三、一經宗趣

〔第五講,一九八八年十二月十日〕

(請點擊下方 Play-button 鍵,即可開始播放錄音)

[解]:經之所崇向者,名之為宗。宗者要也。全經之宗旨也。又宗者,修行之要徑也。

就是這部經,「宗」是什麼?「趣」是什麼?「宗」的意思呢,就是所尊崇的,所尊重的,緊要的。這個經,當然一部經來,我們先要瞭解它,它所尊貴的,所重視的是什麼?

再有呢,「宗」是修行的要徑。我們研究一部書,尤其是經典,那不是就是理論的探討啊。所以有人問我,這佛學院是不是也研究佛學?我說,既然名之為佛學院,當然要研究佛學啊;但是要知道,佛所有的佛學都是為你去學佛的。學佛嘛,就是要行啊。如何去行?不是停止在理論上就完了。所以「宗」,就是修行的要徑。所以一部經典一上手來,你要知道它的這個,也就是現在所說的「宗旨」,它的「宗旨」是什麼。

[解]:趣者,歸趣也。是故依經宗旨,明其所為,識其所求,究其所至,名之為趣。

再有,「趣」是什麼呢?就是歸趣、趣向。這頭一段最後幾句話,趣是什麼呢?是歸趣,「明其所為,識其所求,究其所至,名之為趣。」要知道去做什麼,要知道你所要達到的目的,要窮究它所達到的境界,這個叫做趣,就是歸趣。

在這個中間呢,我們引了很多古德的對於《無量壽經》的「宗」是什麼,還有小本的作參考。這個呢,我們時間很緊,大家自己看看了。

[解]:本經以發菩提心,一向專念為宗,以圓生四土,逕登不退為趣。

總之,根據古德,中外的這些大家,他們所說明的這些宗趣,我們歸納起來,就是本經的「宗」是什麼呢?以「發菩提心,一向專念」為宗,這個是宗。我們所尊崇的,我們修行的道路,就是「發菩提心,一向專念」。

你要發大心,發覺悟的心哪。一切都是因,種瓜得瓜,種豆得豆;你種菩提,你就得菩提,所以要成佛,你先要發起菩提心。「一向專念」,要念佛,不但是念,而且要一向專念哪。又修點這個,又修點另外的,今天修這個,明天修那個,這就不叫一向專念了,要很專。「一向」就是一直是這樣,要「專念」;這個經當然講的是以念「阿彌陀佛」為主了,這就是說,這個是為「宗」。

「趣」,歸趣、趣向是什麼呢?「圓生四土,逕登不退」為趣。「逕登不退」,「逕」就是直接,只要你真是「信願持名」「發菩提心,一向專念」,就這一生終了之後,往生極樂世界之後,你就是不退轉了。

底下要講啊,不退很難哪,這個位不退、行不退、念不退,不是一個很容易的事情。但是這個法門呢,直接就不退了。「退」是個最壞的事情。在這個世界上「進一退九」啊,進了一步,回頭退了九步;或者有一個人進步,有九個人在退步,這退緣太多了。

這個法門就是「逕登不退,圓生四土」。你一般往生只能生到凡聖同居,還是凡夫的地位,但是已經圓融無礙的生到了方便有餘,生到了實報莊嚴,分證常寂光土,所以「圓生四土」,這個作為歸趣。全經就是如此,以「發菩提心,一向專念」為宗,以「圓生四土,逕登不退」為趣。

[解]:甲   首明宗
經中〈三輩往生品〉中,所有上中下三輩往生之人,莫不以「發菩提心,一向專念」為因。

首先就要「明宗」了。為什麼說,這個經以這個為「宗」呢?當然要有根據呀。首先,就是三輩往生裡頭,有上輩,有中輩,有下輩,這個水平很不一樣。那上品上生,那就在現生之中,雖然是最後,但還是現生,他已經是地上的菩薩了,都大菩薩呀;可以見無量佛,聞無量法,證無量的陀羅尼,可以當時就分身到無量的佛土去聞法,去度生啊。這是上品哪,最高的上品上生。那下品的五逆十惡,念了十句佛,生到邊地,多久多久才花開見佛呀。所以這上輩、中輩、下輩,這個代表……,怎麼都有上中下吧,這樣三輩。

但不管你是上是中是下,經文都說了,都是以「發菩提心,一向專念阿彌陀佛」作為往生的因。這個就是修行必須的要徑,也是我們所尊崇的,這是一個證明。

再有,在阿彌陀佛的四十八願裡頭,我們舉出兩願。

[解]:又彌陀第十九願曰:「聞我名號.發菩提心。修諸功德。奉行六波羅密。堅固不退。復以善根迴向.願生我國。一心念我.晝夜不斷。臨壽終時.我與諸菩薩眾.迎現其前。經須臾間.即生我刹.作阿惟越致菩薩。」

第十九願,這個全文就是「聞我名號.發菩提心」,直接點出發菩提心哪;「修諸功德。奉行六波羅蜜。堅固不退。復以善根迴向.願生我國。一心念我」,念,是不是?大家想想看,這是阿彌陀佛的願哪,先是「發菩提心」哪,後來「一心念我.晝夜不斷。」

