壽樂無極第三十二 (之三)

【一旦開達明徹。自然中自然相。自然之有根本。自然光色參迴。轉變最勝。鬱單成七寶。橫攬成萬物。光精明俱出。善好殊無比。著於無上下。洞達無邊際。】

「一旦開達明徹」,突然有這麼一個剎那,為什麼不說「你這樣用功多少年之後,多少天之後」,或者「什麼什麼過程之後,就到達這樣一個境界」?要這麼說就錯了。因為這個「無上」不是一個「行」所能到之處,這是一個行不到處。

所以「宗」跟「教」在這個地方上,「教」就說如何如何修,「宗門」就指出(是教外別傳哪),這是一個「行不到處」,你用修行你不能達到的地方。要怎麼能夠達到這個「行不到處」?必須除盡「有所得心」。你把「有所得」的心除得乾乾淨淨之後,你才能行至「行不到處」,你才能走到那個走不到的地方。因此,既是個行不到處,這個行程就說不出來;而行程是不可知,這個程期當然也就不可知了。

就是突然在「無心三昧」之中 (無心三昧,這是高峰的話),正當開悟的時候,那個開悟的人他證入「無心三昧」啊,突然間他在這個「三昧」之中,突然間他觸著碰著,兩個「突然」,一下就好像咱們碰 、碰,碰著了,自己全套的自動生產系統,一下子你把這個開關開了,於是全機就轟隆全動起來了,全場都動了,碰著了。你要碰不著這個,那你就沒辦法,它不動,你什麼也不動。

比如說上次,世界上都很怕,說是兩個,美國或者蘇聯的首長,誰一下按錯了旋鈕,核戰爭就打起來了。自動控制,你這一按旋鈕,一下子,核彈什麼就發射了,飛機也出去了,對方馬上就應戰,就打起來了。

這個旋鈕就是如此,他觸著、碰著,就例如這個,一旦一下子你摸著這個,就動了。所以禪宗管這個叫做「向上關捩子」,就是那個電門,向上一路的那個電門讓你摸著了,刹那際相應,你就能窮極心源,契入理一心。契入理一心,這不是禪宗的話,這是淨土宗的話。這也就說明,淨土宗的理一心也達到這樣的高度,他破無明了啊。當然四十一品無明,破的有深有淺,徹底破無明就是常寂光,但總之是破無明了。

所以「一旦開達明徹」,就是宗門的大徹大悟,這一天哪。「開」者就是心開;「達」者就是了達,一旦開達了徹;「明」就是明明白白。《信心銘》說「洞然明白」,就是「明」;「徹」就是透徹、徹底。

所悟是什麽?所悟的是什麽?「一旦開達明徹」,是「自然中自然相」,是自然裡面的自然之相。這《首楞嚴經》有最頓的地方。《首楞嚴經》講的也有頓的地方,也有還稍微漸一點的地方,種種的都包括。一個經裡頭常常是各個方面都包含一些。最頓的地方就是「狂人失頭」的那個譬喻。狂人自己照了鏡子,看見別人都長了頭,長了面孔很好看,他自己看不見自己的臉,「怎麼我沒有這個頭呢?別人都這麼好,我怎麼看不見我自己的呢?」「噢!頭丟了!」就以為丟了頭,成天找頭,就稱為狂人,這狂人就說的是我們!

有一天,忽然間明白了,「噢!我的頭就在這。」不狂了,好了。所以「狂心不歇,歇即菩提」,這個最頓,一歇就是菩提。所以說,開悟是什麼?「噢!我的頭就在這。」這自然嘛,我本來有頭,頭在這,何等自然嘛。這狂心歇了,歇就是菩提。

還有古德說,開悟說的,「噢!原來師姑(師姑就是比丘尼)是女人做的。」他悟了之後就悟了這麼一句話。這是「自然中自然相」,因為他破了這一切法執了。

還有一句:「早知燈是火,成佛已多時。」這也是古人說的。但是更好給改兩個字,也是古人說的,比這個更好一點:「早知燈是火,飯熟已多時。」「成佛」兩個字就不如「飯熟」兩個字。早知那個燈就是火的話,我不就用燈把柴火點著,我做飯,飯就熟了,早就飯熟了!當然這個飯熟就譬喻的是成佛,都是極自然的事情。我當時就不知道那個燈是火,我滿處找火,鑽木取火,忙活了半天,這火是不是有還不知道,我這個飯始終吃不上。我要早知道那個燈哪,就點那個油燈,那個油燈不就是火嗎?拿那個把它引著了,你燒上柴,你這個飯不就早做得了嘛!所以「比丘尼就是女人」、「燈就是火」,都是「自然中自然相」啊。

