福慧始聞第四十七

(請點擊下方 Play-button 鍵,即可開始播放錄音)

底下第四十七品,世尊就說頌了。世尊常常是這樣,這個長行,就是我們普通的這個語言說了之後,然後就說頌,頌是可以唱的。

【爾時世尊而說頌曰:
    若不往昔修福慧   於此正法不能聞
    已曾供養諸如來   則能歡喜信此事
    惡驕懈怠及邪見   難信如來微妙法
    譬如盲人恆處闇   不能開導於他路】

「若不往昔修福慧  於此正法不能聞」,剛才我們已經說過了,就不再說了。這都是往昔修了福,修了慧才能聞這個法。

「已曾供養諸如來」,你以前供養過諸佛,你才能夠歡喜,能信這個事啊。

「惡驕懈怠及邪見」,你這個人是惡心,是很驕傲,你又懶惰,你還有邪見,你就信不了這樣的微妙之法呀。你就如瞎子一樣,在黑暗裡頭,你不能給別人開導道路。

【唯曾於佛植衆善   救世之行方能修
    聞已受持及書寫   讀誦讚演幷供養】

「唯曾於佛植眾善」,你曾經跟佛那兒種了種種的善根,〔「救世之行方能修」〕這樣救世之行你才能夠修。這個是真正能夠救世的行啊,能起實際效果的,不是個理論的研究在這兒,真能救世啊!那一些,佛告訴他父親,那一些你不行啊!佛的父親,你想那個善根應該怎麼樣啊?那是普通人嗎?龍生龍來鳳生鳳,能生出是佛的人,那父親還差嗎?生佛的人都不行嘛,還得念佛嘛。佛最孝,告訴父親就是這個法子嘛。

「救世之行方能修」,你種了種種善根,你能念佛,你要知道你是很大的善根哪,不要輕視啊。

「聞已受持及書寫  讀誦讚演幷供養」,你聽了經以後,你就是念,你就是背,你來讚歎,你演說。「供養」,你把這經擱在那,你就衝著它禮拜,種種都是供養,拿鮮花。

【如是一心求淨方   決定往生極樂國
    假使大火滿三千   乘佛威德悉能超】

「如是一心求淨方」,如此這樣的恭敬這個經,你一心一意,不是二心、雜心,東想西想,不安,一會又想這樣修,一會又想那樣修,拿不定主意,沒有一個決定的信,那這個就是很須要自己思考思考了。

咒都是這麼說,「唯除於咒生疑」,咒有這麼多功德,那你是不是能兌現,那就除開對於這個咒有懷疑。懷疑什麼?就是說「它有這麼大的功德嗎?」你這一懷疑,它就沒有了。你信,這個功德就出來了;你懷疑,它就沒有了,大打折扣了,七折八扣了。所以我們要植眾善,救世之行才能修,那就是供養啊。「一心」就是不要有懷疑,剛才不是說不要懷疑嘛,不要〔懷疑〕來求生極樂世界。

「決定往生極樂國」,你是決定往生啊。

「假使大火滿三千」(大千世界),你到了這個時候,前頭你都做到了,這個時候「乘佛威德」,靠佛的威德加被,都能超過。

【如來深廣智慧海   唯佛與佛乃能知
    聲聞億劫思佛智   盡其神力莫能測】

「如來深廣智慧海」,如來的智慧如海,極深極廣大呀。「唯佛與佛乃能知」,只有佛跟佛才知道。

「聲聞億劫思佛智  盡其神力莫能測」,這些聲聞、阿羅漢拿億劫的時間,共同湊在一塊,多少多少啊,來思惟、測量,想知道佛的智慧有多大;把他們所有的神通都使盡了,他們也不能知啊!

