惑盡見佛第四十一 (之三)

【慈氏白言.云何此界一類衆生.雖亦修善.而不求生。】

底下就彌勒菩薩回答了;「慈氏白言.云何此界」,因為大家正看到極樂世界,這個極樂世界還在現前哪;這個討論的時候,極樂世界都在現前,邊地疑城都在現前。現在佛、未來佛的討論,彌勒菩薩就問:為什麼這個世界上有一類眾生,有這麼一種眾生,「雖亦修善」,他也修善,但是不求往生,為什麼呀?

【佛告慈氏.此等衆生.智慧微淺。分別西方.不及天界。是以非樂.不求生彼。】

佛告彌勒說,「此等眾生.智慧微淺」,智慧很小、很淺;「分別西方.不及天界」,他覺得西方不如天界。這樣的人,沒有知識的人就不說,有知識的人我見過兩個。一個大居士的女兒,她不求生西方,說西方極樂世界老開會,哈哈哈哈……,她想生天,就是這一類;還有一個貢噶上師的翻譯,他也不是生極樂世界的,他要想生什麼天。所以有這樣的人,我們不要以為是沒有,很多人是這樣。

「不及天界」,他認為這個不樂,他就不求生了。因為他智慧微淺,他就有這種分別心,就回答了彌勒「為什麼」,就因為這個。

【慈氏白言.此等衆生.虛妄分別。不求佛刹.何免輪迴。】

慈氏就又接著說,「此等眾生.虛妄分別」,這些個眾生是虛妄的分別,這個分別是錯誤的,「虛」是不實,「妄」就是錯的,這樣的分別。「不求佛剎」,他不求生佛剎,「何免輪迴」啊?

所以大家要知道,這是彌勒(未來的佛)的話。你說這個佛不行,等彌勒佛來,彌勒佛還是這個話。彌勒佛就是這個話,「不求佛剎.何免輪迴」啊。你修唯識觀,你也要求生淨土。你不求生淨剎,你「何免輪迴」啊?

要眾生不受「後有」是什麼境界?禪宗有時候,那個三關齊破的人,所謂「三為國王,便失神通」,當了三次國王之後,他神通就沒有了。所以這個入胎,這個很可怕啊!所以不生佛剎,可是要出這個輪迴……,就是呀,彌勒的話:「不求佛剎.何免輪迴。」這個語義多精煉哪!

就是說,彌勒這兩句話是指這兩種人。一種就是說,從享樂的觀點來看,他覺得天界快樂,尤其是有男女之欲樂,所以留戀。但是這樣修善,你可以達到你生天界的目的,你福報盡了之後,還又輪迴。

第二種,各宗各派的有許多人,以生淨土為著相,有的人他就「死於句下」。這次從美國來的一個人,他看了黃檗《傳心法要》,就是說了一段:佛有什麼相可見哪?有什麼可來可去呀?所以臨終見佛,你也不要跟他走啊。看的人就〔覺得〕跟淨土就不合,就問我。

我就回答,我說:「那個是,禪宗都是法身境界。」須菩提,他佛來了不去接:「無來無去,我有什麼可接呢?」他是先看見佛了,這個境界。臨終念佛,蒙佛接引,你生的是凡聖同居土,你還是凡夫境界,你當然要跟著去嘛,他懂了,其實這個話還沒有說透。

所以這句話有四料簡,「生則決定生,去則實不去」,生是一定生,去就沒有去,往哪去啊?都在自心之內,你去哪兒啊?這不去就是不去。就如須菩提不接,不接他就見了。

再有,「去則決定去」,去就是決定去,「生則實不生」,生了之後證無生,我生什麼?所以這有四料簡。再其餘兩料簡,大家自然就明白了。都可以,只是你的境界,不要在語句上去執著。

那有人就不行,就認為我們禪宗這個高啊,你們隨佛接引,這個低啊。他要把這四料簡都知道之後,那有什麼叫來去?有什麼叫跟不跟哪?實際上,都是以情見心來推測往生的情況。但往生人的那個情況,佛力加持之下,遠離這些跟不跟、去不去這些思想,沒有這些。

自然而然,「自然中自然相」!哪裡還有這些個起心動念、這些琢磨、這些安排?就是在這個凡夫境界去推測許多殊勝的境界。所以各宗的行人,雖然很精進修持,但是不以淨土為歸宿,在現在生中要坐斷生死,就可以說不可能了,就「何免輪迴」呀!就是這,這個是彌勒的回答。

【佛言彼等所種善根.不能離相.不求佛慧。深著世樂.人間福報。】

佛就接著說了:「彼等所種善根.不能離相。」所以越討論越深入。就是佛法須要彼此要計較計較,所以許多問答、許多交談,經中就是這個內容嘛。咱們這個《無量壽經》不就是阿難問嗎?而《金剛經》不就是須菩提問嗎?它是經由很多菩薩來提問題、來問答,這才能引出佛的殊勝的開示。

佛就說,「彼等所種善根」,他是種了善根,但是他種的善根他不能離相。把這個觀點說出來了,他沒有離相,他「不求佛慧。深著世樂.人間福報。」

這個底下就進一步指出「著相」和「離相」的利害關係,這個差別。上頭說明了「疑」和「信」;底下就分別,你是執著「著相」,你還是能「離相」?

