三、一經宗趣 (之二)

底下《安樂集》,這是兩個緊接著的,上面是曇鸞,底下是道綽。玄中寺,玄中寺是三個祖師都在那兒,現在修得很好了,這是曇鸞、道綽、善導三位大師都在那兒駐錫過。

[解]:又《安樂集》曰:依天親《淨土論》(即《往生論》)云,凡欲發心會無上菩提者,有其二義:一者,先須離三種與菩提門相違法。二者,須知三種順菩提門法。

《安樂集》說,依天親《淨土論》(就是《往生論》),「凡欲發心會無上菩提者,有其二義」,有兩方面,「一者,先須離三種與菩提門相違法」,有三種法和這菩提門相違背,要離開;「二者,須知三種順菩提門法」,就要去順,要去順從,要去依順。

[解]:何等為三:一者依智慧門,不求自樂,遠離我心貪著自身故。二者依慈悲門,拔一切眾生苦,遠離無安眾生心故。三者依方便門,憐愍一切眾生心,遠離恭敬供養自身心故。是名遠離三種菩提門相違法。

頭一個,什麼是「三」呢?第一個就是,(你看,底下就來了),第一個是智慧門,第二個是慈悲門,第三個是方便門。頭一個是要智慧,第二個要慈悲,第三個要方便,就是大願力了,我有這種方便的方法去度眾生嘛。所以這它分開三個,其實就是剛才我說的,通俗的說,發菩提心就是要有大智慧、大慈悲、大願力的心哪。

具體說來是怎麼樣呢?第一個就是「依智慧門,不求自樂」,不是為自己求安樂。還不是僅僅說我這個往生,不是為自己求安樂;這解釋,我們在這個人生之中,這一切一切的地方,都不是要自己求安樂。

講弘一法師的例子,到湛山寺,請他講戒律,給他拿了(送到房間裡頭來)幾個菜一個湯,弘一法師不吃。第二天,知道他嫌多了,這人就給他拿了一個菜一個湯。還不吃。這就報告倓虛方丈了(倓虛老法師),他說:「弘一法師不吃。」倓虛老法師說:「你們就把你們吃的是什麼,也盛一碗給他。」大眾吃的,大家都這樣的,除了主食之外,舀了一碗大眾吃的菜給他端去了。他問了問:「你們是不是也吃這個?」他們說:「對。」他就吃了。所以一切時處,不是自己求安樂。

這現在有一些人,據說有的在美國的出家人,嫌美國的汽車都不夠講究,都不坐;要從美國坐進口汽車,那德國車更講究,在美國嫌美國的車都不好了,要坐德國車。這個就跟道綽大師所說的就不大相合了。

所以有智慧的人就不求自樂呀,「無我」嘛!「通達無我法者,是名菩薩。」這個「我」字是萬惡之源哪!所以現在我們不能求自樂啊、自尊啊,種種啊,這一切一切,要「遠離我心貪著自身故。」就是去這個身見。

現在這個學術化的氣功是非常熱鬧,有人說他們是外道,我說他們連道教也不是啊。道教的老子、莊子的這些道理還是很高深的。這些人只能稱為氣功師、養生家,他就是把這個身體修練得挺好嘛。

我們這裡,你看,一教你,頭一句話就說了,你這發菩提心,你不是要貪著自身哪;在這身體上去保養它,維護它,讓它舒服。所以這個「無我」,不是只是在講經的時候談「無我、無我」,講得天花亂墜,而是真正在一切時處,起心動念,首先,咱們不要說「無我」吧,先不要有個人主義,這個作為第一步。

「二者依慈悲門,拔一切眾生苦」,一切眾生真實是苦啊,這個苦苦啊!你就隨便可以看見哪,到了夏天,蟲子掉到地下,多少螞蟻吃這個蟲子,你咬一口,我咬一口,這個苦不苦啊?這個豬,我看見這個豬就是可憐哪,可憐,它不但它被殺,而且注定它的子子孫孫都要被殺光的,這苦啊,都是苦啊!

要拔眾生的苦,而且拔一切眾生苦啊,所以大慈悲心哪,這是第二 ── 遠離無安眾生心。我們要安住,要讓眾生得到安樂,不是安自身,而是要眾生安樂。

「三者依方便門,憐愍一切眾生心」,眾生可憐哪,本來是佛呀,他都同具有佛性啊。《大乘起信論》講的,都有「如來藏」,都有「妙明真心」,可是這冤枉得很哪,這迷迷糊糊的顛倒六道之中,這受很多很多罪,愚痴啊!可憐憫哪!這是憐憫眾生的心哪。

要憐憫一切眾生,就「遠離恭敬供養自身心故。」你看,這又提出來了,所以這個地方它很重!就離開了「恭敬供養自身心。」剛才只談「自身」,這地方又加上一個「心」字,這就很深刻。這個供養,不要供養自身,不要使自身求安樂,這個道理很好懂,也沒有可爭辯的,但是做得到做不到是一個問題,但是這個道理大家還都是承認下來了。

怎麼叫「恭敬供養自心」?這句話就非常非常重要!所以《楞嚴》裡頭,阿難之所以會不能自拔,以及一切眾生要修佛沒有成佛,反而甚至於墮落成為魔王的眷屬,都是因為不明白兩種根本:一種是生死根本,一種是菩提涅槃的根本。菩提涅槃,那就是你的佛性;這個生死根本,就是你的妄心哪。