在《法華經》裡頭說,佛的壽量有多大呀?彌勒就答言,說,這個是一切聲聞、辟支佛拿「無漏智」都不能夠知道,不能思惟,不知道佛的壽命有多長啊,所以這個聲聞是不能知,「盡其神力莫能測」;不但聲聞不能知,連這個就補佛位的彌勒也都不知道,同等的諸大菩薩也都不能知道。

【如來功德佛自知   唯有世尊能開示
    人身難得佛難値   信慧聞法難中難】

所以「如來功德佛自知」,如來的功德,佛最後破了這一品「生相無明」;到最後這種,他這個等覺〔菩薩〕還有一分「生相無明」未破,只有破了這個……,所以如來〔功德〕,只有佛自知。

「唯有世尊能開示」,只有世尊,才能夠為大家開示、演說這樣不可思議的法門。

「人身難得佛難值」,人身是難得的,這個講過多少遍了,佛是難遇的。「信慧聞法難中難」,你又有信心,有智慧,還有機緣聞這法,這是難中之難,難事裡頭的難事啊。

【若諸有情當作佛  行超普賢登彼岸
   是故博聞諸智士   應信我教如實言】

「若諸有情當作佛  行超普賢登彼岸」,這裡頭又來了,所以這裡頭常常就有極殊勝的文句。如果「有情」你要當作佛的話,你的行動應當要超過普賢。所以這個,不知大家過去是不是滑過去了,「行超普賢」,注意了沒有?要「行超普賢」。

「行超普賢」,咱們這個經第二品是〈德遵普賢〉,來會的諸大菩薩都是德遵普賢,大家菩薩都「咸共遵修普賢大士之德」,「遵普賢」;現在是說「超普賢」,這是不是翻譯裡頭有錯誤啊?你要對證一下

〔錄音換帶,依其他記錄補入:〕你要對證一下另外的譯本,這個「行超普賢」是唐譯本,在唐譯本裏,它是不是把「遵」字翻成「超」了呢?

把「遵」字翻成「超」了呢?不是,它在前頭一樣,還是「德遵普賢」;在我們這「德遵普賢」的地方,它也是「德遵普賢」。所以可以看到前面的「德遵普賢」和後面的「行超普賢」都是梵文的原本,不是翻譯的錯誤。

不但不是錯誤,而且實實在在是顯現釋迦牟尼佛至極無上的慈悲心哪,如「剖出心肝」,把心肝都剖出來了給大家,跟大家相見哪。不是「行遵普賢」,這個地方用的是「行超普賢」哪,普賢是大行菩薩,這表「差別智」。

這個當初《華嚴經》,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。普賢十大願王是廣大無際,都是「盡未來際」,都是無量;供養一切一切都無量,禮拜也是無量無量,最後是導歸極樂,所以稱為大願之王。所以本會來參加法會的聖眾,都共同遵修普賢大士之德啊。

可是在咱們《無量壽經》裡頭,在這方便裡頭又挑出了方便,方便中的方便,圓頓裡頭的圓頓,就把「信願持名」這一個法,也就是「發菩提心,一向專念」這一個法,來攝盡「十大願王」,攝盡「六度萬行」。所以這一切法都融會在這一句佛號裡頭,也就是把普賢大士代表的是「差別智」,把普賢無邊的行門,來融會到文殊大士的「一行三昧」。

文殊大士「一行三昧」,文殊就表「根本智」,他就是「一行三昧」。他就是「繫心一佛,專稱名字」,就心想到一個佛上頭,就稱他的名字,就念他的名字,這是文殊的法門哪,大智文殊啊。現在文殊菩薩還在五臺山。前二十多年,就有人去到五臺山親見文殊,還談話,親見哪。

「一行三昧者,繫心一佛,專稱名字」,所以這個「持名一法」是廣含眾妙。這普賢十大願王是從「根本智」而「差別智」,所以廣修十個大願。廣修十個大願,「十」個有「十」就是一百,就是無窮無盡的大願,導歸極樂。

現在把一切願都攝在一句佛號裡頭,就提倡「信願持名」,那就是從差別智又回到根本上來了,只到一句,又都歸到根本了。又都歸到根本──先從根本起差別,又從差別回到根本,提高啦!所以這是「行超普賢」哪!

