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七講 無量壽經宗要

一九八六年十二月二日    丙寅冬月一日

(請點擊下方 Play-button 鍵,即可開始播放錄音)

諸位大德、諸位大居士,很殊勝的這個因緣,幾個月之後又在這裏和諸位大德相會。從去年起我們就在談這樣一個題目:從《金剛經》談到《無量壽經》,今天就是兩年了,這年終了。把今天這一次的匯報作為這個題目的結束。我們最後要談到《無量壽經》啊,因此今天咱們就來談《無量壽經》,到了《無量壽經》了。那麼這個小題目我們可以叫做什麼呢,叫做《無量壽經》宗要,它的宗旨和要領。

《無量壽經》是淨土宗的經典,而淨土法門有什麼殊勝呢?在我的《大乘無量壽經解》第一卷開頭有這幾句話,就介紹了淨土法門他的殊勝。

第一、淨土法門是個什麼法門?是「一乘了義」,是一乘法,是了義法。佛說的法許多都是三乘法,讓大家證阿羅漢、證緣覺、修菩薩道,所以聲聞乘、緣覺乘、菩薩乘這三個乘的法稱為三乘法。等到最後佛說《法華》的時候,就匯三歸一了,就不說三乘了。說這三乘是我的權說,我權巧的說,因為那時候你們的水平不夠,不能把真實的法跟你們和盤托出,所以給你們講的是三乘,說到究竟,只有一乘法。通通都要成佛,這也就稱為一乘法。

一乘法是佛法,佛最究竟的法,佛真實的法,不是權巧將就咱們的根器,對咱們說的法,是佛的境界的法。而《無量壽經》正是一乘法,因為極樂世界啊,《往生論》裏有這個話:「二乘種不生」。如果你就是二乘的種性,只是發了一個只是自覺這樣的一個發心,你不能往生啊。到了極樂世界,純粹都是阿鞞跋致、諸上善人,都是發心的大菩薩。大家〔讀經〕,經上也說,裏頭也說有聲聞,那個聲聞不是從他的發心說,〔是〕從他的斷惑說,他斷惑的水平相當於聲聞,實際都是發大乘心的,是一乘法。因此我們的〔淨土〕法門和《法華》說的一乘法是一回事。是最殊勝的法,佛的最圓滿的法、究竟的法、真實的法。

「一乘了義」,佛的教,有了義教和不了義教。了義咱們的話就是徹底了;不了義就是不徹底。那麼怎麼叫了義,怎麼叫不了義呢?談諸法實相的這些經典,是了義經典;沒有談到諸法實相的經典,那就是不了義的經典。因為水平不同,佛說的法也就不同,所以常常就會覺得這部經和那部經有衝突不一樣,按現在的語言說,就是發現矛盾。

那麼這兩本經有了矛盾怎麼辦呢?都是佛說的。佛早就告訴你了,這個情形之下,你要依止那個了義的教,不依止那個不了義的教。那這矛盾就解決了。這本經和那本經,哪本經是了義,了義的你就聽。那個不了義的經,跟這個了義經不同的,那你就依這個了義的教。

淨土法門是了義教,所以你看《阿彌陀經》十方諸佛同讚,不是一個佛,釋迦牟尼佛讚歎〔而已〕,鳩摩羅什大師翻譯的是六方,而玄奘大師翻譯的就是十方,把東南方、西北方這四個犄角都加上去就成了十方,十方就代表一切方,一切方的佛都讚歎,就是因為它是指一乘了義,是萬善同歸。永明大師有一部《萬善同歸集》,說一切善最後所得的果,都是要匯到阿彌陀佛的這個大願海中,就好像一切水要流到大海之中一樣,一切善行最後的歸趣,你要能得到善果,都需要流到彌陀的願海,是萬善最後的一個歸宿。它是三根普被、凡聖齊收。

有許多法,只是上根修起來合適,下根就很困難了,像參禪,很多人就不相信,不相信這個頓悟,甚至於禪宗的和尚,現在也有人不相信頓悟,那就不好辦了。這就是根器問題,不是人人都能夠接受的,學密法也是如此。我的師兄弟,我所知道的,直接的間接的,學密之後發神經病的人,那就不只一個兩個。這不是法有毛病,他的根器不夠,他就生出障礙,引起魔障,下場很慘,自害害他,耽誤了很多人的慧命。

只有這個淨土法門它是三根普被。最沒有水平的,像我《資糧》三版裏頭,就把那個八十多歲的老太太往生之後的相片登出來了。她八十幾歲往生了,連著念了十幾天的佛,坐在那兒。最後死了之後還是搭著衣,安祥極了,活人都沒有那麼安祥,她慈祥極了,死後的照片,她見佛見光。她不識字,那這個人水平很低呀,但她往生的時候很好,佛來迎接。

