開示密宗十住心 (之三)

【四、唯蘊無我心,入佛之法門最初之住心也。畏生死,厭苦,願寂滅涅槃者,觀四諦之理。執三世實有法體恒有,得唯我空者,即聲聞乘之佛法也。如小乘二十部,俱舍,成實是也。】

第四種叫做「唯蘊無我心」,只是有五蘊,沒有我。五蘊嘛,色受想行識,那並沒有我,這是什麼呢?這就是阿羅漢,聲聞,聲聞道。他就是看見這些煩惱,覺得這個很苦,就想消除這些煩惱。要消除煩惱,你就要找它的因是什麼,它的因是「集」,就是去匯聚,去執著,就是集。所以我要除這個「苦」,我就是知苦,知道苦不好,我就要斷這個集,不要叫它集,「集滅」就好了,我就不受這些生死輪迴了。我就羨慕這個集滅,我就要幹嘛呢?就修「道」,所以就「苦集滅道」,這叫「四諦法」。

這四諦法它就是說,這一切修持之中,沒有一個「我」啊,這就出世法了,所以世間法和出世法,這就是分了界了。所以不管你是「愚童持齋」,愚童那當然更是有我了,「嬰童無畏」,他也想到自個兒就是很安,都不是「無我」。所以到了這個出世法,一上來最低的那個心,聲聞這個心,他就是無我了。所以這個無我是個根本,是修出世法的根本。所以說通達無我法者,就是名為菩薩嘛,所以佛教最根本、最重要的,就是要無我嘛。

那個多少年前不是說了,有許多人聽了法如聾如盲,為什麼如聾如盲呢?這不是他回答,其中他說了,他說:「就是我字當頭嘛。」哈哈哈……。所以我們破這個我,是學佛的一個根本嘛,我們不能破這個我,那就是這第四以上,這個就有困難了,所以這個根本要破我。

這個阿羅漢破我,破個什麼無我呢?他覺得這個一切的煩惱,也是實有,是有這個煩惱的,這個涅槃要證,也是有涅槃可證的,這個法並不空;但是裏頭沒有一個我,我是不可得的。什麼叫「我」?我也不過就是色受想行識,這個形體跟思想的會合。這些東西它們是存在,並沒有一個有我,我是不可得。什麼時候是我呀?將來這一燒,哪兒是我啊?這個「我」,自個兒也做不了主,也當不了家,也沒有一個真實的我,所以這就證實了這個沒有我。

所以他也就無所求,一切放下,斷了這個煩惱。要斷見惑、思惑,這都是很不簡單了,要把這個見惑斷了之後,才證初果。初果還要到人間來七回,才能證阿羅漢哪,所以這都是修持起來……;所以我們這個淨土法門哪,它殊勝﹗這要一比就比出來了。你看那個修禪定的,剛剛說初禪的到那個程度,那初禪的「未到定」,還有二禪、三禪、四禪,到了四禪你還沒出生死,你還是個小孩,媽媽抱著,你什麼也不是,是吧?你並沒有了脫生死。

所以你要出世法,你要修四諦法,你要修苦集滅道。知苦就斷集,斷除煩惱,這是集的因,從因上解決;慕這個寂滅就要修道,最後證到了人無我。

這個無我,不是說、不是理解;真正證到了無我,這就見惑、思惑,就是這粗的細的都斷乾淨了,這個時候就貪瞋痴慢一點兒也沒有了。不但是咱們人間的貪瞋痴慢沒有了,他就連高度的,天界的這種貪瞋痴慢都沒有了。所以這就是證阿羅漢,這就是說這第四心。

