四、方便力用

(請點擊下方 Play-button 鍵,即可開始播放錄音)

底下就是談「方便力用」。最粗淺的解釋,這底下都有,這些解釋後頭都有的,那很多了。

「方」就是方法,「便」就是便利,「方便」就是一個最便利的方法,最粗淺的,但是這個也挺直捷。「力用」就是它的這個能力,它的作用。所以我們就要說,這個法門,它這有什麼方便,它有什麼力,有什麼用。

[解]:如《大毘盧遮那經》云:「菩提為因,大悲為根,方便為究竟。」故知度生之方便,正是諸佛大願之結歸,大智之顯現,萬德之所莊嚴,果覺之究竟處也。是故繼體性宗趣後,而論本經方便勝妙之大力大用。

底下根據密部的經,叫《大毘盧遮那經》,「菩提為因,大悲為根,方便為究竟。」(這我們已經到第四個內容了 ── 方便力用。)

「菩提為因」,你「因」是什麼,「果」得的是什麼;你以覺悟為因,菩提是覺呀,有覺悟之因,得覺悟之果啊。

以什麼為「根」呢?悲心是根哪。那個《普賢行願品》裡頭說,那個大樹的根,根就長在眾生裡頭啊,「以大悲為根」哪!從這個要悲愍眾生,救度眾生,這是根源哪。

怎麼到了徹證?到了究竟的證呢?就出現了方便。因為你是大悲,你又有覺悟,你就要度眾生。度眾生不是一個空話呀,不是喊口號,你要實現哪。我有一個什麼方法來度眾生啊?眾生怎麼可以得度?所以這個「度生方便,正是諸佛大願之結歸」。他發了大願,歸在哪兒?就歸在他有這個方便的法門哪。

「大智之顯現」,能出現這樣的一個方法,是大智慧的顯現,是萬德的莊嚴哪。釋迦牟尼佛變狗的骨頭,變一種狗,專變白狗,或者某一種顏色的狗,這個骨頭都高如須彌山哪。這種種為眾生啊,這種種的萬德莊嚴啊,成就這樣一個淨土,成就這樣一個方便法門哪。

是「果覺之究竟處也。」是證了果覺,是究竟之處。所以我們就在體性、宗趣之後,來討論本經的力用 ── 方便力用。

底下就引了《觀佛三昧經》。

[解]:如《觀佛三昧經》云:「(節錄)佛告父王:諸佛出世有三種益。一者,口說十二部經。法施利益。能除眾生無明暗障,開智慧眼,生諸佛前,早得無上菩提。二者,諸佛如來有身相光明,無量妙好。若有眾生稱念觀察,若總相,若別相,無問佛身現在過去,皆能除滅眾生四重五逆,永背三途。隨意所樂,常生淨土乃至成佛。三者,勸令父王行念佛三昧。」

這個「佛」是釋迦牟尼佛,「父王」是釋迦牟尼佛的父親。釋迦牟尼佛成佛以後,要度自己的父親。所以底下一段話呢,是釋迦牟尼佛對父親說的,一個諸佛的共同的規律。

「諸佛出世有三種利益。」佛要出世,要做三種很好的事情。

「一者,口說十二部經。」這個法施的利益,能讓眾生除了無明的這個暗垢,開了智慧的眼,能生到佛前,早得菩提,這是第一種。佛都是不例外,佛都說經嘛。

第二、「諸佛如來有身相光明」,都是三十二相、八十種好,這還是為凡夫示現的;那要無量好、無量相好,那是為菩薩現的,「妙好」。「若有眾生稱念觀察」,你念佛的名號,觀佛的相,哪怕觀一個白毫呢,不管這個佛是現在佛,是過去佛,還是未來佛;「皆能除滅眾生四重五逆」,四種重的罪,五逆就是重罪,「永背三途。」不會再墮落到三途了。「隨意所樂,常生淨土。」觀佛的相好光明,這是第二個利益。

第三、「勸令父王行念佛三昧。」諸佛出世,都勸他的父親要行念佛三昧。

所以這上頭是什麼呢?是諸佛出世的三種益。什麼佛都是這樣的,釋迦牟尼佛也不例外,跟自己的父親,勸父親行「念佛三昧」。所以這個念佛三昧的重要性,大家就可以在這個地方好好體會體會。一個人對於父親,要勸父親做的事,應當是考慮得最仔細,最周到的。佛現在叫我們念,念佛啊,也就是佛對待他自己父親的是同樣的待遇呀,大家要知道,所以這是大恩大德啊。

這個說完之後,這個就接到咱們這一段了,釋迦牟尼了,釋迦牟尼佛的父王 (這個上頭的父王是一切佛的父王,當然釋迦牟尼佛也勸他自己的父王);這個說完之後,他自己的父王就問釋迦牟尼佛了。

[解]:「父王白佛:佛地果德,真如實相,第一義空,何因不遣弟子行之?佛告父王:諸佛果德,有無量深妙境界,神通解脫,非是凡夫所行境界。故勸父王行念佛三昧。」

他說,「佛地果德」,佛證的果德,「真如實相,第一義空」,第一義諦的空,這些殊勝的法,「何因不遣弟子行之?」他自稱為弟子啊,為什麼不叫弟子來修這個呢 ── 第一義空,真如實相?

