禮佛現光第三十八 (之二)

【此會四衆.天龍八部.人非人等.皆見極樂世界.種種莊嚴。阿彌陀佛.於彼高座。威德巍巍.相好光明。聲聞菩薩.圍繞恭敬。】

此會的四眾弟子,「天龍八部.人非人等」,「八部」就是八部鬼神,人非人等都看見了。「四眾」弟子是人,「天龍八部.人非人」就是護法,阿修羅、緊那羅等等的,龍在天龍裡頭。

「皆見極樂世界.種種莊嚴。」看見「阿彌陀佛.於彼高座」,在高座之上。「威德巍巍」,佛是有威、有德。所以現在咱們漢地的像,把佛畫成就是胖坨坨的一個人,跟這個藏像不一樣。藏像,佛都顯出佛的威德,威呀!這大雄寶殿哪,這個……「高座」,「威德巍巍」是莊嚴貌、高大貌,崇高。

「相好光明」,三十二相八十隨好,種種的光明。許多弟子,聲聞弟子、菩薩弟子,「圍繞恭敬。」

【譬如須彌山王.出於海面。明現照耀.清淨平正。無有雜穢.及異形類。唯是衆寶莊嚴.聖賢共住。】

「譬如須彌山王.出於海面。明現照耀.清淨平正。無有雜穢」,佛的這個相是什麼呢,就像是須彌山。須彌山是咱們四大部洲的一個中心,它是在海面出來。這個海不一定是水所形成的海,比方說像空中到處都是微中子,微中子的海,不一定是氫二氧所成這樣子水的海,到處都是微中子。須彌山就在這樣的海裡頭,明現照耀。因為須彌山是四寶所成,不是咱們這個土地所成,它這個可能就是在生成的時候高熱高度的結晶。「明現照耀」,看得很清楚,它也放光,很清淨、很平正,沒有雜穢。

「譬如須彌山王.出於海面。」須彌山是寶所成,它也很清淨,這個是做為譬喻。譬喻這個佛在高座上光明出現,他的光明普照,菩薩的光都不顯了。同時也看見國土,國土也明現、也照耀、也清淨、也平正,沒有雜穢,沒有一切不乾淨的東西,也沒有異形類,都沒有。

「唯是眾寶莊嚴」,都是七寶莊嚴所成的。「聖賢共住」,凡聖同居,地上的菩薩是「聖」,剩下的地前三賢就是「賢」,還有凡夫,這都共住啊。都見到了,見到了佛,高座巍巍,譬如須彌山王。世界是清淨、平正,無有雜穢,眾寶莊嚴,聖賢共住。

【阿難及諸菩薩衆等.皆大歡喜。踊躍作禮.以頭著地。稱念南無阿彌陀三藐三佛陀。】

「阿難及諸菩薩眾等.皆大歡喜。」當時大眾不是阿難一個人,所有的人都非常歡喜。

「踴躍作禮」,歡欣鼓舞啊。大家這個情形,你要想,要比那個足球進球那要恭敬、那要生動、那要踴躍誠懇得多,大眾歡喜,在這禮拜。在這個時候,都稱念「南無阿彌陀三藐三佛陀」。「三藐三佛陀」,我們咒語的話就「三藐三布達亞」,翻譯為「正遍知」,就是佛,佛的十號之一。大家都在念「南無阿彌陀正遍知」。

【諸天人民.以至蜎飛蠕動。覩斯光者.所有疾苦.莫不休止。一切憂惱.莫不解脫。悉皆慈心作善。歡喜快樂。】

這不但是大眾,四眾跟人非人等,天龍八部,我們這裡頭天界的人民,以至於小蟲蟲,能夠看到阿彌陀佛這個光的,「所有疾苦.莫不休止」,自己的疾病、自己的痛苦都停止呀。

「一切憂惱.莫不解脫」,都得到解脫。

「悉皆慈心作善。歡喜快樂。」這是一個大加持呀,在這裡頭。所以這個加持,大家要知道,這是很殊勝,普及一切。地藏是個女的,她母親入了地獄,她超度她母親,結果她母親出了地獄;不但她母親出去了,同地獄的人都出去了。

