六、藏教所攝

(請點擊下方 Play-button 鍵,即可開始播放錄音)

[解]:凡體究經典,宜先知此經屬於何藏,說在何時,判屬何教。

第六,那麼我們研究一部經,要問這個經是屬於哪一藏?屬於什麼教?因為,佛對不同的根機所說的法是不同的。連孔子都是如此,弟子來問「仁」,什麼叫做「仁」?弟子來問什麼叫做「孝」?對於不同的人,都是不同的答覆。

那如來的聖智更是如此,應病與藥,你得什麼病,就給你那個最對症的藥。所以為什麼人要找大夫,不到醫院自己去買藥吃呢?因為你這樣不對症呀,是不是?你要找大夫,就好能給你對症啊。這如來是大醫王啊,所以我們就要明白。而且這個不同的〔根器〕說不同的法,它這裡頭也不是一個說法啊。

這個「始教」是大乘的教,像講這個法相,講什麼呀,開始講大乘,他就沒有說人人都能成佛呀,那闡提就不能成佛。讀《大乘起信論》,到了終教了,那闡提也可以成佛呀;到了《大乘起信論》他闡提也可以成佛,但是須要三大阿僧祇劫呀!

到了圓頓教,《法華》那個龍女剎那就成佛了。那龍女,就是舍利弗看不起女的,他說:「你是女的。」她就說:「你看我,我馬上就成佛給你看。」她就剎那成佛,這是頓教啊。

所以我們要瞭解,就是要問一問,它這個是什麼教?所以佛就說了,應當依了義,不依不了義。佛所說的,是對著根器不同。後人沒有直接聽佛給你說法,你應當依據什麼呢?你應當依照了義教,不要依照不了義教,這是咱們四依中的一個標準嘛。

所以我們對一部經來,我們先要問問它,假定有一部經說的跟咱們《無量壽經》不一樣,要問問它是什麼教?如果它是阿含部,那咱們就不能依它呀,要依這個《無量壽經》,《無量壽經》它是了義,它說實相。所以我們研究什麼經的話,都首先要瞭解。

[解]:甲   三藏。……一經藏,梵語修多羅,此云契經。二律藏,梵語毘奈耶,此云調伏。三論藏,梵語阿毘達磨,此云對治。本經在經律論三藏中,屬經藏。

那麼,屬於什麼「藏」呢?這個「三藏」呢,就是經藏、論藏、律藏。《無量壽經》屬於三藏中的經藏。

[解]:乙   二藏。……即聲聞藏與菩薩藏也。……今本經中,廣演大乘,詳陳信願往生,殊勝因果,淨佛國土,依正莊嚴,彌陀無邊願海,普度眾生之道。故為菩薩藏攝。

「二藏」,分兩藏,就是聲聞藏,菩薩藏。那麼《無量壽經》所有來聽的都是大菩薩,都是回小向大的大阿羅漢。這個淨土,「二乘種不生」啊。你要是定性的二乘根器,根本不能往生啊;你可以出現六神通,你往生不了。所以這是菩薩乘。

[解]:丙   五時。天台大師,依《涅槃經》判如來一代之教為五時。第一,……曰華嚴時。第二,……曰阿含時。第三,……名方等時。第四,……名般若時。最後……名曰法華涅槃時。

「五時」呢,佛說法,〔天台〕給它劃分為五時。最初成佛說的是《華嚴》,「華嚴時」;大家都不懂,於是乎只好說小乘教了,這是預備班了,講阿含部,「阿含時」;然後就給大家〔講〕要回小向大,這是「方等時」,就呵斥小乘,讚歎大乘了;再之後就是「般若時」,說般若,說得很長;最後「法華涅槃時」── 五時。

[解]:說本經時在第三方等時。又此經蒙世尊多次宣說,故不應限於一時也。

那麼《無量壽經》屬於什麼時呢?《無量壽經》是方等時,但是,不限於方等時。為什麼呢?因為《無量壽經》不是一次說,佛多次說,這個以後要討論,證明是多次說。

因此我們翻譯的本子也很有不同,因為原來的本子就不同。像這個唐譯的本子就出於《寶積經》,所以佛說《寶積經》的時候又說了《無量壽經》,所以多次說。所以不一定拘於某一時了。這個是「五時」。

