前言 (之六)

[解]:以發菩提心,一向專念為宗。以彌陀十念必生之大願為本。深明三輩往生之因,廣攝九界聖凡之眾。

它是以什麼為「宗」呢?一部經都要有個宗旨啊。這部《大乘無量壽經》以什麼為「宗」呢?以「發菩提心,一向專念」為宗。這個修行就是要發菩提心哪。

《華嚴經》的話:「忘失菩提心,修諸善法,是為魔業。」你要把菩提心忘了,你去行種種善,那是做魔的事,「是為魔業」,魔的事業。你看,菩提心重要啊!所以,修哪一門都不能夠離開發菩提心──大智慧、大慈悲、大願力相結合融化為一的心。

《無量壽經》就以發菩提心為宗旨;光發菩提心,那就跟別的宗一樣了,底下加個「一向專念」。「一向」就是老是這樣;「專念」,專念「南無阿彌陀佛」。發了菩提心,用這個念佛法門,這個是這部經的宗旨。

「以彌陀十念必生之大願為本。」這部經以什麼為根本呢?宗旨的根本是什麼?就是彌陀有四十八願,四十八願裡頭有個第十八願,這是念十句必定往生,是「十念必生」的大願。

我們現在明真長老,他就修「十念法」,他是禪宗。他禪宗的修持,但是他兼修淨土,他要往生,他就是一天念十口氣,這叫「十念法」。十念也可以往生,在臨終的時候你能念十句,哪怕能念一句,都可以往生,這是彌陀的大願,叫「十念必生」。你在臨終之時,你能有十念「南無阿彌陀佛」,不管你是什麼罪業,決定當時就生到極樂世界,這稱為「十念必生」的大願。

日本現在有五千萬淨土宗。日本一億多人口,它是種種的發達,但是它一半的人口差不多都是淨土宗,都是念佛的。它就是遵從中國善導大師的教導,它就是抓住了這第十八願。所以日本在念佛又分了很多小的宗,但是都是以善導大師為主啊,抓住這第十八大願。十八大願是「至心信樂」,你願生極樂世界,哪怕你念了十念,都可以往生啊,所以就是極言其方便,大願哪!

但是這裡頭我們要知道,像明真法師這樣念十念是可以的。其餘的人,你沒有修別的,你成天淨看電視,成天去逛馬路,你一天只念十句阿彌陀佛,那我就可以告訴你,你往生不了,哈哈哈哈……。

你為了弘揚佛法,你為了修持其他的事情,你的時間很少,但是你保留、堅持每天的十念,這個可以往生。不管你用什麼方法,你最後臨終的時候,你就十念也可以往生。在平時和臨終,這兩個都有十念,都可以,以這個為根本;彌陀有這個大願,他發了這個願,因為彌陀最慈悲。我要救眾生,這不是一個空口白話,我要救眾生,你得給他一個方法,使他得度,使他離開這個娑婆苦惱的世界,到了極樂世界去進修,不是去享樂。要是提倡他去享樂,那就不是阿彌陀佛了。阿彌陀佛就是給你一個更好的進修的條件,一個環境,你去了之後你決定成功,你再不會退步了,你的壽命無量了,那還有不成功的嗎?種種因緣都是助長你的道心,一個極好的環境。

「深明三輩往生之因」,這部經為什麼好呢?就是這第三句話,這裡頭講了「三輩往生」,上輩怎麼做,中輩怎麼做,下輩怎麼做。上輩所要求的就高,中輩就在中間,下輩就低一些。不管你是合乎哪一輩,因為你有具體條件,具體的情況,你只要看著不管你符合某一種,你只要符合了一種,你往生都是絶對的了,把這三輩往生的情況都說了。你宿根很好,智慧猛利,你種種的修持,你可以上品生。這真正上品上生,當下就是大菩薩了,他就可以分身到無量世界聞佛說法,分身到無量世界去度眾生,他就得了無量的陀羅尼;這兒還沒斷氣呢,就達到這個水平。

