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教起因緣 (之五)

〔第四講,一九八八年十一月廿三〕

我們關於這個《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》,關於它前面的「綱要」,正在討論第一個問題,就是這個大教的緣起。以什麼因緣而興起這樣一個聖教呢?這就說明了。當然聖教的興起有它的共同之點了,但是為什麼興了《無量壽經》呢?淨土法門呢?這又有它的特殊之點。所以這個「大教緣起」就是我們這個《無量壽經》以及「持名念佛」這個法門為什麼興起,這個我們解釋了三個問題了。

下面說第四個問題,就是為什麼興起這樣一個持名念佛的法門,這個《無量壽經》?

[解]:丁   暗合道妙,巧入無生
夫無念與無生遠非凡夫之所能。圓教八地菩薩,離一切心意識分別,始名真得無生法忍。可見此乃聖者之所難,安能期之於具縛凡夫。

第四、這個問題就是什麼呢?就是「暗合道妙,巧入無生」。這個就是淨土宗最奇特、最殊勝、最微妙、最圓融不可思議之處。它既然是巧被三根,三根都普被,最高的如文殊、普賢,最低的如五逆十惡,甚至於臨終十念都能往生啊。

事情是這樣,道理呢?它有一個道理呀!它並不是說是這個,這是特殊有這麼一個,就好像現在練什麼功夫似的,特殊有這麼一個法術,有這麼一個訣竅,你知道了這個訣竅,你就成功了。那不是這個意思,佛法裡頭沒有這個意思。所以很多人以為密法裡有這些,都不是。它是「暗合道妙,巧入無生」啊。

因為這個是圓教,圓教的教法都須要「先悟後修」,你必須悟了之後才能修啊;你不悟,你整個是糊塗的,那從什麼地方起修啊?所以這都是「先悟後修」的法門哪,它是從這個悟的境界上開始,才能進修啊。

但是談悟,談何容易啊!千個萬個難得一個半個,當前要找一個開悟的人很難,難極了。恐怕誰要問問,咱們誰介紹介紹,你們國家現在有哪幾個是開悟的?誰都很為難哪。所以是,過去說「七朝天子福,九代狀元才」,七朝天子的福報加在一塊,光有福報不行,還有九代的狀元;七朝天子的福,九代狀元的才華、聰明集中於一身,這樣的人才有開悟之分。那你先悟後修,當然很難哪!

而這個淨土法門是什麼呢?還有,就這兩個最特殊了,一個淨土法門,一個密宗,你不必悟也可以修。那麼不悟怎麼能修呢?所以它就是諸佛慈悲的大智慧、大慈悲的結晶;給你這個法門,讓你誰都可以做,可是在你做的過程之中,你不知不覺,你還不明白呢,不知道呢,你已經合乎道妙了。其他的法門是「正入無生」,從正路上,堂堂正正地證入無生法忍。

而這個是「巧入無生」,一種巧妙之法,是「暗合道妙,巧入無生」。是這樣一個教,所以才興起;是這樣一個教,才能夠普被三根,才能夠使沒有開悟的這個人,也能夠得到即生的果實,殊勝的果實,可以圓修。這個圓修跟普通的修,那相差是,那一天等於一劫呀!圓人跟普通人的修持,都是凡夫,但一個是圓的見解,一個不是圓的見解,兩個人的修持日劫相倍。有圓解的人修一天等於那個沒有圓解的人修一劫。那麼有圓解又是很難哪。但是現在怎麼著?這個淨土法門就可以從一個普通的凡夫開始,但是你「暗合道妙」,這就是它最殊勝之處。怎麼個暗合呢?我們就看下文了。

