心得開明第三十四 (之三)

【人能自度.轉相拯濟。至心求願.積累善本。雖一世精進勤苦.須臾間耳。後生無量壽國.快樂無極。永拔生死之本。無復苦惱之患。壽千萬刧.自在隨意。】

「人能自度.轉相拯濟」,只要你自己能夠救度,你才能夠互相救濟。

「至心求願」,以至高無上、至誠的心來求,去達到你的本願。所以「求願」者,是求能達到你的本願。現在大家都有往生之願,現在我們就要去達到這個本願。這個不是只是拜佛在那兒求啊,求佛保佑我達到這個願。是啊,也須要這麼做。你光求佛,你自己不做,佛就不加持你。你這個願到底是不是真的?你要是真的,他自然他有行動,他自然而然要一天比一天的,你所留戀的東西能夠放得下,你所改不了的毛病能夠改,你所做不到的那些修持,你慢慢能做得到。

這種證明,不是要到你最後死才是證明,這天天都有證明給你。每天都有證明,你不用問人,只要你自己真有這個願,真正負責任,天天有分數、卷子判給你看。就是你不看,裝沒看見,有的根本不看,看見也不管它。

所以要「至心求願.積累善本」。善的根本,我們現在這個淨土法門,「發菩提心,一向專念」,這個就是善之本。「積累善本」就相當於「一向專念」。

這麼做,「雖一世精進勤苦」,這一生你看見他,他也不是去弄一些好吃的,弄一些好享受,去玩耍,遊山逛水、歌台舞榭,是很勤苦、很精進,但只是很短一段時間哪。「須臾間耳」啊,「須臾」是四十八分鐘。你看他一輩子很辛苦,其實是短短的一點時間,只是四十八分鐘啊。

「後生無量壽國.快樂無極」,他永離諸苦。一個就是離苦,這一切苦決定的離了,不是暫時的離,所受都是大乘法樂。「永拔生死之本」,這是最大可樂的一件事情,這個生死的根本,這一下子就拔除了。

「無復苦惱之患」,你再也沒有為了生活,為了眷屬生病,為了種種的事情來擾亂你,都沒有了。「壽千萬劫.自在隨意」,壽命是無量的。

【宜各精進.求心所願。無得疑悔.自爲過咎。生彼邊地.七寶城中.於五百歲受諸厄也。】

所以應當個個要精進,「求心所願」,求到你心裡頭所願的這件事情。

「無得疑悔」,不要又懷疑、又後悔。一懷疑就動搖了;「悔」就是說,「唉呀!不想再這麼做了。」改了,改變了。就我們眼前的那個巴某某就是很好的例子,這一些個具體的例子,在目前還是反面教材,將來還能不能轉回來還不知道。不過就是確實是說,他是成天在忙道場,剛從五台山回來,他就跑到耶穌教去了,剛朝完五台山。所以,誰說你就能擔保你自己呀?他一直沒有什麼變化,去朝了五台,朝了五台回來,他就這些佛教都不參加了,回到他耶穌教了。這就叫什麼呢?這就叫「悔」了,他不幹了。不要懷疑呀,不要悔呀。

自己給自己找過錯,「自為過咎」,找罪過呀,自己造罪過呀。這樣的話,你就是……,這個是更嚴重了,這個罪過就大了,你就是還沒有離開佛教,你還是在念佛,還是在什麼,可是你不是那麼精進,你就半信半疑,你對於這個佛教的道理不明白,你就是其他的功德還殊勝,能夠得到往生,是生到「邊地」。這「邊地」底下要講。生到了「邊地」,是比下品還差一點的。這個主要的特徵是什麼呢?智慧不夠!

不要這個就動搖了,不要自己又遲疑了,將來自己生到「邊地」裡頭去,這是「自為過咎」。不是誰在那不讓你去,不讓你入界,不給你辦戶口;是你到那,你就再不往前走了,就等於這麼說,這是打譬喻了。

在「七寶城中」,「邊地」是七寶的城,也是跟極樂世界一樣的莊嚴,勝過一切天宮。「於五百歲受諸厄也」,在五百歲裡頭受這個「厄」,什麼「厄」呢?就是不能見佛聞法,所以心裡很著急,就受這個「厄」。這個五百歲,我們在這個地方應當把它解釋為,是極樂世界的五百歲,那麼就長了。不過我們這個地方不要太執著,總之這個時間都是活的。現在這麼說,根本是眾生的錯覺,那極樂世界更是活的。

