九、總釋名題

  經  題

《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》

(《無量清淨平等覺經》 後漢支婁迦讖譯
  《佛說阿彌陀三耶三佛薩樓佛檀過度人道經》 一名《無量壽經》 一名《阿彌陀經》 吳支謙譯
  《無量壽經》 曹魏康僧鎧譯
  《無量壽如來會》 唐菩提流志譯
  《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經》 趙宋法賢譯
※ 自漢迄宋,同經異譯可考見者,凡十有二,近代流通唯此五本。)

菩薩戒弟子鄆城夏蓮居 (法名 慈濟 )  會集各譯 (敬分 章次)

〔第九講,一九八九年四月四日〕

(請點擊下方 Play-button 鍵,即可開始播放錄音)

今天車子問題,因為到廣濟寺接一位法師,晚到了一點到我家。路上又特別堵塞,所以今天遲到了一點。那麼我們就順延了,晚了二十分,順延二十分。回頭四十五分鐘的時候,也休息一下。這個天氣熱了,我們不一口氣講下去了。中間休息一下。

[解]:凡經之名題,皆直顯本經之要旨。使學者因名達體,一覽經題,直窺全經大義。 是以天台家註經,先釋經名。

那麼今天呢,我們講「經題」了。這個經題呢,一經之題呀,在這個天台裡頭,天台宗它是「五重玄義」。五重玄義,第一重玄義就是講「名字」。我們現在是宗華嚴宗的「十門分列」,分成十個部門,這就把這個經題擺在第九。不過總之呢,這個很重要,不管什麼人講經,就是不講前頭的概要,也要先講講題目。所以這個就正好是,從講概要到講正文,這就是過渡了,交叉了。

今天我們就是「總釋名題」。這個題目是《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》,這也很長的一個名字。現在把它簡略,可以稱為《佛說大乘無量壽經》。

這個經題,是從現在所存在世間的五種譯本的題目會集而成,所謂會集就是這個意思。有多種的翻譯了,梵本現在也不可得,通梵文的人水平也不大夠,那麼再重新翻譯,也不見得能……(所以翻譯過十二次啊,不斷地在翻哪)也不見得就能超過古人。所以力之所及呢,就可以從各種已經翻譯的本子裡頭,把它會集一下,所以這叫會集本。

現在對於《金剛經》也有人這麼做,這都是會集本。這個《阿彌陀經》,鳩摩羅什和玄奘各翻譯了一次,那先師也把它會集呀。它這裡頭,因為有的好簡,有的是著重於文字通順,鳩摩羅什就「秦人尚簡」哪,他就喜歡簡化;而玄奘就講「信」哪,要忠實於原譯,他這裡頭就比較繁哪。所以《阿彌陀經》,玄奘的譯本是十方佛讚,鳩摩羅什的翻譯是六方佛讚,他「尚簡」哪,就簡化了。所以有的時候有會集的必要,就把各種譯本之長會集起來。

而《無量壽經》呢,上次已經說過了,又是特殊的,各種不同的譯本差別很大,各有優點,也各有缺點,所以要會集。

[解]:大經五種原譯,各有經題。

會集的這五種經,這五個題目呢,這個印得很詳細了,我們就只把題目念一念了。那漢譯是《無量清淨平等覺經》,這「無量清淨平等覺」就是阿彌陀佛名號中的,是阿彌陀佛這幾個字中的一種含義,所以可以翻為「無量壽」「無量光」,這兒是「無量清淨平等覺」。

吳譯本,孫權那邊翻譯的,前頭一個很長的名字,他就是把那個音翻譯出來了,所以這個字就不大好懂了,很長;翻譯的意思呢,他還是把它譯成《無量壽經》,也叫《阿彌陀經》,這是吳譯本。

魏譯本呢,大家都很知道了,就是大家常念的《無量壽經》。唐譯本,就是《無量壽如來會》。宋譯本,就是宋朝翻譯的本子,這最後翻譯的本子,就是《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經》。

這個經的名字很重要,所以古人說,「智者見經題,便知全部義」,一看見經題,他就知道全部的意義;「忙人見經題」,很忙的人,他心裡頭很多的事情,忙忙碌碌的人,不能專心修持,他看看經題,「亦能得利益」,也能從經題中得到利益。所以日本人都在念《妙法蓮華經》 ── 南無妙法蓮華經 ── 就念這個經題,拜這個經題啊。

所以這題目、名題十分重要,這個全經的要旨都顯示出來,讓我們學者,我們行人,因這個名字而了達經的本體。一看經題,就能夠看全經的大義,可以從這裡頭能夠瞭解,所以這個經題很重要。

