真實功德第三十一 (之二)

【論法無厭。求法不倦。戒若琉璃.內外明潔。其所言說.令衆悅服。擊法鼓。建法幢。曜慧日。破痴闇。淳淨溫和。寂定明察。】

「論法無厭。求法不倦」。所以現在有一些人就說:「我就是一句阿彌陀,我什麼都不管了。」從前來問我,我說:「這很好嘛!」你這能不能成功?是能成功。後來我才知道,他問話的這個人,他說什麼都不管了,他就是法上他不管了,世間的事他樣樣管,他沒有一樣不管的,那就不行。法上你不管了,我就念一句阿彌陀佛,世間的事情功名富貴什麼什麼,樣樣都要管,鄰居稍微有點什麼東西擺的不合適,就和鄰居要吵架。居士林有一個很有修的老人,他就為這個就氣死了。你這個什麼都不管,你就全不管,你一念單提,這個才有希望。所以現在有人這麼問我,我就要給他做解釋了,不像從前給他肯定了,那得包括一切啊,一切才行。

所以這裡的這些菩薩「論法無厭」,覺他呀,跟大家討論哪,他無有厭倦的時候,說是「唉呀!我膩了,我要休息了,我不願意跟你說了。」所以孔子也是誨人不倦,教導別人沒有厭倦的時候,都是為利他呀。「求法不倦」,要去求法。所以就是說是,一句顯利他,心無厭足是自利,都是說自覺和覺他並重。

「戒若琉璃」,「戒定慧」是三無漏學,所以要奉持戒律,明淨清潔,以自莊嚴。這個持戒跟琉璃一樣的那麼乾淨。

「內外明潔」,持戒很乾淨,像琉璃一樣,一點髒都沒有,內和外都是明潔。「內」指著心,「外」指著威儀,表現於外的,表裡一如了。由於這樣的話,所以他說的話,大家心悅誠服啊;「其所言說.令眾悅服」。大家聽了很高興、很佩服。

就「擊法鼓。建法幢。曜慧日」。《會疏》就解釋,「法音高響,猶如鼓聲」,說話能夠引起大家的重視,震動大家,猶如鼓的聲音;「威德摧邪,猶如勝幢」,他的威德在那,使得邪外自然心服,猶如得勝所建立的幢,「法幢」都是來譬喻。因為建立一個「幢」,是印度當時打仗勝利時候的一種表現。所以「法幢」是在法上取得勝利的時候的一種形式。所以這個威德摧服邪外,像這個得勝之幢。

「慧日」,智慧的光明像太陽一樣,照破一切迷惑。這個就是這三句話,「擊法鼓。建法幢。曜慧日」,這些菩薩都是如此。「曜慧日」就是菩薩的智慧照破眾生的黑暗,使得群迷能夠覺醒。

痴闇,這個「曜慧日」就「破痴闇」,痴闇指的是什麼呢?就是指的無明。《華嚴經》說:「如來智慧無邊際」,如來智慧沒有邊;「一切世間莫能測」,一切世間都不能測;「永滅眾生癡闇心」,佛的智慧永遠來消滅眾生的愚痴和闇(闇是無明)這樣的心。所以佛的智慧一切世間莫能測。

無明眾生的這種痴闇,那是極其嚴重啊。就是今天我們來說,我們也都十分的不容易;「人身難得」都已得了,這就不說了;「佛法難聞,佛法難信」,這個難聞、難信,大家起碼是聞了、是信了,這都是甚為稀有。這個也不能都是歸功於自己,說我有這個根器,這都還是如來的智慧之功。因為如來的智慧之功,所以佛的言教,這些文字般若使我們今天聽到,我們還能夠破自己的痴闇,所以要感佛恩啊,這些地方。

「淳淨溫和。寂定明察」。「淳」是純潔;「淨」是清潔,很乾淨。「淳淨」指內心的清湛離塵,像水湛清,一點髒東西沒有,這是「淳淨」的含義。「溫」者,是溫良。所以孔子,讚歎孔子:「夫子是溫良恭儉讓」,「溫」哪。

「和」,這個儒家也有很好的解釋,發而自然中節之謂和〔註一〕。凡一些事情能夠發動出來之後,自然中於節度,這叫做「和」,所以「致中和,天地位焉,萬物育焉。」「和」字,咱們中國這個「和」字的道理很深哪,這「致中和」的「和」字。「中和」兩個字,你能夠致力於此,我們達到這個的時候,天地就是以此而定位,萬物以此而生育。