「佛告父王,諸佛果德」,佛的果德,「有無量深妙境界」;這一點也是須要我們很好的體會的。有的人就喜歡高,喜歡談玄說妙,這些地方。所以我常說,你到一個鞋鋪去買鞋,你不能只看見這個鞋的樣子好,或者什麼什麼時髦,或者什麼什麼,或者怎麼怎麼樣,或者是便宜,你第一個要問的就是,你的號頭對不對?你是穿多少號鞋?它再好,再價廉物美,比你大兩號,比你小兩號,你都沒法辦。

我們學法也是如此;那些「無量深妙境界,神通解脫,非是凡夫所行境界。」你沒有開悟,沒有什麼,你還是個凡夫,不是你所能夠修行的境界。所以法門是都有,有許多是說給菩薩的,是吧?所以勸父王「你要行念佛三昧」,就在這兒。法不是不好,父王看不起,也是一樣看不起念佛法門,哈哈哈……,這個是很共同的,這確實是很共同的,這個不足怪。但是,佛就是想得很好嘛,勸父王,諸佛都是如此。

[解]:又「佛告父王:一切眾生在生死中,念佛之心,亦復如是。但能繫念不止,定生佛前。一得往生,即能改變一切諸惡,成大慈悲。」

他又告訴父王:「一切眾生在生死中,念佛之心,亦復如是。」「亦復如是」,打個比方,比方是什麼呢?一個臭的林子,那是臭極了,但是裡頭出了一棵栴檀樹,出了這個栴檀樹之後,這整個林子就不臭了(前頭這個是我當初簡略了,我引這個文字不願引得太多,「亦復如是」是跟著上文說的),說那個臭林子有一棵香樹,這臭林子就不臭了,反而變成香的。念佛的心也是這樣,就是你心裡頭種種都是跟臭林子一樣,但是你一念佛,它就變化了。眾生念佛的心也是這樣,在生死之中,在苦惱之中,你這個念佛的心也就是這樣,你這一片臭林子裡頭出了一棵香樹,你就是老念。

「定生佛前」,一定可以生到佛的前頭。生在佛前就是生到佛國,生在佛的左右了,不一定說在前頭,在哪兒都可以了,是吧。「定生佛前」就是生到有佛的國土。

「一得往生」,一旦得到了往生;「即能改變一切諸惡,成大慈悲。」一旦得到了往生,你就能夠改變一切的惡,成了大的慈悲,一切惡都變成慈悲了。所以這個地方,就是我說那個「帶業往生」。我們這個證據很多,我已經找了好多證據,這個證據又是一個證明。我們將來隨著這個經典,我給大家講。

所以現在成了一個爭論,這位先生他是一種……,他就說,佛經裡頭佛沒說「帶業往生」。他是什麼,他是宣傳密宗。現在很多密宗,他們碰見許多學淨土宗的人說「我們這個『帶業往生』,我們不去修你那個密,那多麻煩,要灌頂、修法什麼什麼。」他就覺得是要把這個淨土宗的人破一破,「你們這個帶業往生」,他辯論,他說,「你這是不可能的,佛沒這麼說。」那你看看這個話,經典中我能找五六處,那現在咱們一個一個來。

你這個「一得往生,即能改變一切諸惡」。那麼就是你在往生之前,你的惡還都有啊,是不是?惡不就是罪業、就是惑嗎?這個惡,還不是業,是什麼呀?所以是「帶業往生」,你看,這惡還沒改呢,是帶著去的。可是往生之後,到了佛前就可以改變諸惡,是往生之後改的,不是改了之後往生的,是往生之後,這個大有分別了!你要都改了才能往生,那就不叫易行道了,就跟別的一樣了。你要見惑沒有了,思惑也沒有,業也都消了,那你本來也可以證阿羅漢了,你也脫生死了。

這個不是啊,你還是有啊!所以這第一條,彌陀(以後的這個〔經文〕)四十八願裡頭,「你不復再入三惡道了」,這句話也就是說,你還有這個業因哪,是還可以入三惡道的,但是往生之後,佛的願力加被你不再墮三惡道了。

這個「帶業往生」,我們現在是這個……,有人說叫我寫,我說我不寫文章,但是要大聲疾呼啊!這個「帶業往生」咱們要有信心。而且這是一個正見,我們要是曲解了這些,而且去宣傳這些,就叫做謗法啊!

而這個謗法之罪底下也要說,這個是過於五逆十惡;有的是不自覺的,有的是自覺的。自覺的當然罪不可恕,不自覺的也是很重啊!所以這些地方我們要很小心哪,不能跟著說啊。那麼辯論了半天,有的這個……,這個問題還是個問題,反正是還是個問題啊!所以這個地方,我們就再借這個機會也說一說。

[解]:以上釋尊大慈至孝勸父之言,唯勸念佛。可見種種行門非不殊勝,但非凡眾之所能修。唯有繫心念佛法門,最是應機,但能依教念佛,定能往生。一得往生便能轉惡成善。 

以上是釋迦牟尼佛,大慈至孝的咱們這個本師勸父親的話,只勸念佛。而且說了,父親提出來要學別的,佛不同意。可見其他的行門不是不殊勝,但不是凡夫所能修的境界。

「唯有繫心念佛」,持佛的名號,持佛的咒語,才應機啊。「依教念佛,定能往生。一得往生便能轉惡成善。」而且是帶業往生,你這個罪業、疑惑都帶著,還是個凡夫,所以去的是凡聖同居土。並不叫你超凡入聖才能往生。你如果能入聖你是超額了,你就不是凡聖同居土了,你是方便有餘土,你是實報莊嚴土、常寂光土,不會叫你屈才的。但是更要緊的是,你能生就是很不容易了;能生,就是這個學校你很容易考進來呀,這個特點就在這兒。

回目錄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下一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