[解]:丁   判教。 二教。……《五教章》云:「或分為二,所謂漸頓。以始終二教,所有解行,並在言說,階位次第,因果相乘,從微至著,通名為漸。」「頓者,言說頓絕,理性頓顯,解行頓成,一念不生即是佛等。」

底下,二教中屬頓教。二教是怎麼分呢?分「頓漸」兩種:一種是「漸」,一種是「頓」。所謂「漸」就是有法可修,一步一步,有階梯,有漸次啊,比方像爬樓。「頓教」嘛,坐電梯了,沒有這些個漸次。那麼,這個《無量壽經》屬於頓教,這個是按二教來判的。

所以從微至著,從小變大,從低變高,一步一步的,有一個過程,有個階梯的,這個是漸教。頓教就是不立階梯,不要有階梯,也不立文字,教外別傳,像這個頓教,禪宗,這是頓教;佛一拈花,迦葉微笑,中間沒有任何過程。就好像電梯,一上去(你進門之後就上去),上去之後,出門之後,出門就是屋頂花園了。

而現在呢,我們這個淨土法門正是如此。所以一個罪孽的凡夫,他就是帶業往生,去了之後就是阿鞞跋致,這是顯的頓。而且這個法門裡頭,當你念佛的時候(這以後要慢慢要講),你不知不覺啊,你不知不覺,所謂暗合道妙啊!你已經……,正在念時,你已經就是超凡入聖,這又是頓。所以,這是二教中屬於頓教。

底下就是四教和五教。

[解]:四教與五教。……天台四教曰藏通別圓:一者藏教,亦名小乘教。二者通教,謂大乘中通說三乘,通被三根。三者別教,謂大乘經中所說教法不通小乘等者是也。四者圓教,謂法界自在,具足圓滿,一即一切,一切即一,無礙法門等是也。

天台判為「四教」── 藏通別圓。這些教的解釋和內容,在文字裡頭寫了,我就不多講了,因為這不光是淨土宗的課了,都寫在裡頭了。「藏」就是小乘;「通」嘛,通於大小乘;「別」是單獨屬於大乘,不與小乘共的;最後是「圓」,分四教,這是天台。

[解]:賢首宗判教云:「聖教萬差,要唯有五:⑴小乘教。⑵大乘始教。⑶終教。⑷頓教。⑸圓教。」

賢首就是華嚴宗,華嚴宗分「五教」── 小始終頓圓。「小」教就是小乘,阿含部講的東西。「始」,開始說大乘。「終」就是說到最後,對於「始」來說,「終」就提高一步了,他就說了到最要緊的地方,一切眾生都有佛性。在這之外,就是「頓」和「圓」。

「頓」在剛才說了一下。「圓」呢?就是別的教的一切優越它都包括,然而它這一切一切圓滿具足,它超乎情見,是不可思議。所以它這裡頭,空間說,這個小的裡頭可以容大(我們大的容小很容易理解,「須彌納芥子」,須彌山裡頭包括多少多少芥菜子),「芥子納須彌」,那就是超乎情見了!這就是《華嚴》圓教的內容。

「三祇一念」。這三大阿僧祇劫包括多少念頭啊?一念就三祇,這一剎那的時間就是三大阿僧祇劫,「多中有一,一中有多。」所以到了這圓教就完全超乎眾生的頭腦,「一切就是一,一就是一切」,而且是重重無盡,證到一個位就是一切位,是不可思議的教啊,這是圓教。

所以圓人修習一天,等於那個不圓的人修習一劫,他的「見」不一樣了。所以這個圓教,這個是咱們中國佛教共同都承認的道理,不是淨土宗我單提這個道理,這是共同的道理。

[解]:慧遠師(即淨影)判本經曰:「……此經正為凡夫人中厭畏生死,求正定者,教令發心,生於淨土。不從小大,故知是頓。」明大佑師判小本曰:「漸頓分之,此屬頓教。」……古今中外淨宗諸大德,雖因機緣不同,而稍異其辭,而其實旨,莫不以本經不但實屬圓頓教,且為頓中之頓,圓中之圓也。