不是就這麼……,現在一般人哪,就說我也念哪,一天就念個半小時,其餘的時間就打閒岔,那這個就還不夠,不夠「一向專念」,這個努力很不夠啊!這個地方說「晝夜不斷」,這個地方要求高一點,底下那個就容易了。

「臨壽終時.我與諸菩薩眾.迎現其前。」這小本《阿彌陀經》裡頭,這佛菩薩迎現其前之後,而且是佛就「慈悲加祐」,加持這個行者,讓他的心不亂。因為在臨終的時候,心裡頭是很慌亂,一般不是個修行的時候了。但是因為你平常是「發菩提心,一向專念」了,所以阿彌陀佛就跟菩薩大眾現在你的面前,以佛的慈悲三昧力加被你,使你不亂,這是淨土法門的特殊的。

所以有人念佛,覺得我還沒有到「一心不亂」,到了時候,臨終恐怕念不了啦。他不知道這裡有他力法門啊,「慈悲加祐,令心不亂」,這個願文中沒說這個話,我們〔依唐譯〕小經裡頭補充的。

「經須臾間.即生我刹.作阿唯越致菩薩。」阿唯越致就是阿鞞跋致,就是不退轉,生到極樂世界就不退轉了。

從第十九願我們看出來,裡頭的中心是「發菩提心」,是「一心念我」;「我」就是阿彌陀佛,就一心念阿彌陀佛,這兩個內容。

第十八願,日本很多大德,他們對第十八願是尊崇到極點哪。他們尊崇善導大師,善導大師是弘揚《無量壽經》啊,那是都說是彌陀化身哪。日本的大德說,許多的經典要跟《華嚴》《法華》來比,那別的經都是權,只有《華嚴》《法華》是實;如果《華嚴》《法華》跟《無量壽經》來比,那《華嚴》《法華》還是權,《無量壽經》是實;《無量壽經》其他的經文和四十八願的願文相比,那願文是實,其他的還是權;這個願文之中有四十八條,每一條來跟第十八願相比,那第十八願才是真實,其他又是權哪。所以這些大德的讚歎,就把這第十八願的重要,剖析清楚了。以前正果法師談淨土宗,他就是談一個第十八願,這個也是很契理契機的。

[解]:第十八願曰:「聞我名號.至心信樂。所有善根.心心回向.願生我國。乃至十念.若不生者.不取正覺。唯除五逆.誹謗正法。」

第十八願的願文是,「聞我名號」(前頭當然還有,我就簡略了),「聞我名號」,一切眾生聞到阿彌陀佛的名號;「至心信樂」,「至」就是登峰造極了,至誠啊,以至誠的心相信哪;「樂」是歡喜啊,慶幸啊,願意這個地方,願意這個法門哪;「所有善根.心心回向」,把一切善根,不求其他的事情,只是求「願生我國」;「乃至十念」,這種至心信樂的念,乃至只念了十念;「若不生者.不取正覺。唯除五逆.誹謗正法。」五逆十惡再加上誹謗正法,那就是臨終很難念了。

這個以後還要討論,這個善導大師還有他特殊的見解,今天這個地方不發揮了。不過我們就要談宗嘛,從這裡看出來,這一段是什麼呢?這一段是「至心信樂」,「信」就是智慧,「樂」是願力。要生到極樂世界,當然我們就是願意去度眾生,這裡說「至心信樂」就相當於發菩提心了;你也要念哪,哪怕念到十念都可以往生。

這個在《觀經》中有最好的例子,就是五逆十惡看見地獄現前,乃至只要有善知識教他(他觀想是不行了)念佛的話,有十念都往生了。

我一個很好的學道的朋友,他的弟弟也是看到地獄了。他的哥哥就勸他,「趕緊大家念佛」,臨死的人也念,大家也助念。後來他說地獄相消了,看見佛來接了。那就是他平常並不怎麼修啊,所以就是「乃至十念」哪,在這最後的時候你有十念,都可以往生,所以這個阿彌陀佛是大慈大悲!所以這個地方就是第十八願,將來我們就是說是……,這個淨土法門就依止這條願文建立起來的,可以這麼說,就是「十念必生」。

咱們的明真長老,他修十念法,這也是十念。因為他參禪,他這個時間用在淨土上,他就一天念十口氣,這也叫十念法,「十念必生」啊;「至心信樂」,但是它這裡頭有一條「至心信樂」。

[解]:可見第十九願重在發菩提心,一心念我。第十八願重在至心信樂,一向專念。故知「發菩提心,一向專念」是彌陀本願之心髓,全部大經之宗要,往生必備之正因,方便度生之慈航,本經所崇,全在於此,修行要徑,唯斯捷要,故為本經之宗也。