現在眾生之所以認為是自己心的,事實上就是這個意識分別,這是第六識。第六識是分別識,這毛病都是出在它身上了。但是大家往往不知道,常常就是用這個來作為主宰,凡是什麼東西合乎自己心意的就覺得它對,不合乎自己的就覺得不對。甚至於說某些佛經因為不合乎他的心意,他就說這個佛經是假的。這種人現在已經出來不少了,這就是供養他自心哪。

這我舉兩個例子,一個是中國的古話:「當為心師,莫師於心。」這句話要不解釋很難懂,這個文字是老的文字了,你應當作你自己心的老師,不要把自己心當作老師。「當為心師」〔註一〕,就是對於這個心作老師;「莫師於心」,不要以心為師,就是這個心意識,你覺得是怎麼樣就去做。就是自己這個頭腦中所想的這些東西,是不堪去供養的,不堪去尊敬的。

《四十二章經》就講了,連續兩句,「慎勿信汝意,汝意不可信。」這個修行人要不要成功,這個是個很大的關鍵哪。所以有很多人他就自己以自己領悟的一知半解,就以自己所瞭解的東西,拿它當主宰,在這批判這一切別的東西,順乎我的才對,不順乎我的就不對,這就是信自己的意思了。而釋迦牟尼佛告訴我們,「慎勿信汝意」,你要慎重啊,千萬哪,不要信你自己這個意(意識);「汝意不可信」,跟道綽這個話是一味的。跟中國那個話,「當為心師,莫師於心」,不要拿心當老師,要做心的老師,就是這個話的意思 ── 遠離供養自身心。

我們學佛的人,就是要把佛的知見,來破除我們本有的眾生知見。你把你老的知見拿來當家作主,當主宰,當評判員,當裁判員,它來評定一切,那它自個兒甘心退出歷史舞台嗎?他就不可能真實接受佛的知見,所以這個地方很重要。這就叫做「遠離三種菩提門相違法。」

如果是只求供養自身,求自身安樂,沒有去讓眾生離苦,「恭敬供養」自身自心哪;「恭敬供養」,這個話用得很什麼啊。就是一切都以自己這個心,這個是至高無上的,用它來評判一切,觀察一切。所以常常老覺得別人不對,自己對,這都屬於這一類。你自己就是供養自心,把自心供養得太高了。

[解]:順菩提門者,菩薩遠離如是三種菩提門相違法,即得三種隨順菩提門法。何等為三:一者無染清淨心,不為自身求諸樂故。……二者安清淨心,為拔一切眾生苦故。……三者樂清淨心,欲令一切眾生得大菩提故,攝取眾生生彼國土故。

〔「順菩提門者」〕,順的話呢,就是和剛才相反過來了,這個說簡單一點了。「順」的呢,第一個就是「無染清淨心」。「無染清淨」剛才說過,就是大智慧,不是為自身求安樂。第二是「安清淨心」,願意拔眾生苦啊,就把剛才那個反過來了。第三是「樂清淨心」,欲令眾生得大菩提,這是最上的安樂,要攝取眾生生佛國啊。

[解]:若不令一切眾生得畢竟常樂者,則違菩提門。此畢竟常樂依何而得?要依大義門。大義門者,謂彼安樂國土是也。

「若不令一切眾生得畢竟常樂者,則違菩提門。」所以一切是為了眾生啊。所以阿彌陀佛四十八願成就極樂世界,這願願都是為眾生;要不為眾生,那何必呢?有這一些依正莊嚴。所以要讓一切眾生得畢竟的、究竟的、徹底的、真常的樂。

「此畢竟常樂依何而得?要依大義門。」「大義門」是什麼?就是指著「安樂國土」,就是只有靠著往生淨土這個法門。他這說的,有很多人大家就覺得很絶對,佛的法門很多,怎麼都要提出來要依這個大義門呢?要以極樂世界作為一切的這個總的功德?它沒有別的,就是這個「大義門」,就是極樂世界嘛,這個很契機啊。

現在我們可以這麼看哪,我斗膽的這麼說,在現在這個具體情況之下,法都是好的,如栴檀木片片皆香啊,沒有一個佛法是不好的,八萬四千法門都是好的,但是如果你不求生淨土的話,要想即生脫離生死苦海就不可能了,就可以這樣說。你參禪也好,你修密也好,什麼事都還可以,但是都要依這個大義門 ── 這極樂國土啊。

不然的話呢,你當然是再周轉吧,再來嘛,還有一次一次的機會,那就不知道何年何月了?這已經得到人身,就現在的人身,在這一生之中了辦這個大事。修什麼都好,當然是修淨土嘛更應機,但是你如果連求生淨土的這個心願都沒有的話,要即生要超脫生死,可以說是沒有希望。

這個就是曇鸞、道綽這兩位淨土宗的古德,以前都列為是祖師的,後來因為他們的書中國沒有了,有的人就把他們排在這名單之外,那是錯誤的。

註一:此處錄音「當師於心」應是「當為心師」之口誤。

上一頁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回目錄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下一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