[解]:王氏會本名《大阿彌陀經》以別於原譯與小本。但「大」字之增,無所依據。

那麼這五種的經題要會集呢,以前不是有幾種本子了嗎?王龍舒的一本,他就管他所會集的本子稱為《大阿彌陀經》。這個「阿彌陀」,當然吳譯中有「阿彌陀」這個意思了,那是可以的了,但是「大」字,沒有哪個稱「大阿彌陀」「大無量壽」,這個都沒有嘛。這個「大」字,那就是王龍舒加上的,所以這個就是我們會集的一種所忌。你要都是經中的這個原來的語言,這個會集的人不能隨便增加自己的文句。你把自己的文句加在經裡頭了,或者加在題目裡頭了,這個題目也是佛印證的,那這不就是把自己的意思變成了佛的意旨了嘛?這是大大的不可。

所以為什麼王龍舒作了之後魏默深又要作,魏默深作了之後先師夏老居士又作,就是他們在這一方面,開了這麼一個很不好的例,給後人開了一個很不好的例。你都可以把自己的文句加進去,那就很不妥當、很不妥當了,所以這就是一個毛病了。

[解]:彭氏節本與魏氏會本,皆名《無量壽經》同於《魏譯》,三種一名,混同易誤。

彭二林他的一個刪節本和後來魏默深會集的本子,最初都叫做《無量壽經》。那麼,你這個就沒有分別了,你這個會集本跟原來的譯本同一個名字,人家一看名字,知道是哪一種呢?

[解]:正定王氏改魏氏本為《摩訶阿彌陀經》。摩訶二字亦復無據。

所以,後來王耕心就把魏默深的本子給它加上兩個字,加上「摩訶」 ── 《摩訶阿彌陀經》。「摩訶」當然也是「大」的意思,這個「摩訶」兩個字同樣的沒有來歷。

所以就是這五種的名字,前頭都列了,這個會集的經過呢,他們的例子呢,不妥當。

[解]:考從漢迄宋十二譯中,以無量壽為名者十,以清淨平等覺為名者二,以正覺為名者一。最初漢代一譯名為《無量清淨平等覺經》,最後宋代一譯名為《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經》。

再考,《無量壽經》曾經翻譯了十二次,名字還都在,這個名字中用「無量壽」作為名字的有十本,以「清淨平等覺」作為名字的有兩種,以「正覺」作為名字的有一種,所以這樣的話呢,就要綜合各譯的內容。

[解]:今此會本直取宋譯經題《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經》為首,去其重複之「經」字,下從《漢譯》經題《無量清淨平等覺經》去其重複之「無量」二字,於是經題為《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》。自然佳妙,不假斧斤。兩譯原名,攝於一名之中;十二種經題悉入一題之內。

現在先師的會集呢,就把宋譯本的經題直接用上了。宋譯本是《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經》,正好是這會集本名字的前半段,一點也不要增減,完全是原題目。最末的一個擺在前頭了,最初的一個譯名呢,擱在底下了。最初的這個叫做《無量清淨平等覺》了,「無量」兩個字就不要了,前頭已經有「無量壽莊嚴」了,那麼只剩下「清淨平等覺」;把「清淨平等覺」這《漢譯》的這個名稱,加到宋譯的這個名稱之下,就成為現在這個名字了,「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」,「經」字不要,「經」字擱到底下去了,這是宋譯;《漢譯》呢,「清淨平等覺經」。

這兩種一來呢,天衣無縫,所以說「不假斧斤」,用不著任何的造作,這兩個譯的原名攝在一個題目裡頭了。十二部經題都以「無量壽」「清淨〔平等〕覺」「正覺」,都擺進來了。

[解]:全經大旨,昭然目前。淨宗要義,備於題內。人法喻、教理行、體相用等齊顯於一名之中。如帝網珠,圓攝一切妙法。本經會集之妙,於此可見麟爪。

全經的大旨呢,回頭我們要發揮,整個《無量壽經》兩萬多字這個大旨,在這一個經題之中昭然若揭。而且淨土宗的重要的含義,都具備在這一個題目裡頭。這底下我們要發揮。

所以一個題目之中,往往要包括「人法喻」。人,是說法的人或者是其他的人;法,你這是什麼法;你有什麼譬喻。所以,完整的經題之中要具備「人法喻」。

「教理行」。這個教,理是本體,如何來行持,在題目中也表現。

「體相用」。體大,相大,用大,這個在一名之內都顯現了。

上次講過了,這個十玄哪,這個題目就好像帝網的一珠啊,這一顆珠子就把其餘的九百九十九顆珠子的一切的它們的光明莊嚴,都攝在一個珠裡面了。就好像這一切無量的妙義,都攝在一個經題之中。所謂會集,這可以說是會集的用心,會集的妙,這也可以作為一個例子,可以從這兒看到一點麟爪。所謂一麟一爪,你要看見這是龍的麟、龍的爪,就知道這是全龍啊。就從這個經題的會集,就可見整個經的會集都是如此,不假斧斤,圓攝眾妙。這是總的讚歎了一下。

回目錄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下一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