這剛才我們說,我們要修就是要無念,要離念哪。「是法非思量分別之所能解」呀,要「無我、無人、無眾生、無壽者,修一切善法,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。」所以要「無念」而證「無生」,「無生」就「無滅」了,這個不是凡夫所能做得到的,要到圓教 ── 所以小始終頓圓,《華嚴》的判教,判的是五教:小教、始教、終教、頓教、圓教,圓教是最高的 ── 要到圓教的八地菩薩,那就高極了,他才能夠離開一切心意識的分別,心的分別,意的分別,識的分別,這才叫做真正得了「無生法忍」。所以「花開見佛悟無生」就是悟這個「無生法忍」,這是圓教八地的菩薩才可以。

天台講四教,是「藏通別圓」。別教的初地只相當於圓教的初住,所以圓教的階次很高,要圓教的八地菩薩才能真正證無生法忍。可見,聖者都不容易,要到八地;聖者都不容易的事,咱們「安能期之於具縛(具足煩惱的)凡夫」,希望凡夫就起修,就離開念,離開相?

所以善導大師,善導大師在我們大陸,大家在心目之中不是那麼特殊的崇敬,那在日本那就不得了!對於善導,他親切極了,尊敬極了。他們就說淨土宗第一代祖師就是阿彌陀佛,第二代就是善導,第三代他們日本人了,他們尊善導。善導確實是大德,大家說善導是彌陀化身。蓮池大師說,雖然不是彌陀,那也是文殊、普賢、觀音、勢至之流的人哪。咱們現在對於善導,由於有些傳記把他記載成自殺了,這是錯誤啦。

善導大師一個很偉大的著作叫做《觀經四帖疏》,下面就是善導大師的議論,這是淨土宗的祖師,咱們國內也是二祖,善導。

[解]:是以善導大師《四帖疏》曰:「今此觀門等,唯指方立相,住心而取境,總不明無相離念也。如來懸知末代罪濁凡夫,立相住心尚不能得,何況離相而求事者。如似無術通人,居空立舍也。」

「今此觀門等」,這個《觀經》所講,要觀佛相好,首先觀日輪,觀水等等觀上去,十六觀。這些觀的法門哪,觀相、觀想的這些法門,是「指方(而)立相」,那要觀西方啊,不是指出一個方嗎?要「立相」,你要觀哪,觀這個佛的白毫相,觀這個佛的無量萬億紫金身,這個觀世音菩薩這種種的,有相啊。

「住心而取境」,心就住在你所觀的境上,取那個境。觀日輪的話,天天就是看太陽落,看了之後就老想著太陽,睜著眼合著眼都看見太陽現前。就是咱們這個《無量壽經》的會集者,我的老師夏老師,他這個觀就成功了,就是睜開眼也看見一輪紅日,閉上眼也看見一輪紅日,這個「日觀」是初步成功了。他要「取境」。這是十六觀的第一觀,下面還有很多。

但是就是說,這個觀門總不能「無相離念」哪。日輪不就有個日輪的相嗎?觀佛的白毫不就有個白毫相嗎?不是無相啊,不是離念哪。你心裡想著這個,老觀這個,這不就是念嗎?為什麼這樣?

因為「如來懸知」,咱們大悲的如來慈父,「懸知」就是早就知道了,預先就知道了,不要等到末法才知道;早就知道「末代罪濁凡夫」,這一些凡夫,這個眾生啊,就是有罪、有垢,垢障啊,所以是很濁啊。這樣的一些凡夫,你給他一個相,叫他在這個相上去住心,「尚不能得」,尚且不能得到成功,何況你要叫他離相而求到事上能有所進益,有所證得呢?所以就要「指方立相」。這為什麼呢?為了末代凡夫,只有從這個地方下手啊。

底下,我們這個說是必須如此,但是這個裡頭,這句話,就說明這個「指方立相」;我們《觀經》你要「觀想」,念佛你要念一句佛號,念這個名字,那都是,都是「相」,這就說明這個必要。但是這樣的「立相」,它巧妙之處何在呢?這底下還有。