往上呢,上根者不但永明大師、智者大師,這些個上根,就文殊、普賢都求往生極樂世界,所以它三根普被。就是說有的法你叫上根人修,他也不耐煩哪,他就不願意去修。我就是這麼一個狂妄的人。有些這個說法,當初我聽了之後,我就覺得不入耳,後來是聽見《金剛經》了,這就是把我降服了,〔不然〕也是個魔頭啊,呵呵。所以這是個人根器不一樣,它就不是這麼普被,唯獨淨土法門,最上的也不屈才,最下的也可以入門,凡聖齊收,而且它的好處是橫超三界。

這三界是:欲界、色界、無色界。要離開欲界,按普通的修行好難哪,欲界包括欲界天,大家〔知道有〕玉皇大帝、王母娘娘,這是道教的說法,佛教叫帝釋。既然還有王母娘娘,那他就是欲界,他還是有夫婦、有兒女,有多少公主、有多少天皇的太子,是欲界,到天界還都是欲界,天界以下都是欲界。都有欲,這是最低了,三惡道也在欲界裏頭。

再上面就是色界,色界稱為梵天。梵行、清淨行,要是按普通的法門來說,一個人在一生之中,只要有一次男女的行動,就不能再生梵天了,就已經不清淨了。生這個天這麼難哪,他上頭還有無色界天。所以欲界、色界、無色界,要豎出這三界,就要把見惑、思惑完全斷得乾乾淨淨。不光是咱們人類的見惑思惑,天界,欲界天的見惑思惑,色界天的見惑思惑,無色界天的見惑思惑,通通要斷乾淨。咱們不說那麼高的,就咱們人類思惑的貪瞋癡慢這四個字裏頭,誰敢說〔能斷乾淨〕?能斷一個字我看就不見得有啊,能斷四個字的誰敢說?何況還有色界、無色界的貪瞋癡慢,所以豎出三界是很難。

而現在這個淨土法門,是橫超三界,仗佛的願力,就好像一個竹子竿,裏面有個蟲子,它要是沿著這個竹子一節一節地咬出去,那就很困難了,不知要咬多少節,很長的一根竹竿。如果它是橫著咬呢,只要咬一個窟窿就出來了,所以只要你這一生勤苦,老老實實地修持,咬通了,你就出三界了。這叫橫出三界,這個比方很形象。這個竹竿直的這麼出來,是豎出三界;橫著咬出來是橫出三界,這一生就可以成辦。

而且我曾經問過貢噶上師,我說:「咱們密宗都說即身成就,也就是即身成佛,修密的人修到往生淨土,算不算是即身成就?」他反問了我一句:「你說的是哪個淨土啊?」我說:「我問的是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的淨土。」他說:「啊,那是,那就算。」

所以你要現在這一生中得到大成就,這個法門是易行道,最容易。所謂「逕登四土」,到了極樂世界,到了凡聖同居土,這又不可思議者,凡聖同居土它跟方便有餘土、實報莊嚴土、常寂光土,這四土也等同啊。你生一土,就是生四土,所以這個是不可思議的事。這個同居,逕登四土、極圓極頓,這不但是個圓頓教,而且是極圓極頓之教。

天臺判教,判藏、通、別、圓,最高是圓教。一開始的藏教是小乘;通教是通於小乘、大乘;別教是單是大乘;圓教是最高,稱為圓教。有的是漸法,有的是頓法,所以稱為漸教、頓教。華嚴宗就分為五教:小、始、終、頓、圓。淨土宗不但是圓是頓,而且是極圓極頓。這個我在我的註解〔《大經解》〕裏頭引證了很多了,中國人、外國人證明這是極圓極頓。

這蕅益大師的話,《法華》和《華嚴》的精髓都在《阿彌陀經》裏頭。這《法華》和《華嚴》是最圓最頓的經典,它的精髓都在《阿彌陀經》裏頭,那不就是圓極頓極了嗎?是不可思議嘛,《阿彌陀經》的經名就叫做不可思議。 這名字很重要啊。是這麼一個微妙法門哪,淨土法門。