所以這個裡頭,「淳淨溫和」指著表於外的儀表,這是溫和。剛才要照我的那個解釋,也可以解釋為內心了。總之,內外都是清湛,都是自然中節,自然合乎戒律、法度。

「寂定明察」,這些話都是很深很深的含義。「寂定」,「寂」是常寂光的寂,寂滅,寂滅為樂;「定」是戒定慧的定。「寂定」,所謂入大寂定,大寂定就指著入大涅槃哪,這個是實際的理體,理的本體,所以「寂定」兩個字代表的是本體。

「明察」就是智慧的照用,所以「照見五藴皆空」,看到這一切,都是啊!《宗鏡錄》就是這樣的一個宗旨,「以一心為宗,照萬法如鏡」。

〔錄音換帶,依其他記錄文稿補入:〕 那就是「明察」,秋毫不爽。所以寂定就像鏡的體,明察就像鏡的用,所以「寂定明察」就是如此。

這一切,照見一切了了分明,秋毫不爽,一點錯也沒有,這叫做明察。所以「寂定明察」擱在一起,寂定而明察,明察就是寂而常照,在寂裡面照,不是一般的定。一寂了就什麼都不知道了,這種定就不是這種「大乘定」的境界。

【爲大導師.調伏自他。引導羣生.捨諸愛著。永離三垢.遊戲神通。】

「寂定明察。為大導師」,這些大士是大導師啊。什麼叫導師呢?《淨影疏》說:「以慧開人,名為導師。」你拿智慧,能使人開解、開悟,來開導人,這個叫做導師。《會疏》說:「為失道者,示其正路,故曰導師。」迷了路的人,你能給他指出正路,這是導師,所以這個很具體。不是說在課堂上,我在這兒講講,這就算導師,這個不行。你真要給那個迷了路的人,給他指出正路,那才是導師啊,要起這個作用才是導師。你只是能講幾句經文,那不是導師,那是教員而已。

怎麼叫「大導師」呢?極樂世界這些大士是大導師,他們就都是像普賢,所以都是「德遵普賢」。在咱們這個第二品,來的這一切大菩薩都同遵普賢大士之德,就是以十大願王導歸極樂,以這種最極圓極頓的法來普利九界(六道是六界,加上聲聞、緣覺、菩薩就九界),能普利九界的一切眾生,所以稱為大導師。在菩薩中也是導師,所以就可以稱為大導師了。這些極樂大士,他為什麼能稱為「大導師」?「寂定明察」,寂而常照,有體有用。

「調伏自他」。做為大導師,怎麼樣呢?就是自也調伏,他也調伏。「調」者,是調和、調順,是調其心哪。所以我們「調」是要心調。「伏」者,就是降伏、制伏,是降伏非心哪。《金剛經》問:當云何住?我們的真心應當云何住啊?云何降伏其心哪?所問的就是「調伏」兩個字的意思。

所以,怎麼「開顯本心」是「調」字的含義。「心調」調得怎麼樣,本心能夠開顯了。要「降伏非心」哪,「云何降伏?」這降伏就是「降伏非心」哪,就是「降伏」的意思。「調伏」兩個字的含義,「調」字就是開顯本心,「伏」字就是降伏非心。

既然是大導師,必然能夠對於自心、他心俱能調伏,所以這個境界就很深了。我們就很慚愧,我們對於自心尚不能……,煩惱來了還要動,還不能調伏,更談不上調伏他人的心了。而這些大導師對於自心、他心,他人的本心能使它明顯,他人的非心能使它降伏,所以是大導師。所以就是自身入道,也普令眾生入道;自心大覺,也廣令眾生都大覺啊,這個就是「調伏自他」。

「引導羣生.捨諸愛著」。調伏自他,首先是什麼?就是引導一切有情、一切眾生,你先要捨這些愛,捨這些執著。所以世尊在悟道的時候說:〔眾生〕都是有如來智慧德相,唯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。所以我們首先要斷愛,斷了愛還要斷執著。這個眾生,古云:「愛不重不墮娑婆。」既然墮到娑婆,這個「愛」字,這個愛染,在這心中很深哪;再有,執著啊,這個人我啊,法執啊。所以就是要引導羣生,為大導師,調伏自他。怎麼調伏他?要引導這一切羣生,要捨離一切愛,捨一切著。