[解]:蓋以眾生妄心,念念相續,如急流水,從未暫息。今若勉強按捺,粗念雖得稍息,細念從未暫止。

「蓋以眾生妄心,念念相續,如急流水」。就是拿咱們自己說吧,咱們這個妄心,起心動念的這個心,所起的這個妄念是一個接著一個。這個剛滅,下一念又起了;這一念已滅,一個新念又生出來了,就如同急流之水,這水老在那兒嘩嘩嘩嘩流啊!咱們這個念頭老就這麼起,一個念接著一個念哪,就是水上,一個浪花接著一個浪花啊,「從未暫息。」從來沒有暫時休息過一會兒。

「今若勉強按捺」,現在你說我摁著、壓著它,不許起妄念。有很多人作功夫是這麼用的,管著它,不許起,起了妄念就不行,就這麼定住,這麼觀。這個禪宗有一個叫做「搬石頭壓草」,要壓這個妄想,拿個石頭把它搬來,把這個草壓住。你表面看起來那個草不往外長,可是它那個草的根愈長愈粗,有一天那個草多了之後,根很粗的時候,能把石頭抬起來,這個搬石頭壓草。

「粗念雖得稍息」,你壓它嘛,一來就不許、一來就不許,坐在這兒。這樣的話,可是那個微細的念頭從來沒停過呀,這是很多人不知道的事情。而有許多坐禪定的人,自己坐到最後也沒有了自己了,也沒有床舖了,也沒有房間了,一切皆空了,自己以為是很好的境界,甚至以為是一種「無相」,很高的,見了佛的法身境界。其實在禪定上來說,這個還都是欲界的事情,在三界之中這還是欲界中的事情,欲界中的禪定,那差得遠呢。上頭還有色界,還有無色界,你哪出得了三界呀?

[解]:行人倘若錯認,便云相應,實大謬誤。於是大悲慈父,興無緣之慈,垂茲奇妙方便法門,指方立相,攝心專注。即此妄心,持佛名號,念一佛名,換除百千萬億妄想雜念。

那麼在這個情形之下,行人很容易錯認,以為這個就是了;粗念不起了,細念他不知道,就說我相應了,實在是個大的謬誤,這是個很大的錯誤。所以這個參禪常常容易出很多的毛病,是難行道。禪定是很殊勝,戒定慧嘛,但是也要很善巧,要知道,要如法。

所以「大悲慈父,興無緣之慈」,同體之悲,就給我們一個奇妙的,方便的法門。這是一個最「奇妙」,最奇、奇特,妙、微妙、勝妙,這樣一個法門;這「方便」,最容易,最方便。

「指方立相」,你就老想著西方,所謂淨土的人都坐著不背西,面西呀,他老想著西方。「攝心專注」,把這個心就是一句阿彌陀佛、一句阿彌陀佛,老念著這個佛。就用這個妄心,從妄心開始,誰都有一個妄心,你妄心專注一個境,專注西方極樂世界,我就這個心,我就這個念頭,我在念「南無阿彌陀佛」,這小孩子都可以呀,現在有很多小孩剛會說話都會念佛啊。

那麼這個妄心「持佛名號」,你念「南無阿彌陀佛」,頭一個巧妙就在這兒,你這一個……,你這個一念佛名的時候,你正在念「南無阿彌陀佛」的時候,心裡就這一句佛號的時候,正念這一句的時候,別的妄想就都沒有了嘛,就「換除百千萬億妄想雜念」,所以它就是在這兒。

所以有人問,「我念佛呀,我怎麼念我怎麼還是妄想紛飛啊?」你不知道啊,你在念佛的時候,你感覺妄想紛飛,當然,那是很當然的事情;要一念就沒有妄想了,那都成佛了。可是你要知道,你不念的時候是什麼情況啊?你不念的時候,你整個百分之百的都是妄想啊。可是現在你念佛的時候,在妄想之中你出現了一句佛號,這句佛號就換掉了百千萬億的這些雜念哪。

上一頁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 回目錄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下一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