還有,沒有悟的人,「山是山、水是水、男是男、女是女」。初步悟的人,也就是破初關破什麽,這就變了,所以往往就沒有共同語言了,那「山不是山、水不是水、男不是男、女不是女」。在他徹悟以後,「山還是山、水還是水、男還是男、女還是女」。

所以高峰的話:「歸來仍是舊時人,不改舊時行履處。」這個是最高了。這個可以有好多說法,也是禪宗的說法:「歸來仍是舊時人,不是舊時行履處。」這也是悟境。歸來還是那個我,可不是我的行履之處,不是過去了,這也符合實際情況。

再說:「歸來不是舊時人,仍是舊時行履處。」也是悟的人;我回來的這個人不是原來那個人了,那不同了,但是我行履之處,我吃飯穿衣,我還是吃飯穿衣啊,「仍是舊時行履處」。

所以這兩句都成立,但是不如高峰這個「歸來仍是舊時人,不改舊時行履處。」這個是最高境界。所以就是「山還是山、水還是水、男還是男、女還是女」,一切仍舊。這個「仍舊」就多自然哪。所以這個深淺,要能知道深淺,知道別人的深淺,知道別人的話的深淺,這個很不容易啊,要知道。他這第一個情況,第二個情況,第三個情況,你這個裡頭分辨得出嗎?不過總之,我們還是回到這裡來,這一切仍是「仍舊」,這也說明就是「自然」嘛,何等自然哪。

所以這個「當相即道,即事而真」,一切都是清淨本然,一切都是自然中自然相。所以,一切山、水、男、女、今時、舊時種種,沒有一樣不是實相正印之所印。剛才不是引了這句話嗎?既然沒有一個不是實相正印之所印,所以這一切相,一切事都是清淨本然,所以一一也都是自然當中的自然相。

而且自然中的自然相,這個「自然」它就有根本,是「自然之有根本」。這個根本就說明的是本體,也就是一切諸法的根本的自體,它本來的本體。《大日經》有這話:「一身與二身,乃至無量身,同入本體。」就是一切事都是從本體所流現,也都同歸於本體。這就是「一旦開達明徹,自然中自然相,自然之有根本」,自然它有一個本體呀。

「自然之有根本」,這個「有」字很是關鍵。如同狂人的「有本頭」,這是「有」啊。傅大士,這個是給梁武帝講經的,揮了一下戒尺就下座了。寶誌公告訴他:「大士的《金剛經》講完了。」他就把尺晃了一下就完了。他的《心王銘》說:「水中鹽味,色裏膠青」,水當中的那個鹹味,水有這鹹味,有沒有這個味?真有這個味,決定是有;可是你要找這個鹹味是什麼樣子?是個什麼東西?鹹味是什麼呀?鹹味是長的、是方的、是圓的、是紅的、是藍的、是白的?不可得。這一切不可得,但它是有啊;它有啊,這一切不可得啊。所以這個決定是「有」,這個「有」字很重要。所以我們學佛是什麼?要先「知有」啊!

曹山,曹洞宗的祖師,曹山說:「祇要知有便是」,知道「有」就是,就對了;「無論當煩惱無明之時」,哪怕你正有煩惱、你正在無明之中,你能知道是「有」,就是。所以這個「有」字非常重要,不能放過。

「自然之有根本」,可以分兩方面來說,一者,萬象森羅種種,它的體性是沒有兩個,所以「千波皆水」,一切波,大波、小波、平靜的波、驚濤駭浪的波,都是水;種種金做的器件,都是金子所成的。所以這個「水」和「金」,水就是波的本體,金就是一切金子的器件的本體。所以這一切之中,它有個本體,這就是根本。這是一個意思。