「永離三垢」,永遠離開了三垢,貪瞋痴,那思惑就沒有了。〔遊戲神通〕,而且讓眾生遊戲於神通之中,這自在無礙了。這一段就是這一些大士自覺覺他的功德。

【因緣願力.出生善根。】

下面一段,「因緣願力.出生善根」。「因緣」有兩個解釋,一個解釋是《淨影疏》裡頭說的,過去所修的一切善行,能夠讓我們又生出今生的善來了,這就是「因」。因為你過去種了很多的善根,這個加持力,今生又生出善來了,這個就是所謂「因緣」的「因」字這個力量。我今生又去親近善知識,又去聽法;佛法就是要聽,要聽人說呀,聽善知識說,「佛法無人說,雖慧不能解」,沒有人給你說,沒有過來人給你說,雖然你有智慧,你也不能理解啊。他要有這個因緣,這個「緣力」呀。你本來過去修了善,今引出新生的善,而又從親近善知識聽聞正法,過去的善是「因」,現在聽法是「緣」,有因、有緣,這個就是「因緣願力」,就出生善根了,就很好嘛。這是一個解釋,這是中國的解釋。

日本《會疏》的解釋,他就不一樣了。他說,菩提心是因力,因為「菩提心正是佛道本因」,你不發菩提心怎麼能成佛呢?種瓜得瓜,種豆得豆,你發什麼心,得什麼果。因為菩提心是本因,這個能够讓十方三世能够貫通,也讓一切魔怖畏。所以發菩提心,不管你修哪一宗都可以,發菩提心是不可少的,以這個為「因」。以什麼為「緣」呢?就是這一句,「廣求知識,大聚諸善」,補充一句,還要行善,就是這個緣有「轉凡入聖」的大威力。這是《會疏》的解釋。

這兩種解釋,一個是以前生的善根為「因」,一個以今生發菩提心為「因」,這兩說可以互相補足。你過去生中種了很多善根,所以你今生才能發菩提心;你今生能發菩提心,就是過去你有善根。所以這兩個雖然是說法不同,這個沒有矛盾。

「願力」,就是「起行之願,名為願力」。你這發了好多願,誰都發了很多的願,你在這個願力之後,你並沒有跟著有行動,這是「空願」。所以你檢查你的願是空願,是狂願,還是真實的願,就看你這個願之後是不是能起行,起行之後能不能堅持貫徹,這就有了願力了。

所以《會疏》就說,「願力」是什麼呢?像「四弘誓願」,「眾生無邊誓願度,煩惱無盡誓願斷……」等等這四句話,他就能夠清淨佛國土,能夠成就眾生,這就是「願力」。你真的去「眾生無邊誓願度,煩惱無盡誓願斷,〔法門無量誓願學〕,佛道無上誓願證」,這種種的都做到了,那不就是清淨佛國土嘛,就能成就眾生嘛。因為有「願」而沒有「行」就叫做「虛願」,沒有力量。那麼,現在極樂世界的這些菩薩「因緣願力」,又有因緣,又有願力,這樣的話,就自然會出生新的善根,所以「因緣願力.出生善根」。這一句話,我們不但是瞭解極樂的大士是如此,我們每個人自己也應該走這個道路。

我們肯定我們有「因力」,我們不是過去生的修持怎麼能出家呢?怎麼能聞這個無上法呢?種種的,不管是四眾弟子,能深入到圓頓法門,皆是這個「因力」、「緣力」都還是具足的。「願力」要出生善根,要走這個因緣和願力,你本來的善根已經有一些,你再增長、出生新的善根,這樣不斷的增進,一直到朗然大覺大悟,所以「因緣願力.出生善根」。

因此,我們就要廣求善知識。所以古德,這「趙州八十猶行腳」,趙州十八歲就解決問題了,可是八十歲還在登山涉水參訪,尋求善知識,在深山老林裡頭找那沒人知、沒人曉的大德去請問一句半句。都八十了還在尋求善知識,還在請教。所以我們也應當如此,應當把這個「願」叫它起行啊,那麼就可以出生新的善根。

這個善根,像《大悲經》講:「一稱佛名,以是善根,入涅槃界,不可窮盡。」所以我們要種善根,出生善根。你念一句「南無阿彌陀佛」,這個善根一直到入涅槃界,涅槃界就是整個的法界,不可窮盡,這個善根是不可窮盡。

所以,過去的善根是「因」,現在我們又有願力使它增長,這個因就結果,果裡頭就有子,蓮蓬是果,蓮蓬裡頭就有蓮子,種下去又出現新的蓮花。這種輾轉,善根就無盡嘛,所以是「因緣願力.出生善根」。

註一:《禮記.中庸》:「喜、怒、哀、樂之未發,謂之中。發而皆中節,謂之和。中也者,天下之大本也。和也者,天下之達道也。致中和,天地位焉,萬物育焉。」

上一頁                回目錄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下一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