就像那個董某,現在還在郵電部當技術處處長。南下工作的時候,半路上有人告訴他:「你怎麼還不念咒?」他就念起來了。結果過一個公路橋,就這一個車隊,前頭的車,後頭的車都掉下去了,他也掉下去了,所有別的車的人都死光了,他這個車上沒死人,他在念。所以這些事情,佛就是平等,你只要有人在念,佛所救度的那是很平等的,別人都同樣得到好處。所以在這個情形之下,蜎飛蠕動、小蟲蟲什麼都得到法益。

【鐘磬琴瑟.箜篌樂器.不鼓自然皆作五音。諸佛國中。諸天人民。各持花香.來於虛空散作供養。】

一切的樂器,「鐘磬琴瑟.箜篌」等等的,都是不要人彈,自然就奏樂、演奏。

「諸佛國中。諸天人民」。其他的佛國,還有諸天界,都有菩薩拿著花,拿著香,到我們這個虛空這兒來,來散花,來燒香,來作供養。你們現在要把這整個這個場面,要心裡想一想,我們在這個時候,釋迦牟尼佛在說法,大會中兩萬多人,這個時候極樂世界在我們眼前,這個時候十方佛國都顯現,我們大家都在這歡欣鼓舞,而且十方佛國的菩薩大眾都來獻花、燒香。

【爾時極樂世界.過於西方百千俱胝那由他國。以佛威力.如對目前。如淨天眼.觀一尋地。彼見此土.亦復如是。悉覩娑婆世界.釋迦如來.及比丘衆.圍繞說法。】

這個時候,「極樂世界.過於西方」,從這西方過去是「百千俱胝那由他國」,就是十萬億佛土。

「以佛威力.如對目前。」以咱們兩土佛的威力,就像看眼前一樣。「如淨天眼觀一尋地」,像清淨的天眼看八尺距離的地方。

「彼見此土.亦復如是。」他們看見我們這個世界,也是這樣。

「悉覩娑婆世界.釋迦如來.及比丘眾.圍繞說法。」看到這個娑婆世界,看見釋迦牟尼如來,這些大比丘眾 ,這不是有一萬二千哪,四眾弟子加起來是兩萬,圍繞著釋迦牟尼佛,釋迦牟尼佛在說法。釋迦牟尼佛在說什麼法呀?在說《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》啊,他們也都聞到。

底下還有一點討論,今天時間不多了,今天我們介紹經文就到這為止。

〔編按:目前所流通的 【無量壽經講座】錄音,已將下面這一段談話刪除﹔今依其他記錄資料補入這段文字。〕

說一點夏老師會經的因緣:夏老師會經是從這一品開始會起的。當時感覺《無量壽經》重要,感覺會本還沒有善本,自己很想試一試。很想試一試,自己也沒有信心,說:「我到底能不能做這個事?」於是就想拿一品,先會一品看看。

先會哪一品呢?就會的是這一品。選這一品的動機呢,就是這一品在五種譯本都有。這也是很難得的,就是說這五種譯本全有這個內容。所以也就是說,這一品那就確確實實不可能有某一本獨有,那還可以說是這裏還可以打個問號。五種翻譯,從漢朝翻到宋朝,每一本的翻譯都有。這個也確實是。

那麽會集完了之後,大概花了當天一整夜把它會完了之後,晚上就入夢。夢見來了一個童子,說是「蓮池大師請你談話」,夏老師就跟著去了,就到了極樂世界。到了極樂世界就會見了,蓮池大師往生是八十多歲了,可是看到只像二十多歲的人。夏老師告訴我說,這個相貌就跟夏老師那兒掛的一張西藏的祖師像(某一尊祖師的像,那張曼陀羅),到我家佛堂來過,後來在我佛堂供過很久,大家沒注意。可能是蓮池大師的現……,我跟你們說過,但是大家不留心。恐怕我跟你們說,你們都忘了,腦子沒這印象了,誰也想不起來了。我跟你們說過,現在都沒忘呢!不過我還記得那個像。