所以是這個三輩啊,但「三輩往生」都有一個共同條件,都須要「發菩提心,一向專念阿彌陀佛」。這個詳細的,我們以後還要詳細的去分析。

「廣攝九界聖凡之眾。」這個九界的聖與凡,都能夠攝受。這部經還廣攝了人間的這個眾生,我們要做好人哪。你要求成佛求往生,你先這個人要做好啊,你在社會上讓人感到你是個信佛的人,你的所行所為讓人家能夠敬佩。你不要讓人家說:「你看看,就這樣還是佛教徒呢!」那麼你就是以身謗法啊。

所以,在這裡頭講了五惡五痛五燒,種種人的這個狡詐欺騙,做種種壞事。五惡,五種罪惡,就是「殺盜淫妄〔酒〕」;一來就三稜刮刀捅進去了(殺),盜(盜竊、搶劫、綁架),淫亂,瞎說、妄語、挑撥離間,種種的這些個罪惡,這都要禁止啊,這部經也講了;不是只講深的,這做人的道理也講了,所以「廣攝九界聖凡之眾」。

[解]:正顯持名念佛之法,直指往生歸元之路。是故此經稱為淨宗第一經也。

「正顯持名念佛之法」,把「持名念佛」這個法,堂堂正正的,全部的顯示出來。

「直指往生歸元之路。」大家得到往生,能夠返本歸元,恢復我們的本來,恢復我們原有的佛性,這條道路給我們直指,就是指清楚了。

「是故此經稱為淨宗第一經也。」就把上頭說了,這部經稱為淨土宗第一部經。為什麼?就是因為剛才說的這些理由。

[解]:但此殊勝第一之淨宗寶典,竟在我國大藏中塵封一千餘年。考其原因,蓋由此經五種原譯,互有詳略,出入甚巨。

那麼這麼殊勝的一部經,可是這個殊勝第一的這個淨宗的這樣一個寶典,竟在咱們國家的大藏經裡頭,在那兒閒放著,讓塵土蓋滿了,蓋了一千多年哪。那這是為什麼呢?

「考其原因」,追究它的原因,就是這部經的五種原譯,我們上次說過,這部經是翻譯過十二次,存到現在還有五種,這五種原譯出入太大了。比如像《阿彌陀經》有兩種翻譯,鳩摩羅什也翻了,玄奘也翻了;《金剛經》也是這樣,也好幾種翻譯;《心經》也有好多種翻譯,這個出入不是很大。當然《心經》的出入稍微大一點,我們這個《心經》只是一個中段,有的沒有頭沒有尾,有的還是有頭的,還是佛在那說法什麼什麼,最後還是大家「作禮而去」什麼什麼。現在大家念的,這是玄奘大師翻譯的,這個是最精煉的一個中段;別人翻譯的,加上〔頭尾〕,還是有頭有尾,跟普通經一樣。那麼這個出入都不是很大,你把它加上一個頭尾,那就是跟別的一樣了。

[解]:例如彌陀大願,在魏唐兩譯為四十八願,在漢吳兩譯為二十四願,在宋譯則為三十六願。遂使初心學者,專持一譯,難明深旨;遍讀五種,又感艱難。於是多捨此經而專攻《阿彌陀經》矣。

可是《無量壽經》這五種的出入就太大了;這一本和那一本,這個包括了這個內容,那個包括了那個內容。舉一個例子,就可以概括其他了。

我們剛才說,最要緊的是彌陀的願哪。我們大家都知道彌陀的四十八願,這個是在五種譯本中,魏(曹操的魏,魏蜀吳,曹操那邊翻譯的),康僧鎧翻譯的,是四十八願。唐朝又翻譯一次,四十八願。這五種裡頭只有兩種翻譯是四十八,其餘就不是四十八。更古老的,漢朝就翻譯了,在三國之前就翻譯了,漢朝;跟曹操同時的,孫權那邊,吳(東吳),東吳那邊也翻譯了,這兩本是二十四願。