【五、拔業因種心,較前者更進。處於無佛世界,修無言等業,見飛華落葉,觀十二因緣之法者,即煩惱所作之因雖拔而其習氣未薰在者,如緣覺乘是也。】

第五心呢?是「拔業因種心」。拔業因的種的那個心,就是緣覺乘。聲聞跟緣覺稍有不同,不同之處有兩個。一個就是聲聞他是聽佛所說,或者是見佛的教化,看見經典,這麼去修道,這個叫做聲聞。這個緣覺叫獨覺,緣覺可以生在無佛世,不從佛的遺教,他自己能明白這些道理,所以稱為獨覺。他就看見花飛花落種種,悟這一切都是因緣所生,都是因緣生的法,他這看破了,這麼來悟道的,證到無我,斷見思惑,這叫緣覺。

緣覺就高一點,緣覺有時候稱為辟支佛,這不是佛,辟支佛就是緣覺,這是一種。他雖然是比聲聞也高一些,把這業因,他知道這十二因緣嘛,這十二因緣是因為什麼呢?你這根是在無明上頭,有了無明,無明就繼續了這個行,行就出了識,出了咱們這個阿賴耶識,他這個聲聞,他還不懂得阿賴耶識,他只懂得意識,就出了意識,就有名色、六入,就有觸、受,就有所愛、取,就種種,有生老死憂悲苦惱,十二因緣,從這兒出生。

如果無明滅了,也就沒有什麼叫行,叫識,叫名的這一套也就都滅了;都滅了,你也就沒有什麼叫取,也沒有什麼叫有,這老死憂悲也就完了。他這從十二個因緣,看你是怎麼怎麼著,你是順著它,還是逆著它?從無明這麼的往下發展,那麼你就是順著這無明的道,你就有老死憂悲苦惱。要反過來呢?我就不要這無明,是吧,那這也就沒有取,沒有愛,沒有這些,都消滅了,所以他就拔這個業因的種。

【以上二乘小乘教之類攝於胎曼釋迦院之眷屬。】

這兩個大家都看出來了,他們都是要自己的覺悟。自己的覺悟是什麼呢?就是要證到無我,斷見思惑,無我;他沒有一種要救度無量無邊眾生的心,所以稱為小乘,所以到了第五個心還是小乘。

【六、他緣大乘心,他緣與無緣同,住於自他怨親平等之觀,悟真如平等,度眾生界使歸入佛界也。正與法相宗所教相當。彌勒菩薩之內證法門也。】

到了第六個心呢?就是叫做「無緣大乘心」,也稱做「他緣大乘心」。這種大乘就是要廣度眾生,而這個廣度的不是靠因緣而度,好像就是誰跟我有緣,誰跟我是同志這種種的,靠這個緣才度他。冤和親都是平等,恩跟怨是平等,他就要真實要悟到一個大平等的精神,要悟到一個大乘的心,要一個大的車子,要裝一切人,救一切人,這樣的一個心,所以這個心就是第六個心。這個相當於什麼呢,相當於咱們法相宗,相當於彌勒菩薩所教化的。這是第六心。

【七、覺心不生心,從前心之賴耶緣起進一步,入於心境俱空之證,覺悟心性之不生不滅。說三論宗所謂八不中道,起信論所說當之。此文殊菩薩之內證也。】

第七呢?就是「覺心不生心」。他這個……就比在那個心之上啊。等到法相,就要講唯識,講阿賴耶識。我們這個覺悟的心叫「覺心不生心」,這第七。覺心是不生不滅的,因為它無生,所以就無滅。我們不講常住,我們只講無生,所以要證,證無生法忍。我們不說常存,而說無生,無生就無滅,離開了生滅。你要想常存,就有了我見,所以這個我就要把它極細緻的,都不叫它存在。你有一點個人打算,那你行什麼善裏頭,都有點兒……,就你什麼好吃的東西裏頭,都有一顆老鼠屎。最好的奶油蛋糕裏頭,你打開一看,裏頭兩點老鼠屎。這個我的那個打算,我的那些東西,就等於那個老鼠屎了。