這兩條,我們就可以看出來了,第十九願是「發菩提心,一心念我」;第十八願就是重在「至心信樂,一向專念。」所以我們這麼來看,結合三輩往生,又結合第十九願、第十八願,我們提出來「發菩提心,一向專念」為宗是正確的。這就是阿彌陀佛本願的心髓,這兩個願是阿彌陀佛本願中最重要的部分,是「全部大經之宗要」,就是跟剛才日本大德說的話一樣。這些願文是全部大經的宗旨和要領,是「往生必備之正因」,你要想往生,你是必備的正因,方向端正。

是「方便度生之慈航」,我們學佛,我們要成就,這一切一切,要修持,都是為了度眾生嘛。這怎麼才能度眾生呢?那就有這個十念法門嘛,有這個法門我們不但可以度己,我們可以度人,是不是啊?這是慈航嘛。

所以「本經所崇」,我們所尊重的,「崇」就是崇貴呀、尊崇啊;「全在於此」,就在這個「發菩提心,一向專念」;「修行要徑」,修行最重要的途徑,也就是這個最為捷要,最為快,最為重要。所以這是本經之「宗」。

那麼底下呢,我們就要解釋一下這個菩提心。這個菩提心呢,這通俗的話來說,就是大智慧、大慈悲、大願力;這個「大」呢,不要作大小相對待的那個大;這個錄音機比那個錄音機大,那回頭我就說我這個桌子又比它大,房子又比桌子大,這都是對待的大;這個「大」它應該是「大方廣」的那個大,那個是絶對待的。大智慧、大慈悲、大願力這三種相結合的心,這個心它自然就是有大智慧、大慈悲、大願力。要發起這種大慈悲、大智慧、大願力的心稱為發菩提心。發菩提心的內容和它的重要性,在這個地方作一個扼要的介紹,因為以後到了願文的地方還要講。

[解]:曇鸞大師《往生論註》曰:「無量壽經三輩往生中,雖行有優劣,莫不皆發無上菩提之心。此無上菩提心,即是願作佛心。願作佛心,即是度眾生心。度眾生心,即攝取眾生生有佛國土心。是故願生彼安樂淨土者,要發無上菩提心也。若人不發無上菩提心,但聞彼國土受樂無間,為樂故願生,亦當不得往生也。」

這個「發菩提心」,根據曇鸞大師的《往生論註》,《往生論註》在中國成為佚書,淨土宗有十來種,這些書中國沒有了,這都是從外國找回來的,這個《論註》是其中之一。所以這中間有一段,我們很多古人沒有見過這個書。所以古人有人也就把曇鸞跟道綽,都從我們淨土宗的祖師中給開除出去了,其實他們那都是功績很大呀!功績很大呀!

曇鸞大師的《往生論註》說:《無量壽經》講三輩往生,三輩往生中當然所行有高有低,有的是優,有的就劣,那個五逆十惡還不劣嗎?但是都是要發無上菩提之心,最後他發心了,他懺悔了,他精進了,都是要發這無上菩提之心。

「此無上菩提心,即是願作佛心。」是佛道無上誓願證嘛。這願作佛的心……,為什麼要作佛呀?這一個就是「我就想作佛,我要比誰都高」,那你就是永遠不能成佛了,哈哈哈……,你只是為了自己了。願意成佛,那就是要度眾生嘛。你究竟的覺悟,你才有這個特殊的方便,你才能夠真實給眾生真實之利,所以就是度眾生心,所以眾生無邊誓願度啊。

「度眾生心,即攝取眾生生有佛國土心。」怎麼度眾生?真要度眾生的話,就是能夠攝受眾生,讓眾生能生到有佛的國土這樣的心。阿彌陀佛就成就這樣一個國土,我們現在弘揚淨土法門,也就是使得這些眾生,能生到有阿彌陀佛的國土,這就是度眾生的心哪。

「是故願生彼安樂淨土者」,「安樂」就是極樂,要生到極樂世界的人,「要發無上菩提心也。」所以三輩往生都發菩提心。你要願意作佛,願意度一切眾生,願意攝受一切眾生都往生到有佛的國土,那就要發這無上菩提心。

若不發無上菩提心,但是聽到彼國,僅僅是聽到彼國,「啊!那快樂極了,極樂啊,那是無法比啦!」所以我常說,有的人哪,就是說:「我活的時候要修行,活的時候要好,比別人強,死了之後生到極樂世界也是享受,也比別人好啊。」這一種就是我活的時候也要好,死了之後也要好,為自己打算,這個是打算不到的。曇鸞大師就說了,要是這樣的話,為了求樂而願生,「不得往生也。」往生不了啊!

所以極樂世界純一是大乘根器,都是要廣度眾生,大慈悲、大願力,攝受眾生能夠往生有佛的國土。一切眾生,「盡此一報身,同生極樂國」呀,這天天咱們念的偈子,是吧?願一切眾生都同生極樂國嘛,這大願力。而能有這個信心哪,「信心」這個是要有智慧呀,沒有智慧是不能信哪;「信」是清淨的心,智慧的心哪。所以這個就是說,這一段的解釋呢,這樣的菩提心,很親切,對於淨土宗人聽得很親切。

回目錄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 下一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