是這麼穿,要穿一件白衣,然後再披袈裟。

維摩詰是金粟如來的化現。咱們這部經一開始,賢護等十六正士代表一切大居士,還有《賢護經》,這一切。還有在這個居士裡,還有很多很多。還有一個居士女說法,舍利弗重男輕女〔註二〕,在法華會上,在龍女面前他認了一次輸;在維摩詰會上,天女散花,他又輕視婦女,又認了一次輸。這還都是很特殊了。還有一個居士女他也看不起,她先沒有出來,後來把她請出來。他們一問法,舍利弗又有點輕視,最後還又認輸了。所以就是說,這些居士,甚至於女眾都有龍象。

但是「捨家棄欲」是共同的。至於是不是示現出家人的這種身形,這就好像中國,南方人拿米當主食,北方人拿麵粉當主食,米和麵粉不一樣,但做為主食是一回事。所以就是說「上品上生」,「出家出家」的人當然是可以,「在家出家」的人也可以。你「出家在家」、「在家在家」的,這都不可以。所以這一部經裡頭有三個問題,這是第三個。

所以一上來,「上品上生」中提出「捨家棄欲,而作沙門」。這確實是,這是第一句話,很重要。你總要離開這一切家務事,閨閣瑣事,灑脫這一切。「棄欲」,一切情欲都斷絶,這「上品生」必須如此。所謂「愛不重不墜娑婆」,還在情愛、情欲之中,那就是娑婆你還很留戀,這個牽掛很深,牽掛很深你就出離不了,所以「捨家棄欲」。

註一:《四帖疏》云:「下品三人,是遇惡凡夫,以惡業故,臨終藉善,乘佛願力,乃得往生。」
註二:《妙法蓮華經 • 提婆達多品第十二》﹕「時舍利弗語龍女言。汝謂不久得無上道。是事難信。所以者何。女身垢穢非是法器。云何能得無上菩提。」

上一頁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回目錄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下一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