禮供聽法第二十六 (之二)

底下,佛要說法了,阿彌陀佛要說法。

【佛語梵雷震   八音暢妙聲       十方來正士       吾悉知彼願
   志求嚴淨土    受記當作佛 】      

「佛語梵雷震  八音暢妙聲」。佛說的話是極清淨,梵天就是清淨,所以稱為「梵聲」,佛語是清淨之聲。梵天王他的聲音,就有五種的特色:

第一、是深沉像雷一樣。現在我們唱歌,就是太缺少這種深沉了。

第二、「清澈遠聞」。就是非常清、非常徹,能聞得很遠,而且聽的人心中很安悅。

第三、就是「人心敬樂」。生恭敬心,生高興的心。

第四、梵天說話,人容易懂。現在我有時候,很怕聽有些人說話,實在不好懂,實在不好懂,他這不是梵天的語言,是不是?他這個好懂。

第五、「聽者無厭」。他說出的話,人聽了之後想聽,願意聽。這是梵天的聲音,佛語、梵音。

「雷震」呢?雷就是譬喻,所以大震法音啊,所謂雷啊,這就是震動。因為,佛這個說法,以無礙的智慧,使得你震動你的情識。在《唐譯》本裡頭是這麼寫的,「震大法雷,開悟一切」。震動這個大的法雷,叫你開悟。所以雷,在中國過去說,讓這些草木,木頭那個包著的皮,能夠生長出來,這是雷的作用。也就是讓大家心中裡頭,這些個蓋覆的東西去掉,能夠開悟。「佛語梵雷震」,就像雷震一樣。

「八音暢妙聲」,有八種音聲,來暢達自己微妙的法音。這八種音聲在《梵摩喻經》裡頭說:

第一、是「最好聲」。聲音最好了;「其聲哀妙」,不是讓人家很浮躁。所以極樂世界也是哀雅,那個「哀」字,因為悲憫眾生嘛,這許多眾生還是如此,所以微微有些哀的意思,說這個音聲。

第二、是「易了聲」。容易辨別,容易了知,很容易懂,很容易聽得清楚。

第三、是「調和聲」。這個聲音大小、輕重,還有就是合乎中道之理,也是中。

第四、是「柔軟聲」。其音很柔軟,不是很剛強,不是盛氣凌人。

第五、是「不誤聲」。沒有錯失。我現在就常常有時候有口誤,心裡不是這麼想的,嘴裡說出來。年歲大了,從前還沒有。

第六、是「不女聲」。說話男子的聲音就是男子的聲音。不是像有的男人聲音聽了像女人,那就是女聲,佛沒有這個女聲。

第七、是「尊慧聲」。覺得有尊嚴、有智慧,讓人聽了有這個感覺。

第八、「深遠聲」。這個聲音很深、很遠,像打雷一樣,跟那個梵天是一致的。這個叫做「八音」。

另外一個解釋,嘉祥師他作《無量壽經義疏》,他提了一個八聲:「一響,二徹(能夠聞遠),三清,四柔,五哀,六亮,七和,八雅。」這個都可以合起來。總之,佛的聲音,那是非常微妙。也有人到過兜率天,聽過彌勒講經,就說彌勒這個聲音,讓大家願意聽。

「暢妙聲」就是說,你看《阿彌陀經》「其音演暢五根五力」,同一個「暢」字。所以用「八音」來暢達、暢述,申說微妙的法音,也就這一句的意思,「佛語梵雷震,八音暢妙聲」。阿彌陀佛開始說法了。底下就是阿彌陀佛的法。

「十方來正士  吾悉知彼願」。你們十方來的諸位正士,你看咱們經一開頭就是「十六正士」,都是在家菩薩。所謂「正士」是菩薩,大士也是菩薩,觀音大士都是大士。正士也是菩薩,而正士更偏用於在家菩薩。因為這十方來的這一切,有好多是在家人,在家菩薩,所以「十方來正士」。

「吾」,指著阿彌陀佛自稱──我。阿彌陀佛,我,完全都知道你們大家的願望。所以「如來悉知悉見」,大家不是說,想速成菩提嘛,佛都知道了。佛就回答這個問題:想得受記;想自己也成就跟阿彌陀一樣的剎土。因為看見這個殊勝剎,微妙難思、功德莊嚴,就發無上心,願自己也成菩提,也能成就這樣的國土。阿彌陀佛就知道了,你要成佛,你要得到受記,你要成就這個國土,就這個心願,這就回答這些個問題。

【覺了一切法       猶如夢幻響       滿足諸妙願       必成如是刹】

第一、就是「覺了一切法  猶如夢幻響  滿足諸妙願  必成如是剎」。怎麼能成就像極樂國土這樣的剎土呢?你要覺了一切的法,一切法就是「有為法」、「無為法」、「不可說的法」都在內了。這「一切法」,尤其是有為法,這就是如夢、如幻、如響,都「如夢幻響」啊。

