前言 (之二)

「凡聖齊收」,凡者、聖者,文殊、普賢這是聖者,都收到這個彌陀大願之海去。

「橫超三界」,三界是欲界、色界、無色界。我們在欲界,欲界有六天,玉皇大帝還是在欲界裡頭,上頭有色界,色界上有無色界。

「三界無安,猶如火宅。」上天當然是快樂了,但是他的福報盡了之後還是輪轉哪。這玉皇大帝(俗稱玉皇大帝),佛經稱為帝釋,帝釋他五衰相現就知道不行了。他頭上的花萎縮,腋下出汗等等這五種現象,這種現象出來就知道壽命不行了。他有天眼通,他不但是看得遠,而且知道人將來要到哪兒去,這個他知道。他一看,他知道他要到某個地方,變成一隻驢的耳朵裡頭長了一個瘡,那個瘡裡頭要生蛆了,他就要到那隻驢耳朵的那個瘡裡頭變一隻蛆。非常恐怖!確實是恐怖!哈哈哈……,他就求釋迦牟尼佛,釋迦牟尼佛教他持什麼咒,他免了,所以「三界無安」哪。

如何才能出三界?那你要斷見思惑。見惑是身見、邊見、見取、戒取、邪見,貪瞋痴慢疑,斷了這十樣證初果;二果、三果、四果繼續斷這個貪瞋痴慢,沒有疑了,就貪瞋痴慢這四樣,這是思惑。思惑他要斷,不僅僅是咱們欲界的貪瞋痴慢,要斷色界的貪瞋痴慢,要斷無色界的貪瞋痴慢,把「見思惑」都斷盡了,漏盡,漏盡證阿羅漢。這個呢,就出三界了,不在這三界中輪轉了,就免了生死了。阿羅漢是小乘的極果,是小乘的聖人。

但是咱們試想一下,斷斷「見思惑」,談何容易啊?貪瞋痴慢,一句話不合我的心,就不高興了,這個是什麼呀?人家一表揚,一給你頂禮,心裡就高興,這個就是貪瞋痴具足啊。人家給你頂禮,給你獻供養,你就高興,這是貪心。你為什麼這麼貪?你愚痴啊。說你一個不好,你就不高興,這是瞋恨哪。就這麼個小事──貪瞋痴。

貪瞋痴是最嚴重的毒,這個「慢」字也很不可忽略,總是有一點點長處,就要……,總覺得我是人非,我是對的,別人不對,這個我慢哪。這個我慢的「慢」字和「貪瞋痴」並列。有的人很忽略這個問題,老是覺得就是自己不錯。這個俗話說,「老子天下第一」,那是最大的慢哪。

這種心,就是出家的人也常常為這個事情……,不但今人,古人也都有時難免哪。所以要把這個都斷了──我們這說的還都是欲界的,還有上界的,細的──談何容易呀!所以這樣才能出三界。這樣出三界叫做「豎出三界」,那確實不容易呀!所以今天咱們地球上,找一個真正小乘道的果位的聖人就很難了,二果、三果;初果還可能有,找個阿羅漢就很稀有了。

但是這個淨土法門呢,是「橫出三界」,就像一個竹子裡頭,竹子裡頭長了一個蟲子,這個蟲子要從竹子裡頭出來見見天日,它要是沿著竹子的方向一節一節的咬破出來,這很困難;一節還有一節,一節還有一節,這就是「豎出三界」。「橫出三界」呢,不這麼咬了,橫著找一個地方盯住了,咬一個窟窿。當然你咬這一個窟窿的時候,可能比咬一個竹子節費一點事,因為竹子皮比較堅固一點,但是它究竟只是一個障礙。這個障礙一突出來,你就出來了,就見天日了,所以這個就是「橫出三界」。我們這個修淨土法門是橫出,不是豎出,是「帶惑往生」。

所以你生了之後,到了極樂世界你還是凡夫,沒有說你是聖人哪,是生到凡聖同居土。所以極樂世界最殊勝、最微妙的就在於它這個凡聖同居土的特別。你來的雖然是凡夫,而凡夫就應該是退,可是他不退,他就是阿鞞跋致。說他是阿鞞跋致,他又是凡夫;說他是凡夫,他又是阿鞞跋致,所以蕅益大師說,「是十方世界之所無」啊!所以它獨勝。

所以我常勸一切(一切,不管是四眾的人,不管是哪一位),我常常這麼說,我說,你修什麼都可以,這個法都微妙,是片片皆香,是法平等啊。可是你要在這一生之中,你要了脫生死,你要不求生淨土就是不可能了!你參禪開悟還要受後有啊,是吧?這不可能啊!密宗也是如此啊,說它快,這「活佛」是怎麼回事?活佛就是前生修的,第二生接著修,第三生接著修,連修十幾生,他也不是都是這一下子解決問題呀,他還要連續多少生啊。

所以真正一生,在這一生之中,而且是人人都可以辦得到的,那只有這個淨土法門了,所以它是橫超三界。所以今天我也以此奉勸,你修什麼都好,研究什麼都好,但真你要知道生死可怕,你願意真正要去度眾生,要去自覺覺他的話,願意儘早實現這個願望的話,那你不求生淨土,是為失大利呀!