那麼我們在這個,剛才都說了,在這個五教、四教裡頭,淨土宗屬於什麼呢?在天台的「藏通別圓」裡頭,這主要是圓教;在華嚴的五教裡頭,「小始終頓圓」裡頭,它是頓教和圓教。

中外的古德對於這個說了很多,所以我就是引證得比較多。因為現在這種輕視淨土宗的看法還是存在,還是很深,沒有把古德的這些遺教,很好的繼承下來。所以大家聽了之後就很有反感,因為跟他的想法就不大一樣嘛,他就有點牴觸了。因此,我這裡頭所引證的往往引證得比較多,就是這個道理。因為這個時候,多少古德都這麼說嘛,就帶了一些說服力,增加大家的信心。

那真正要想理解《無量壽經》,就不須要對所有的註解都要明白,你只要把〔這部〕註解看了之後,幫助你把《無量壽經》能夠接受下來就很好,就是這個意思。我這裡頭,它有多方面的這個目的的。

[解]:清代彭二林(際清)居士於《起信論》中判本經曰:「無量壽經者,如來稱性之圓教。」

清代彭二林,他在《起信論》裡頭,他這麼說(他這個《起信論》不是《大乘起信論》,他是《無量壽經起信論》,我這個字用得少一點),他說:「無量壽經者,如來稱性之圓教。」你看他,不但指明是圓教,而且是「稱性」,稱乎如來的本性,跟如來本性相稱的,是儘量發揮的,沒有保留的,稱性是這個意思,這樣的圓教。所以,七個字是不多呀,份量很重。

[解]:日釋道隱於《無量壽經甄解》直判本經為「本願一乘、頓極頓速、圓融圓滿之教。」彼土大德,多同此說。

日本的和尚,道隱,在《無量壽經甄解》(這部書很好,可惜我只有半部,現在請傳印法師在日本去找,找不著,那半部找不著),他判本經是什麼呢?判《無量壽經》,他說是「頓極頓速、圓融圓滿之教。」

頓到極點叫「頓極」,就是極頓(所以日本人的古漢語還是有點日本味,我們就不會說「頓極」,他這有點日本味,我們要能體會他這個日本味),頓到極點了;「頓速」,快,就是頓速;「頓極頓速」,又快又頓到極點,是「圓融圓滿之教。」所以就是圓頓之教嘛,他這句話就是這 ── 圓融無礙,又圓滿、一切具足啊!圓融是說無礙,圓滿說具足,不欠什麼呀。

《甄解》這種理論,「彼土」就是說日本,日本的古德對於這個說法都十分同意,多數同意這個說法。因為日本它是尊崇善導大師,所以它現在淨土宗,我說了一個四千萬,中國佛協的黨書記他給我更正:六千萬。日本六千萬是淨土宗啊,就因為它過去對淨土宗承續善導大師,這個基礎很好。

這底下所引都是日本人的話,日本很尊崇《無量壽經》,尊崇四十八願。

[解]:《大經釋》曰:「天台、真言雖皆名頓教。然彼許斷惑證理,故猶是漸教也。明未斷惑凡夫,直出過三界者,偏是此教。故此教為頓中之頓。」

說「天台、真言」,天台就是法華宗(天台),我們國清寺智者大師在那兒,這就是說的法華宗,以《法華》為宗的。真言宗就是密宗。他說是,天台和真言(密宗),這個法華和密宗,雖然都名為頓教(那承認是頓教,但是他一個「雖然」,他底下還有話說),雖然都是頓教,但它還是允許什麼呢?它的內容是什麼呢?是「斷惑證理」,他要把他的迷惑斷掉,然後證到了本體,明心見性了。所以說,還是漸教啊,有步驟啊,有過程啊,有次第啊。

〔「明未斷惑凡夫」〕,他講這個「明」字,就是要去宣明,宣明那個沒有斷惑的凡夫,就是帶業的凡夫,煩惱具足的凡夫;「直出過三界者」,直出就超過了三界的;「偏是此教」,那就是只有這個《無量壽經》所代表的這個教,「故此教為頓中之頓。」他不但說這是頓教了,而且是頓中之頓。這個說法,要中國的禪宗聽見,他非常不服啊,他要氣得蹦起來,哈哈哈……。