這個有兩段解釋,一段是《大智度論》,一段《會疏》。我們就介紹《會疏》的解釋了。「如夢」。就是說,你看見種種事,就好像你夢中所見的是一樣,醒了就沒有了,這叫做「如夢」。

這個「如幻」,就好像看魔術師變魔術,變現出了東西。有好些它是……,尤其是印度的那些幻術,他根本是……,咱們這魔術師,他這個事情是幻的,有時出來的那個東西,還是真的。但是印度有些幻術,那些東西出來也是假的。中國過去也有,出來的幻人、幻物,根本就是幻相,沒有實際東西,所以就是如幻化出來的東西。「如幻所現,雖似實化現」,很像是實際的東西中化出來的,它沒有本體;「諸法亦復如是」,這就叫做「如幻」。

「如響」者,空谷的回響,沒有真實有個人在那說話,這是聲音的回響,回來回去、回來回去,找不到這個聲音它的自性,如這個「幻響」、「虛響」。所以要「覺了一切法 猶如夢幻響」。

「滿足諸妙願」。一個是覺了諸法如夢幻響,這個是智慧,你先要有這個智慧。底下,你還有你自己發的願──你要成就國土;而你這個願,你要得到滿足,你要去滿足這些願。所以他不是說,這一切都如夢如幻,我就一切也就不做了,還是要去滿足這個願。

有這兩個為因,以智慧為因,又有願力為因。所以《淨影疏》就說,你舉這個「智」和「願」,就可以給你授記,你必定要得土,要得到極樂世界這個土。你「覺了一切如夢幻」等,是「舉智」,舉出你的智慧;你「滿足諸願」,是舉你的「願」。你能成這些剎,就是授記你能得土,所以必定要成這些剎土。

《淨影疏》比較好,我們就介紹《淨影疏》的。因為它是你「了」了諸法空;「了」了諸法空,還願意取淨土,所以你就沒有落在「空」一邊,也沒有落在「有」一邊。「不落兩邊」你就可以契中道,這是淨土宗的本旨。

這《維摩詰經》也說,「雖知諸佛國,及與眾生空」,佛國和眾生都是空;「而常修淨土,教化於群生」,佛國是空,我還修淨土;眾生雖空,我還教化眾生。所以一部《金剛經》也就是這個宗旨:「終日度生,終日無度;終日無度,終日度生。」所以現在有很多人,他只是一邊倒,只是一邊倒就是「邊見」。兩邊都不落,這就是圓教的事理無礙的境界。

這是第一段,這一共三段。

【知土如影像       恆發弘誓心       究竟菩薩道       具諸功德本
    修勝菩提行       受記當作佛】

第二段,「知土如影像  恆發弘誓心  究竟菩薩道  具諸功德本  修勝菩提行  受記當作佛」。這就受記成佛了。「知土」,這個國土,就如同東西的影子所現的像一樣,就說「如影」。所以《金剛經》說「一切有為法,如夢幻泡影」,就這個「影」。要了知國土就是這個「影」,這個智慧很深了。這些個正士,了知國土也是空,可是還發弘誓願的心來成就國土、教化眾生。這也跟《維摩詰》那個一樣了,有「願」哪。不但有「願」,從「願」起行──「究竟菩薩道」,他行菩薩道。「究竟者」就是登峰造極,在菩薩道上自利利他。這樣子又有「智」、又有「願」,行解都好,他就具足「功德之本」。「功德之本」就是功德的本源。

《圓覺經》就說,本源清淨大圓鏡。「本源」是什麼?「本源」者,就是眾生本有的佛性。本源的清淨,像個大圓的鏡子一樣。裴休作《圓覺經》的序,他說:「是眾生之本源,故曰心地。」眾生的本的源流,這個就叫做「心地」。「具諸功德本」,你就是具足了這個本源,窮盡了本源,所以才能具諸功德之本,也就入了諸法實相。所以這才是說具諸功德本,一切功德之本都具了,你就真正窮盡了這個源了,心源,本心的這個源。

底下,「修勝菩提行」。修習無上佛道的「行」,就是修「勝菩提行」。菩提就是覺悟,覺悟就是佛。

「功德本」,這個是根本智,是本源、本心;在修種種的救度眾生,這就是差別智。所以我們識心達本,所謂「根本智易會,差別智難明」。你要救度眾生,眾生有八萬四千種病,所以你有八萬四千種藥,藥都要對症,這要有「差別智」。所以修「勝菩提行」,從這個「本」出發,從「根本智」而「差別智」來救度眾生。從文殊的大智起了普賢的大行,普賢之大德就在導歸極樂。所以這就是說,這些大士,他們覺了一切法,如夢如幻如響,還要滿足自己的妙願。這是上一段。

這一段,知土如影像,還是發弘誓願。底下,從這個願起行,究竟於菩薩的行道,達到窮盡自己心源的本;從根本智而差別智,來修種種殊勝的「菩提行」,這個叫受記而得成佛,「受記當作佛」就是這一段。你看看,每一個受記,每一個成就剎土,都是在理上,這個本源上先通達了,這個是根本。

上一頁                回目錄                下一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