「逕登四土」,極樂世界,一切世界都有四土:凡聖同居土,方便有餘土,實報莊嚴土,常寂光土。常寂光,這是法身境界,「寂而常照,照而恆寂」。這個四土,你就「逕登四土」,直接登了四土。在我們這個世界,我們也是凡聖同居土,我們是凡聖同居的穢土,髒的土,穢惡的土;極樂世界,我們一般的往生,低的往生是往生到凡聖同居的淨土,這是不同之處。

那他為什麼容易生呢?(證了阿羅漢之後就可以生到更高的一種土,是方便有餘土。)但是他還是凡聖同居土,所以咱們容易生。但他是同居淨土,又有彌陀的大願讓你不退,讓你壽命無量,你決定是只有前進,只有從一土一土〔的進〕,要是頓然的話,你就證到常寂光也可以。

因此這個法門是「極圓極頓」,不但是圓頓教,不但〔不〕是大家所瞧不起的,愚夫愚婦的,這麼一個所謂受人輕視的這樣一個教,是咱們「小始終頓圓」中,(這個五教儀大概講了吧?四教儀,這天臺宗的東西開始了,天臺玄義,有沒有?佛教史大家都知道了,這些四教、五教都知道了吧?)「小始終頓圓」,是《華嚴》的判教,到了圓的時候,圓人修一天等於普通人修一劫啊。你要得了圓解,能理解圓教的教義,你是個圓人,還是人哪,但你修行一天,比其他的人等於他修行一劫,所以殊勝。

現在這淨土法門是圓教中的極圓,頓教中的極頓。這個道理呢,我們要慢慢地來,不斷地來討論、來補充,使大家能夠真正的接受。不然現在呢,還只是將信將疑,是不是啊?所以這個時候,我們不多花時間了。

是「不可思議」啊!《華嚴》就是一個不可思議呀,《無量壽經》也是稱讚不可思議的法門,這《阿彌陀經》裡頭,十方佛都稱讚這是個不可思議的法門。所以《阿彌陀經》《無量壽經》《華嚴經》,這是貫通的,是不可思議的微妙法門哪,極微妙啊!

所以,先把淨土法門做一個介紹。

[解]:而其中之《無量壽經》者,乃淨土群經之首要。淨宗大德常稱為淨土第一經者也。

這個淨土法門之中,「而其中之《無量壽經》者,乃淨土群經之首要。」在淨土許多經裡頭,一百多部經,廣說一百多部經,少說就淨土三經,最少是淨土三經,這是群經的最首要地位的一部經啊。這個淨宗大德常常稱為這是「淨土第一經」,第一部經。淨土法門如此殊勝,而《無量壽經》又是淨土法門的第一部經,所以這部經的重要性就很明顯了。

[解]:至於《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》者,乃先師夏蓮居老居士,會集《無量壽經》漢、魏、吳、唐、宋五種原譯,廣擷精要,圓攝眾妙,匯成今經,現推為《無量壽經》之善本者也。

「至於《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》者」,現在也送給大家每人一本了,那個油印的,那個很全,那個比這個還要全,裡頭有兩個跋,兩個序,那很全的,就是印得不精。

這部經是什麼呢?「乃先師夏蓮居老居士」,夏蓮居,這是佛教的一個稀有的大德。這過去國內稱為「南梅北夏」,南方的一個泰斗是梅光羲,是我舅父,我親舅父;北方夏蓮居,是我老師。這兩個雖然是白衣,在佛法上的成就很突出,也是多少年難得有這麼一個人的,他會集《無量壽經》。

他是把《無量壽經》,最早是漢朝翻譯的(這個還有) ,叫《無量清淨平等覺經》。魏,曹操,曹操的時候,康僧鎧翻譯了一部,大家比較常念的是這一部。吳,孫權,你看看這個時候,都翻譯得很早吧。(其實在曹操那個時候,還翻譯了一部沒傳下來。在曹操那時候翻譯了兩部了,只有一部傳下來,一部沒有流通下來。打仗,這個戰禍毀多少東西。咱們這一次這十年動亂,燒了多少經書啊,很多的寶貝都毀了,毀了很多東西,所以就很多沒有傳下來。)

唐,在這個《大寶積經》裡頭。宋,宋朝最後又翻譯了一次。所以一共是十二次,有記載的有十二種譯本,流傳到現在還有的,有五種。

淨空法師發了一個願,他要把這九種的《無量壽經》(這五種原譯是五種,王龍舒後來會一本,彭二林刪節了一本,魏默深又會集了一本,夏老師又一本,這是九種),他要把這九種要合訂成一本。

這個就看出來了,最後夏老師他所會集的,就把這五種,是「廣擷精要,圓攝眾妙」,廣泛的採擷了原來譯本中的精華和心要,都把它吸收進來了;「圓攝眾妙」,不是很機械的,而是很圓融無礙的,把一切各種原譯的妙處,都攝受到他這一本裡頭來了;「匯成今經」,會成了這一本。

「現推為《無量壽經》之善本者也。」現在公認為是《無量壽經》〔的善本〕。過去說沒有善本,沒有好的本子。它為什麼呢?你看,翻了又翻,翻了又翻,就是對於以前翻的不滿意呀,是不是?所以翻了還想再翻一次,翻了還想再翻一次,從漢朝翻到宋朝。

先師就把這已經有的這些譯本,把它採擷匯納,融成一本。這一本,大家認為這《無量壽經》有了善本了,現在也入了藏,在國外廣泛流通。這就把咱們所要講的,研究這部經的,它的地位說出來了。淨土法門是這麼殊勝的一個法門,而淨土法門的第一部經是《無量壽經》。《無量壽經》前前後後說,一共有九種。現在這一種,是九種中大家期待了一千多年的善本,現在有了。而這個善本,也正是從現在到將來以至最後一百年,來度眾生的法寶。

上一頁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 回目錄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下一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