你著相修福,你住相布施,常常他就有一種:今天我是作了很大的功德,我在廟中是大施主,端著一個大施主的架子在那兒,這就是十分的著相了,這就是「住相布施」。還有,單跟某一個什麼人有情感,那麼就多把什麼去支援他,這都是「住相布施」,住相、著相。

這個修福,不光是布施,種種都是如此。你要在禪定中去著相,那就一定要著魔的,難免輪迴啊。離相來求往生,所以你求往生,不是你著相而能往生,你要是離相啊,那麼就真正得解脫。

【雖復修福.求人天果。得報之時.一切豐足。而未能出三界獄中。假使父母妻子男女眷屬.欲相救免。邪見業王.未能捨離。常處輪迴而不自在。】

底下就是佛說的,「雖復修福.求人天果。得報之時.一切豐足。」他求人天福報,而作布施,也供養,種種種種的,裝金、造像、放生等等,作了很多很多功德,他所求的只是人天的果報。他得了享受這個報的時候,他豐足啊。可是他沒有能夠出這三界的牢獄──欲界、色界、無色界,這是個牢獄啊。

所以外道以生天為解脫;我們不但是欲界天,色界天、無色界天都認為是牢獄呀。這就是不同於其它的地方,只有佛法,你才真可以出三界。你修人天福報,你所得的只是人天的果實,你出不了三界的牢獄。你死了之後,你的父母、妻子,你的種種眷屬「欲相救免」,請人給你作功德,做許多許多善事來救度你、超度你。

「邪見業王.未能捨離。」這四個字份量很重啊!他前生幹什麼來著?說他是「邪見業王」啊。他前生還是修善嘛,這問題就是「著相」。所以對於著相的人用這四個字,大家要知道,這要接受批評啊。你為什麼「著相」啊?是你「邪見」、你的「業王」啊,這個罪業的「王」,這個邪見是業王,這樣的一個東西,它不肯離開你啊。

所以在生前你就是著相修福,你死了之後雖然搞大法事,修大法會進行超薦,兒女給你誦經,給你作種種功德,但是你這個邪見之業王也還不能離開你啊。因此你常處輪迴,而沒法救你。活的時候你種的福就是生天,這個福報盡了之後就要輪轉。輪轉之後,別人要救你,救不出來。你的「邪見業王」在這,你不出來,這是一種。佛所批評的,這還是輕一點的。

【汝見愚痴之人.不種善根.但以世智聰辯.增益邪心。云何出離生死大難。】

更重一點的,「汝見愚痴之人」,〔前頭〕他們就是不求佛慧,不能離相。這更有愚痴之人,這樣一幫糊塗人,「不種善根」,他就更錯了。前頭的人還種善根,他還念佛,還什麼什麼呀;他不離相,不求佛慧。不求佛慧比不離相又更嚴重一層了。你現在沒有達到離相水平,但你在這求佛慧,你學般若;學般若就稱為學般若菩薩,你在學呀。你不學,那就是不求佛慧了,那你結果就是這樣,「邪見業王」,你常在輪迴中出不來了。這還是好一點。

更〔差〕一點的呢,就是「不種善根.但以世智聰辯.增益邪心。」這個批評就很厲害了,現在很多人都是這樣,現在這樣的人多啊。他只是拿所謂的「世智聰辯」(我們常說「世智辯聰」,這個意思上沒有分別),世間的智慧,能說、能夠辯論、能夠寫文章、能夠咬文嚼字、能夠夸夸其談(聰辯就是夸夸其談);「增益邪心」哪,本來眾生就是迷惑,就是邪,正的東西很少,但是他就是用這個「世智辯聰」,他沒有用佛的智慧去除掉自己的邪心,不是去東西,他是使得這個「世智辯聰」增長他的邪心。

所以有的人研究佛教之後,說這個經是假的,那個經是假的。當然有一些經是假的,你說出來那就是很有功德。但是明明是對的,你硬要說是假的,因為跟你所理解的不一樣,就說是假的。跟你所理解的,你要知道「四依」,「依了義,不依不了義」,你那就是「不了義教」,你就應該放棄你那個,依那個「了義教」。他就堅持他那個不了義教,來說這個了義教是假的,這種人就是不好辦哪。

「云何出離生死大難」,他如何能夠出離生死這個大難哪?這個無量無盡無邊的生死,無窮無盡的生死,這個大難哪,怎麼出離啊?大家看見病呀,這就十分可怕。這個病人哪,這痛苦啊;還有死啊,這疼得要死啊,無窮無盡哪。

「世智聰辯.增益邪心」,前者是修善,求世福,所以不能出輪迴,但求世福就出不了輪迴;這個就更愚痴了,「不種善根」,他反靠他的世智辯聰來驕慢自大,他沒有生長正信,反而助長他的邪心。不知道「世智辯聰」正是咱們這個八難之一(所謂盲聾喑啞,生在邊地,世智辯聰〔註一〕);世智辯聰就跟那個瞎子、聾子、啞巴、瘋子是同等的困難,確實是同等的困難哪。那個盲人,將來他能夠讀盲文,將來會有盲文的佛經看,他還是有希望得度。這種世智辯聰,靠世智辯聰來增益邪心,這個就確實是困難了。

註一:《增壹阿含經》卷第三十六〈八難品〉,八難即:「地獄,餓鬼,畜生,生長壽天,邊地,盲聾喑啞,世智辯聰,生在佛前佛後。」

上一頁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回目錄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下一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