「此身已在含元殿,更從何處覓長安。」這信不及,就老東找西找。已經是「行超普賢」哪,這又回到根本智上了,就這一句,又回到根本,所以就是「行超普賢」。

「持名」的這個妙法,它「果覺因心」,而且「因果同時」啊──這持名的時候。所以蓮花不同於別的花,花一開,小蓮蓬就出來了,果就在裡頭了。桃花、杏花,花瓣都落完了之後,慢慢才出來一個小桃子、小李子,果是在後頭才出來,果是在以後的事。這是「因」和「果」是同時出現哪,因中就是果,果就在這時候同時出現,所以「性修不二,因果同時」,不可思議法門哪;「直截了當,不落階梯」,沒有那些階梯。

講那些次第法,那都是……,有人也須要,有的人就是須要那些法。但是禪宗和我們這個無上的淨土宗,無上的密宗都是不落階梯呀。你也可以按階梯去辦,因為每個人根器不同,不否定階梯。但是不是說,只是都須要這麼一步一步爬的,就不承認有坐電梯的辦法,只承認爬樓梯。樓都有樓梯,爬樓梯可以上樓;對,一點也不錯,但是他不知道還有個電梯,旁邊有個電梯,用百分之一的時間就到了頂了。

《彌陀要解》說:「一念相應一念佛,念念相應念念佛。」你念就是了,「即凡心成佛心」,所以「行超普賢」哪。普賢大士以十大願王導歸極樂,現在就是念念都是彌陀。

說是「行超」,為什麼用個「超」字?而且「十大願王」這個道理很深,這個觀想,每一個我在拜無量無邊的佛,同時在拜呀;每一個佛前,有無量無量的我在那頂禮啊。你這個觀想,有些人就覺得這很困難哪,你供養的東西都如無量的雲海,無量的這個剎海,很多很多的東西,許許多多都是如此,你心力你不夠用呀!而且盡未來際都是這麼做,永遠無有疲厭,所以這個義理很深,很廣大,一般的人很難,不容易發起來普賢這個大願哪。

這「持名一法,普被三根」。咱們這的小朋友都會念哪,「五逆十惡」也行,鸚鵡教它念,它也可以念。就有鸚鵡會念佛,後來死了之後埋了,從嘴裡頭長出一朵紅蓮花,古時候的事。

所以「五逆十惡」也能夠靠此而度生死。這就譬如,咱們這個大夫能夠治那個不治之症,那個癌已經到了後期,已經擴散,群醫都肯定他就得死了,那「五逆十惡」不就是這樣的病人嗎?地獄都現出來了,有個大夫還能治,你說這個大夫是好是壞?有這樣的蠢人,說這個大夫治那種重病的人,我這個健康,我沒這麼重的病,我不找他看?沒有這樣的糊塗人。只有說,他愈能治那個不治之症的人,才是最高明的人嘛,是不是?

還有那個傻子照相機,傻子都可以用,不會拍壞照片的,你不懂照相技術一樣可以用。你說這照相機是傻子嗎?它是傻子嗎?那傻子可以用,它照相機並不傻。製造這照相機的人那腦子強極了,那個電腦都給你設計好了,什麼情形下它自動化,所以稱為「傻子照相機」。念佛法門就像傻子照相機,像能夠治那個不治之症的大夫一樣,正是它的殊勝之處。

所以就是說,能治不治之症,那是良醫之首;能度極惡之人,是善法之王,所以說,持名「行超普賢」就是這個道理。只要「信願持名」,一定登彼岸,所以說「行超普賢登彼岸」就是如此。

「是故博聞諸智士」,你這個聽聞很廣的人,一個有智慧的人。「應信我教如實言」,應當相信我之所教化,我這「如實之言」哪,如來是真語者、實語者呀。

【如是妙法幸聽聞   應常念佛而生喜
    受持廣度生死流   佛說此人眞善友】

「如是妙法幸聽聞」,這樣微妙殊勝稀有之法,你能夠有這個幸運,你能夠聽到、聞到;「聽」字就淺一點,「聞」字就深入一點,「應信我教如實言」哪。

「應常念佛而生喜」,你就應該常常去念佛,而生起歡喜心來。在這個地方,這是流通分,就是要普遍都流通,所以大家都能做的,要廣勸的,也就是勸大家念佛,要常常念佛,就生起歡喜來了。

〔「受持廣度生死流」〕「受持」,你去接受,你去修持啊,你就可以廣泛的都可以度脫生死煩惱的中流,這個苦海。

「佛說此人真善友」,佛說這個人真正是善知識,「善友」就是善知識。肯這樣做,能夠聽到之後就念佛,就常常念佛而生歡喜心。他還受持,不但他自己可以「廣度生死流」,而且他廣泛去度脫大眾,在「生死流中」的大眾,他都去輾轉教授,輾轉度脫。佛說這個人是真正的善知識。

回目錄