第二個意思,它不由造作,一念頓然就悟了,所以說自然哪。那麼這悟了之後,了知無有一法在自心之外,盡在自心,頓見真如自性,所以「了了見,無可見;無可見,了了見」。

所以「明心見性」,這個「見」字怎麼講啊?「了了見」,清清楚楚地看見了,看見什麼?「無所見」,沒有什麼,沒有見到什麼。「無所見」,我沒有見到什麼;「了了見」,你清清楚楚地看見了。這就好像有點不像話了!正因為它不像話,所以它對了!哈哈哈哈……。

非思想、語言、文字分別之所能知,之所能表達。你認為它處處都對了,那它都說不到,沒有說到;就是你認為這個不像話了,這個你想不通了,那倒是對了。所以這個時候就知道自心、自性,這個就是根本哪。所以這個就知道「自然之有根本」。

所以《維摩詰經》是「即時豁然,還得本心」。當時豁然大悟,還得本心,不是……,就是自己!就是那個狂人失頭,沒有丟頭啊!你沒有得到個頭,就是認識了。心也是如此啊!你不知道,那你……,所以說,「得本心」者就是「明本心」哪。「豁然」就是剛才咱們說的「一旦開達明徹」;「還得本心」就是「自然中自然相,自然之有根本」,跟這《維摩詰經》一致。大家不是講過《維摩詰經》了嗎?又《菩薩戒經》說:「我本元自性清淨」,本元的自性是清淨的;「若識自心見性」,認識自心,見自本性,「皆成佛道」。所以曹山說「祇要知有便是」,這就是佛佛相傳的心印。

「自然光色參迴」。這就從事相中顯現一切妙光、妙色。「參迴」,「參」是交參、相入;「迴」是迴轉。這些勝妙的光,極樂世界光色,殊勝的境界之中,顯現出一一光中有種種色,一一色中又有種種光,相參、相迴轉,變化不拘。

「鬱單成七寶」,這句話很難懂,這個你要查了古譯才有法懂。「鬱單」是北鬱單洲,我們四大部洲之一。這個部洲,它是比咱們都好,它這個土地都不要耕種,自然出生很多很多糧食,衣食不缺,而且每個人壽一千歲。這個「鬱單」,我們經中採的這句話是《漢譯》本,「鬱單成七寶」;《吳譯》本是「鬱單之自然,自然成七寶」,文字多一點。因為這個配在一起,文字不好辦。但是把這個意思我們參考《吳譯》,這個意思就好懂了,就如同鬱單州那種自然情況,出生一切東西一樣;而極樂世界這些淨佛國土,自然能如北鬱單洲,自然而然就能出生七寶。

「橫攬」,「攬」是撮持,「橫」指空間,就能「成萬物」。

「光精明俱出」,「光」是光明,「精」是精妙,「明」是明淨,一切都出生。此心就是本來具萬德,它是沒有無明,沒有垢污,所以清淨莊嚴,光明微妙,精美純淨。一切的妙相就同時都並出,沒有先後,同時都出現,「光精明俱出」就是這意思。

「著於無上下」,「著」是顯著之義。這句要不解釋又是很難懂了。「著於無上下」,它顯著於無上下,什麼叫「無上下」?「是法平等,無有高下」,一切都平等,沒有這些差別,這叫做「無上下」。就是說,你「自然之有根本」這個智慧,就顯著了一切平等的實際。所以《金剛經》「是法平等,無有高下」,《楞嚴經》的觀世音菩薩「心佛眾生,三無差別」,沒有這些高下差別之分,就顯示出無上下的這個本體了。

「洞達無邊際」,洞然通達,「無邊際」是無有窮盡,這是心的照用。「無上下」是心之本體,「洞達無邊際」是心之慧用,一個是「如如理」,一個是「如如智」。所以「著」就是明,「明」就是「明心見性」的「明」。明了這個,顯著了這個什麼?一切平等無上下的本體,這就是「心」。這個窮盡心源,洞達,這個智慧所照的沒有邊際,這就是「無邊際」。這就說明什麼,就是這一段,「一旦開達明徹,自然中自然相,自然之有根本,自然光色參迴,轉變最勝」,愈變愈殊勝,就出現七寶,出現萬物,光精明都出來。

「善好殊無比」,這個「善好」沒有能相比的。這是顯明了無上下的本體,平等之本體與實際的本體;這個智慧所通達的、所了達的、所照的無有窮盡。這以上,都是極樂世界大士的境界。