所以有人就批評夏老師說,「怎麼四十八願到你這兒,成了二十四條了?」他就沒有仔細去考究。有兩種是二十四,宋譯是三十六,還有這個最古的,叫做《阿彌陀佛偈經》,就是只是偈子,也講了「願二十四章」。所以在古代的經偈裡頭,二十四的占了三個,四十八的占了兩個,三十六的占了一個。你們想想看,這個出入大不大?而這是一個最重要的內容。

所以,它就是為什麼這部經塵封大藏,在大藏中塵土把它蓋滿了,就是詳略出入很大。那麼初心的學者,你單看某一本,往往就是還有很多殊勝的東西你沒看著。你要去遍讀這五本,也不好找,也很費時間哪,也很困難。所以過去很多人不知道有這五本,不知道淨土宗有這五本,頂多知道有個魏譯康僧鎧。

而且呢,這四十八願它這裡頭,它也不夠四十八;四十八裡頭,它有的重複了。往生淨土有兩個很重要的願,一個是「國無女人」,一個是「蓮華化生」。這個國家去了之後,都是……,你看,這敦煌畫的像,這個佛都畫有鬍子。最近廣化寺有人給畫西方三聖,把觀音畫成個女相,要送到香港去。我說,這個像不如法,極樂世界西方三聖都是大丈夫像,它「國無女人」,在敦煌畫的像都畫上鬍子。這個像他們就沒要,後來這個畫像的人就怪我,「你這一句話,這個畫沒人要了。」

「國無女人」,所以它這個世界好就好在這裡,它這個衣食完全不要你搞,又沒有這些戀愛問題來分你的心哪,所以它沒有什麼機會叫你退,處處是說法聞法。「蓮華化生」,不是我們這個身體,血肉之體,不是須要父母來生我們,就在蓮花中長出來。所以這兩個願很重要,但是在魏譯裡頭也沒有嘛。所以就是說,這五種〔譯本〕裡頭存在著這個困難啦。

於是乎大家〔覺得〕這部經這麼難讀嘛,那你去念《阿彌陀經》,《阿彌陀經》又方便又好。所以在中國,從古到現在,給這五種原來譯本作註解的,從隋朝到現在只有兩個人,一個是隋朝有個慧遠法師,一個唐朝有個嘉祥,就是吉藏,作《俱舍論》,《俱舍論》的祖師,就這兩個人;而他的這一本還沒有單行本,大藏裡頭有。所以大家就集中去研究《阿彌陀經》去了,就成了這麼一個情況。

[解]:清初彭紹升居士曰:「此經闡揚者少,實以無善本故。」誠哉是言!是以宋王日休、清彭紹升、魏承貫等大居士,均為宏揚此經,先後而有會本與節本之作。

所以清朝彭紹升他就說:「此經闡揚者少,實以無善本故。」來弘揚這部經的人很少。為什麼呢?就是因為它沒有一個完善的本子。為什麼這部經會出現這種情況?以後要解釋,今天來不及了。種種原因,頭一個原因,佛不止說一次。因為這部經重要,所以多次說,每次說的對象有不同,當機的情況有不同,因此呢,所說的就可以有出入了。

正因為是這樣,因為這部經沒有善本,所以從宋朝起,王日休,就是王龍舒,他是個進士,他會集,宋朝開始。王龍舒,底下還要介紹。第二個就是清朝的彭紹升,前頭引了他很多話,他刪節了一本。再有,清朝末年魏承貫,他也會集了一本。

就是說,這裡頭除了這五種原譯,又出了三種「會節本」,王日休一本,彭紹升一本,魏承貫一本,所以成了八本;再加上夏老師這一本,就成為九種了,《無量壽經》有九種。

[解]:宋代大居士王日休,曾撰《龍舒淨土文》,四海稱譽,傳頌至今。王氏臨終,端立往生。可證居士實為我國淨宗解行俱優、殊勝稀有之在家大德。

宋代王日休,號龍舒,寫了《龍舒淨土文》。《龍舒淨土文》,我這個《大經解》裡頭沒有寫,根據古籍的記載,它這個版(過去經都是刻木頭版,木頭上刻了字印刷),這個木版上曾經出舍利,而且他是站著往生的,這王日休,他自己是個進士,他作的《龍舒淨土文》現在還在印,最近居士林還印了,它傳誦啊。他這實在是可以證明這位居士,是咱們淨土宗的一個解行俱優的,稀有的,在家的大德。