[解]:又日溪師云:「聖道諸教,理是圓融,益是隔偏,以其頓機難得也。是以教雖圓頓,望機自成漸。淨土言圓頓者,於圓滿速疾利益。」

日本還有一位日溪,他說「聖道諸教」,如來這一代時教說了很多教;「理是圓融」,講它這個玄理,講它這個本體是很圓融的,都是無礙的;「益是偏隔」(這又是日本人的古漢語了,所以我們看了不大好懂,「益是偏隔」,這不解釋一下大家沒看慣,就不大好體會它的意思),它的利益,這些教的利益,利益是有偏有隔,不是普利。所以,講的道理是圓融的,但是它給大家所帶來的福利是偏的,有隔的,不是普遍的。

「以其頓機難得也。」因為這個頓機,別的教的頓機,禪宗,現在大家看看,實在是很難哪。現在雖然有些廟是禪宗,實際已經是第五度的禪了〔註一〕,不是真正的達摩、六祖的那個頓禪了。因為這個頓機是直指人心,見性成佛;它這是教外別傳,不立文字,一言相印就頓契本心,一念不生那就是佛。所以只有這個兩種情況,要不就是迷、就是眾生,要不就是佛;也不用看教,也不是一定要坐禪。

一個人見六祖,他說:「我不伸兩足臥。」他是不倒單哪,他不把腿伸出來,不睡覺。六祖說:「我常伸兩足臥。」我就伸開兩條腿睡覺。所以他不是靠這個修持,不是靠這個研究經典,他這個特殊啊。現在不是這個根器啊,「頓機難得」呀。

「是以教雖圓頓」,教本身,禪宗哪,這都是圓頓,「望機自成漸。」(這又是日本文法,不解釋不大好懂。) 對機來說,應化的機,什麼人當機,就成為漸法了。還有,本來禪宗什麼都是頓法,可是這個機,他這一修,就成了漸法了,因為他的根機就是這個見解,就是這種習氣。

「淨土言圓頓者」,我們對於淨土說它是圓頓,因為它是「於圓滿速疾利益。」因為它給的利益是圓滿的,連動物都往生嘛!我上個學期不是說了,夏老師的那個老鼠,老鼠都坐化了;也就是普遍哪,圓哪,沒有剩下的。快!一般說,老鼠要修行得變了人,人還要修多久才能超脫啊!哈哈哈……,它這個老鼠身就解決了,快不快?

[解]:蓋指其他聖教,雖具圓融之理,但眾生根機粗淺,莫明其旨,無由躡解起行,而蒙法益。是故法雖圓頓,但以行人機淺,頓法成漸,圓法成偏。

所以底下就說一說,其他的聖教雖然有圓融的理,「但眾生根機粗淺,莫明其旨」,不能體會這圓融之旨,「無由躡解起行」。所以圓教一般都是你先要明白這個道理,然後「躡解起行」,根據這個解而起了修行,這要先悟後修啊。所以,一般圓教都是先悟後修,你起碼要有個解悟啊。

所以,現在為什麼成就的人少啊,是不是? 因為他並沒有達到這一步啊。說是在那兒修啊,他這個是盲修,有的地方是。他不能躡解起行,就蒙不到法益。所以法雖然是圓頓,但是行人的機很淺,頓法就成了漸法了,圓法就成了偏法了。

[解]:但淨宗則不然,人人能行,皆得真實之利,不勞斷惑,直出三界,故實為頓中之頓圓滿之教也。

但是淨土宗就不然哪,「人人能行,皆得真實之利,不勞斷惑」,不須要你去為斷惑而疲勞,而辛苦;「直出三界」,直出,出去了,不是一步一步的,有的要生到天上,然後再什麼什麼,到色界、無色界,這麼慢慢地出去,「故實為頓中之頓圓滿之教也。」

這是我把他這一段作點解釋。以上這一段是日本人的。

註一:此處黃念老是指六度中的第五度 ── 禪定。

回目錄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下一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