要從《觀經》說,那個最下等的要十二大劫花才開,那個十二大劫是指的咱們這的時間。這個五百歲呢?極樂世界的時間。但是有的人也不須要一定要這麼長的時間,可以提前。像袁中郎,他作《西方合論》,只生「邊地」。那天來了一個人,他自己說,自己估計是生中品,其實他這估計高了。談何容易,生中輩,一般能生到「邊地」就不錯。

袁中郎寫的《西方合論》列入《淨土十要》,所有淨土書中,挑出十部最重要的,它這個在裡頭。他就以作《西方合論》的功德生到極樂世界。他把他弟弟袁小修接到極樂世界,這篇文章可以看,袁小修〈紀夢〉,介紹他夢中見到他哥哥的情形。哥哥就是,最初生西方〔邊地〕因為戒不夠。

所以這個三輩九品種種所說的,不能把全部什麼都概括,有各種各種的特殊情況,所以這千差萬別,他很快就見佛聞法。所以這個地方可以證明,「邊地」之所以不能見佛聞法,他因為智慧不夠,聞法也不懂。但是他智慧猛利,雖然戒行有差,所以他這個房舍不在空中,他還在地面上,但是他很快就離開了「邊地」。

所以就是不可以一概而論,這個時間。你如果懺悔,這後頭也說了,你怎麼才能出來?你要懺悔啊,懺悔你對於佛的智慧不信,對你自己的智慧不信;你懺悔,你這個業消了就出來。所以這不是一個死時間。這個「五百歲」可以說只是一個統計數子,統計的平均數字,就這樣子,不可把它僵化。

【彌勒白言。受佛明誨.專精修學。如教奉行。不敢有疑。】

說到這之後,「彌勒白言」,就又匯報了。「受佛明誨」,受佛這樣明白的教誨,我們應當「專精修學」,要專心精進來修持學習。

「如教奉行」,這四個字是最重要,我們能不能夠成功,就在於你能不能夠「如教奉行」。因為「汝意不可信」,那你信誰?所以一般就是信自己。那告訴你「汝意不可信」,那信誰?信「教」。你所認為的善知識,他教你怎麼做,經上教你怎麼做,你就按著「教」去做,不要按你自己的意思去做。

所以「如教奉行」,這是一個關鍵。你老把自己的意思擱在善知識的意思上頭,甚至於擱在佛的上頭。現在很多人,是在那兒自己以這個〔自己的意思〕在那兒批判;像共產黨這個批判接受,先是批判,我認為同意的我才接受,那就把自己放在佛之上。現在有很多人就是這個態度,這個經是假的,那個經是錯的,哪一句可以接受,哪一句不行必須得改,那個行不通,這叫批判接受。

這要「如教奉行」啊。你也選擇適合於你的,當然很多經,很多宗,哪一宗適合,你既然選定了,就按這裡頭的這一切的教化。不但密宗是尊師,禪宗也是一樣,「欲求無上道,第一莫疑師。」因為又不能信己,你怎麼辦呢?所以要求「無上道」,第一就是不要懷疑老師。「但摘果子吃,莫問樹橫直」,你就摘果子吃就算了嘛,你管它那個樹的枝子是橫的、是直的呢,你多事啊!求無上道,第一個就是說,有果子你吃啊。所以這個是彌勒回答,「如教奉行,不敢有疑」,對於釋迦牟尼佛所說的,不敢懷疑啊。

當然,你這個心中起了個疑,怎麼辦呢?那就須要「仰信」哪。所以從仰信開始,你相信這是佛說的,佛是大智慧,佛不能有錯,你不要相信你自己呀。所以都是要破除自己,就是要去掉「我」,最後就是要「無我」。現在只是告訴你,不要相信你自己,事實上你要真正做到沒有你自己,這是一貫的,佛的東西是一貫的。你還信什麼?可是自己有個想法,自己有個概念,自己有個見解,這個東西牢不可破,這個學佛就慢了。對於這個要破除,要依教奉行。對於佛之說不要懷疑,先仰信,仰信之後你去做,做了之後你就會明白。

那個宋某某本來不信淨土,後來告訴他(他把很多人帶去學密),我說:「你錯誤。」他是搞氣功的,他有兩百多個徒弟,我說你把徒弟都介紹到密宗這是個錯誤。他馬上改了,看了些淨土的書,現在也信起來了。先是仰信,他也沒法子,他並沒有理解,他就照做,照做之後,他自己也看看書,也什麼什麼,自己也信起來了。

所以現在就是,有的時候就是說「不敢有疑」,你先仰信。不能信自己,最不能信自己!主要就是要知道這個。

上一頁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回目錄