[解]:王氏深慨寶典之塵封,於是乃會集《無量壽經》漢魏吳宋四種原譯另成一本,名為《大阿彌陀經》。王本問世,海內稱便。叢林奉為課本,流通勝於原譯。我國龍藏及日本大正藏亦均採入王本。

他就是看到這個寶典沒有人看,所以他就會集了一部。可是他只會集了四種,他沒有把唐譯會集進去,只是漢譯、吳譯、魏譯、宋譯四種。這個名字叫做《大阿彌陀經》。這部經出來之後,大家認為很方便,文字很流利,比看原來的翻譯本容易多了,所以廟裡頭念這部經也就念王龍舒這一本。

有的人也不知道,他反正就是《大阿彌陀經》,他也不知道是王龍舒(是個居士)會集的,他那時候也沒有這個意見,他反正這……。所以王龍舒會集的這一本,就比魏譯這一本流通得還廣,其他的譯本就沒有誰念了,念的就只是一個魏譯本,一個王龍舒的會集本。而且王龍舒的這個本子在中國的藏經,在日本的藏經都入了藏。

[解]:蓮池大師曰:「王氏所會,較之五譯,簡易明顯,流通今世,利益甚大。」又曰:「以王本世所通行,人習見故。」故於所著《彌陀疏鈔》中,凡引證《無量壽經》之處,多取王文,間採原譯。

蓮池大師對於王龍舒這個本子,他有評論,他說:「王氏所會,較之五譯,簡易明顯。」王〔龍舒〕他會集之後,他的本子比原來五種譯本相比較,它來得簡單,來得容易,詞句的意思明顯。「流通今世,利益甚大。」就在宋以後就流通,這個利益很大,大家印得很多,刻本很多,念的人也很多。

底下蓮池大師又說了(蓮池大師是明代了不起的淨土宗的大德,他這都是開悟的人,是弘揚念佛法門哪),他又說:「以王本世所通行,人習見故。」因為這個王本世間就通行了,大家都習慣了,看的很多了,所以蓮池大師作《阿彌陀經》註解,他要引用一些《無量壽經》的話作證明的時候,他多引證王龍舒會本的文,就是因為這個本子流通比較廣,所以王龍舒這個本子很重要。「間採原譯」,也有的地方他用原譯的,而多是用了王龍舒所會的這個本子。

[解]:又幽溪大師更有盛焉,於所撰《彌陀圓中鈔》中,專取王本經文。近代印光大師於所撰《重刻圓中鈔序》中,亦讚王本「文義詳悉,舉世流通。」

淨土宗還有一位祖師,幽溪大師,幽溪大師就更過於蓮池了,他作了《彌陀圓中鈔》。這《阿彌陀經》是三部註解,如日月星三光,就是蓮池大師的《疏鈔》,蕅益大師的《要解》,幽溪大師的《圓中鈔》。你看了這三部註解,那別的註解可以不看了,都非常好,尤其是《要解》和《疏鈔》。那麼,幽溪大師他《圓中鈔》裡頭,引證這個《無量壽經》的地方,完全用的是王龍舒的經文。

近代的三大德:諦閑老法師,我的皈依師虛雲老法師,印光老法師這三個人,這是近代的中國三大高僧。印光法師他給《圓中鈔》作序,他也稱讚王龍舒這一本「文義詳悉」,文義很詳,「舉世流通」。

所以在宋朝出現這樣一本,這一本流通於世,很多人都在採用。這本來很好啊,但是這一本,它有很大的缺點哪。

上一頁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回目錄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下一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