他這證到了「覺心不生心」,就無生無滅。這裏頭講的就是「八不」,是無生無滅、無去無來、不增不減、不垢不淨,這《心經》上的話,實際就是這樣,叫八不。這個都不是,都不是的,你自個兒本來的、本有的這個佛性,所以這就出來本有佛性。

你本有佛性是不生不滅的,沒什麼叫出生;沒什麼叫出生,就沒什麼叫滅。它也沒有什麼叫來,沒有什麼叫去,無所從來,也無所去。從來也不增不減,你這個做惡,你愚痴,你入地獄,你在油鍋裏頭,也沒有把你炸掉一點,去掉一點佛性;你成了佛,也不長一點你的佛性,不增不減。

不垢不淨,你沒什麼叫髒叫做乾淨。那個穢跡金剛像,那不有人請去了嗎?那穢跡金剛他就不怕髒嘛,是不是。穢跡金剛,你當初現這個金剛像,你拿什麼髒東西……;佛喜歡清淨,我弄些髒東西,佛就怕了。佛現穢跡金剛相,你髒東西越來,越放大光明。本來就不垢不淨,沒這些分別嘛。所以這個「覺心不生心」相當於《大乘起信論》裏頭的教義,這是文殊菩薩的所證,這「覺心不生心」。這個就是講到第七了。

【以上二心為三乘教,以下三心為一乘教。】

這就都是大乘心了,可是這個法呢都是三乘法,裏頭有人修,成為聲聞乘;有的修,成為緣覺乘;有的成為菩薩乘,講三乘法。再往下呢,底下八、九、十,那就都是一乘法了,也就是《法華經》的,沒有什麼叫三乘法。

三乘法是為哄孩子的。大火燒起來了,孩子在裏頭不肯出來,裏頭又是毒蛇,又是什麼,危險萬分。小孩在那裏頭貪玩不肯出來。自個兒的兒子不出來,老爸爸在外頭就說了:「你們快出來,我在外頭給你們預備有羊車,有鹿車,有牛車,都好玩極了,你們快出來吧。」孩子們聽說外頭有三種車(打譬喻嘛,三種乘,就是聲聞乘、緣覺乘、菩薩乘),就都跑出來了。那麼從火宅跑出來了,火宅也燒光了,孩子也沒燒死。佛就很高興,一人給一個大白牛車。所謂的羊車、鹿車、牛車,說的那三個車本來沒有的,是為了叫他們出來。所以《法華經》就是講這個道理,只有一乘法,沒有什麼叫聲聞乘、緣覺乘。

因此說這個法的時候,有五千人他們一直過去修聲聞乘、緣覺乘的,他們就不能聽了。你說了半天,你自個兒把他們否定了,他不能聽了,五千人退席呀!所以這個大法難聞啊,佛就說:「退亦佳矣」;你走吧,走了也好,我這兒就純正了,都是一乘法。佛並沒有寃人嘛,但他主要就是要叫他們出來。佛這麼說,他們出來了,佛就給他們更好的大白牛車,寬廣平正,其疾如風。

所以佛的教化,隨著你的水平,不同的教化,你只要肯信,皆得真實之利。那說夢見那個「真實」,這兩個字很有深刻的意義。所以在這個《無量壽經解》裏頭,我這裏頭從夏老師的《無量壽經》找了三個真實。一上來就說「開化顯示真實之際」,這《無量壽經》就是講的真實嘛,開真實之際。這佛放光,阿難就問:佛為什麼今天這麼放光?佛就答覆:佛這出現於世是幹什麼?就是要給眾生「真實之利」。等到佛的大願結成功之後,法藏比丘要去修這個淨土的時候,「住真實慧」,在真實的智慧裏頭來莊嚴淨土。這裏有三個真實。

所以「真實」兩個字雖然是很簡短,但意義很深,所以佛法就是都是真實。除了前三種以外,就是從聲聞乘以上,這都是真實法,皆得真實之利,但是越到後,越殊勝,這個利益就也越顯著。

上一頁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回目錄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下一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