我們修什麼法門沒有不好的,但是今天特別要提醒一句,千萬不要輕視淨土。你願意修什麼,接著修,我最不喜歡勸人:「你修這個修的不好,你換換樣。」我從來不做這個事。你有你去修,但是最好你也求生淨土。你不求生淨土,你千萬不要誹謗淨土,你要誹謗淨土,就是誹謗如來大法輪,你變成謗法,謗法那個罪比五逆十惡還大。有的人不知道,他以為我還是很好,很精進,他不知道他已經在謗法裏頭名單上有了他啊。所以這一點今天我作為供養,希望大家千萬在言談舉止之中,不要流露出輕視〔淨土〕的言論。

淨土宗是如此的殊勝,別的法門都是難行道,淨土法門是易行道。我們要重視這個經典,去研究這個經典,要依止這個法門。那麼這經典中哪個最重要呢?古人早替我們作了選擇,《無量壽經》稱為淨土第一經。淨土三經、淨土四經、淨土五經,《無量壽經》是其中之一,然後大家念的《阿彌陀經》是其中之一,還有《觀無量壽經》又是其中之一,所以淨土三經是根本,有的加上《普賢行願品》,還有的加上《大勢至圓通章》,各有選擇不一,就稱為四經或五經。

還有《後出阿彌陀佛偈經》,淨土的經典不少,而且很多經典帶著說極樂世界的又不少不少,所以千經萬論。但這許多經典之中,其中第一部經是《無量壽經》。《無量壽經》這麼重要,在中國就沒有很受重視,在日本是極受重視。大家念《無量壽經》的很少,而中國註解《無量壽經》的書,從古到今只有兩部,一部是隋朝有個慧遠,不是淨土宗初祖的那個慧遠,他寫了一部註解;另外就是三論宗的祖師,嘉祥大師,唐朝人,寫了一部註解。除此,從此以前、從此以後,沒有註解《無量壽經》的了。後來有的註解,就註解其他的節會本,有兩本是外國人〔註的〕,是高麗人。還有兩本,一個是丁福保,註的是彭二林的節本;王耕心註的是魏默深的會本,所以真正註古譯的就這兩本。沒有註解,大家讀起來就困難。

再有,為什麼大家不註解呢,就是因為《無量壽經》翻譯本子很多,這裏頭沒有找著一本是最理想的本子,所以《無量壽經》塵封《大藏》,在《大藏》中塵土落的很多,因為它缺乏一個善本,所以出入很大。

重視是很重視,從漢朝一開始,大家都知道《高僧傳》裏頭的安士高,他是個大德,他就翻譯了《無量壽經》,可惜這個書沒有留傳下來。而另外漢朝有一本留傳下來,所以有一本漢譯,漢朝兩本留下來一本。到了三國,曹操那兒翻譯了兩本,留傳了一本,就是大家最常念的,康僧鎧翻譯的,這一本留傳下來了。孫權那邊也翻譯了一本,叫吳譯,這也留傳下來了。然後在東晉、西晉都翻譯了很多,但全沒留傳下來,翻譯了十二次。唐朝的菩提流志翻譯的這本留傳下來了。最後是宋譯。

所以我們把漢譯、魏譯加上吳譯,加上唐譯、宋譯,就五本,現在《無量壽經》有五本。這五本的出入很大,出入之大比《阿彌陀經》、《金剛經》〔不同譯本〕的出入大得多。咱們居士林把唐譯〔玄奘〕、跟鳩摩羅什翻譯的《阿彌陀經》、《金剛經》都擺在上頭印出來了,這出入不很大,但這五種《無量壽經》的出入很大。

我們就拿一個例子來說,這一個經最重要的是發願,這五種譯本裏頭,四十八願的是兩本,是魏譯和唐譯;三十六願的是一本,是宋譯;最古的譯本,漢譯和吳譯,是二十四。你看看,二十四、三十六、四十八,大家都知道四十八願,不知道還有三十六、二十四之說。《後出阿彌陀佛偈經》是二十四章,阿彌陀佛發的誓願是二十四章,也是二十四,漢譯裏頭也說發了二十四章願,見於經文,不是一條一條數下來是二十四而已,所以這個出入很大。

所以沒有善本,大家就覺得是不知讀哪一本好。後來經過作《龍舒淨土文》的王龍舒作了會集;清初的彭二林大居士作了刪節,稱為《節本》;清朝咸豐年間的魏默深又會集了一本,這一共就有八本了。但是它們還都是存在缺陷,就是會集了之後,好些文句是自己寫的,不是經文中原有的,因此先師才又會集了一本,就是現在夏居士印的,《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》。這一本是日本投降之後才定稿,是最新的,但到現在為止,已經佛教界公認,這個《無量壽經》出現了善本。過去一直缺少善本,現在我們有了善本了,我註解的也正是這一本。

回目錄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下一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