底下,是佛開示在會中的大眾。

【宜各勤精進。努力自求之。必得超絕去。往生無量清淨阿彌陀佛國。橫截於五趣。惡道自閉塞。無極之勝道。易往而無人。其國不逆違。自然所牽隨。捐志若虛空。勤行求道德。可得極長生。壽樂無有極。何爲著世事。譊譊憂無常。】

他說,「宜各勤精進。努力自求之」,大家都要勤奮、要精進、要自己努力去求道。「必得超絶去」。必定也可以超絶,可以往生無量清淨阿彌陀佛國土。

「橫截於五趣」,你就橫著截斷於「五趣」。我們都說「六趣」,為什麼這兒說五趣呢?因為把修羅打散了,修羅有天修羅、人修羅、畜修羅、鬼修羅,把他分在這個裡頭去了,就剩了五趣。「橫截於五趣」,這個「五趣」裡頭包含大家都知道的三惡趣,同時還包括了人天。因為人天也在修惡,但是沒有三惡道那麼惡,三惡道是純惡,人天是雜惡。人天跟三惡道比是善道,但是人天要跟極樂世界比,人天也是很苦,也稱為惡道,所以這個「惡趣」包括人天。

「橫截」,就不是次第斷了,就是一下子把這五種惡趣的路都斷了。到了極樂世界,就不會因罪業再墮在這五種惡趣之中了,人天道也稱為惡趣。所以別的宗教以生天為究竟的果實,咱們佛教把生天看成是入了惡趣了,這就是佛教不同之處、殊勝之處。「橫截於五趣」,惡道自然就閉塞了,沒有惡道,惡道這路不通了。

「無極之勝道」。到了極樂世界,這是「無有極」呀 (因為這是漢朝翻譯的,所以有些字句跟這個道教的字句是一樣,無極、太極,道教的語言哪;沒有關係,我們可以借用,像「無為」還是用了),這個沒有侷限的,這個殊勝之道,這就指的這個淨土法門。

「易往而無人」,容易去,但是大家信心不夠,去的人很少。「無人」者,是極其少也,簡直就像……。雖然十方世界諸往生者,可是像在咱們這種娑婆世界來說,你要知道咱們這個地球上有多少生命啊,一滴水有多少蟲子,多少生命啊?能往生的當然始終不斷,像他們從台灣、美國來的人,都時有所聞,這念佛往生的,咱們大陸上也有。但是你十一億人口,這是少得很,因此就說它是「無人」哪。很容易往生,但是沒有什麼人哪,這個「沒有」這麼說就合適了。不是一個都沒有,就是沒有什麼人,沒有人哪,這個人可以忽略不計那麼的少啊。和所有這一切有生命的東西來比,這真是可以忽略不計了。

「其國不逆違」,極樂世界沒有要拒絶誰去呀。是「自然所牽隨」,這都是自然得果,自然你修這個因就得這個果。所以大家應當「捐志若虛空」,「捐」是放棄,把你世間的這些個志向,把它都放棄,心如虛空。「勤行求道德」,要修道,更要得道。

「可得極長生」,往生者都是無量壽。「壽樂無有極」,到了極樂世界,人人跟無量壽佛一樣,壽命無量,而且都受大乘法樂,永遠沒有退轉。

「何為著世事」,幹什麼你們要執著世間的事情?「譊譊憂無常」,「譊譊」就是吵吵鬧鬧,都在這吵吵鬧鬧,對於這個無常的事情在這憂患。這佛勸告大家。

這一段也正好把極樂世界的大士介紹完了,彌勒當機也介紹出來了,最後這一段又做了勸勉。

再下面,重點就是這個勸勉的開展。就勸大家,這個世界怎麼怎麼苦,我們要求往生啊;極樂世界「現」在大家之前,現出來讓大家看到還有兩種往生的人,還有邊地往生的情況,就讚歎這個經的功德,法門的殊勝,這個就是全部了。後面的呢,這個將來留心淨土的人,自己要是一直都在聽講,自己去看,沒有問題。

四個學期,也很抱歉,耽誤大家不少的時間。今天,恭祝大家畢業,從學業說,告一段落。對於我們的慧命,對於我們如來的事業,還只是個開始。

我的課程完了,因此,在一定的時間之內,三年兩年不會到這兒來了,我們就再見。最後,再說一句,有些講得還不能夠稱聖心的地方,恐怕還是很多,抱歉,再會,就到這兒。

上一頁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回目錄