蓮池大師問夏老師說:「《無量壽經》,王日休已經有了會集了,而且流通很廣。你爲什麽還又要會集呢?」夏老師就詳陳,說,他這裏頭有好多不圓滿之處,他這裏頭發菩薩心……,還有很多……這些錯誤 (有的蓮池大師已經指出來了);還有,他只是會集了四譯,他缺一譯,而且這裏有很多句子是他自己寫的,不是原來的經文。這樣下去,將來誰都可以自己來會、來編,用自己的話來寫。這個例不可開。但是怎麽辦?只好再想法,能有一本能够嚴格符合要求,都是從原經裏頭會出來的,把這些缺點都能够避免,因爲他已經發現這些缺點。

後來提到魏默深,提到彭二林;提到這兩個人的時候,夏老師說的時候,蓮池大師一愣。因爲這兩個人的著作,都是在他往生以後。但是他以他的神通力,稍微一定神就都知道了,這兩本書是什麽內容他全知道了。就聽夏老師談,談了之後點頭,他已經知道他的內容,說的他有什麽缺點。

像魏默深裏頭,不知不覺他也還犯了這毛病,有他自己的句子。他說是極樂世界的房子或在虛空,或在平地,或依寶樹而住。你們能背《無量壽經》的,你們想想,它有這句話嗎 ── 或依寶樹而住?沒有。他不知怎麽又寫溜了。而且他把五惡、五痛、五燒全删了。這個是我們要念佛,要往生,你先要做好人哪。所以就說明這些情況。「你去會集吧。」讓童子送。

送出來,童子拿著個杯子,在這個功德池中舀一杯水給夏老師喝。那是非常清涼。他看那個樹啊,那個高大啊,不可形容。就問那個童子,這是什麽樹?這個童子就……,那種表情他就看出來了,就好像說:「你還會集《無量壽經》?這種樹你都不認識。」醒了,有這麽一個經歷。

像是永明大師也是在定中,甘露灌口。所以永明大師寫這個《宗鏡錄》一百卷,沒有人敢還價,所以認爲是對於佛法的一度總結。他也就是如此,都是得到……。所以這裏頭,自他不二,感應道交,加持力,加持力就是他力。

今天就說到這兒,我們都應該有「如貧得寶」,咱們好好地利用這個寶。現在集中一點,不要貪多,什麽經書,什麽都要看,不用很廣。經書咱們現在要念,淨土經就要先圍繞著《無量壽經》,自己再加上持念佛號。這個經中它本身就把許多應該如何如何如何,都告訴我們了。所以我們不須要說一定要去找一個師父,找不到師父就不得了,沒有這個需要。

你只要依靠你自己的這種誠懇的心,不要固執成見,好好地依照佛的教導,一絲一毫,清清淨淨去體會,把佛的教導排除我們過去的那些成見,這是一種類型。

還有一種類型,你本來不懂得,你後來忽然間懂了,這是常有的。後來我常常看,這一看我懂了,實際就是把你的「痴」排斥了。你本來不會這麽做,你愚痴,現在爲什麽會懂了?你的愚痴給你排除了,去東西。只要這麽去,把我們這些貪瞋痴這些心垢,一天天去,去東西。所以老子的話是很高明,「爲道日損」。

大家都是想得東西,想長,都是現在氣功練功的那種概念,想我就是……。禪宗就稱爲這是……,其實離禪宗那個「功勳」位差得遠了,那不能跟這相提並論,禪宗的那「功勳」位也是貶義詞,「尊貴」一路才是不同。所以大家有的只要是去東西,你把老的東西丟得乾淨,去得乾淨,貪瞋痴減少,你就是個「無所得」。

爲什麽是無所得?你本來已經是無限了,你還得什麽?沒有可得的東西。都是你本有的,因此是無所得,一部佛法就是如此。

當然淨土宗最穩當。別的也一樣,也說的是這個東西,也達到的是這個東西。但是你在能達到的這個中間,你所走的路程,對於你的要求,你必須有師,要有引導人,這個問題就千難萬難了。淨土法門千經萬論共指,你要信法門,你就按著這些經論,自己信這個經論,信佛的教導,決定可以去;「悉度脫之」,皆可以度脫。

上一頁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回目錄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下一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