九、總釋名題 (之五)

底下就是「清淨平等覺」了。

[解]:「清淨」者,身口意三業,離一切惡行煩惱垢染之謂。

「清淨」是身口意這三業,這三個都是一切業啊,不管善業、惡業,都是由身口意來造的嘛。這三種業,咱們所造的這三種,不管是善是惡,要離開一切惡行,離開一切煩惱、一切垢污。這個惡念當然是要離了;你這善念,有的時候,你要知道,也還沒離開煩惱啊。比方有人戀愛,要犧牲性命去保護他的愛人,這個是善念,但是他還是有垢污,他還是貪戀哪,所以不是清淨。

你這一切都離開了,離開了惡,離開了煩惱,離開了垢染,這個就叫做清淨。

[解]:《探玄記》云:「三業無過云清淨。」蓋謂身口意三業,皆無過失也。又清淨土,指淨土。清淨身,指佛身。清淨人,指如來。

《探玄記》說「三業無過」,沒有過失,叫做清淨,所以不容易啊!還有過失,有過失就是不清淨啊!

又,我們這個國土,「清淨土」就是指的是淨土,「清淨身」指的是佛的身,「清淨人」指的是如來,所以清淨這個形容詞,它就是這麼用的。

[解]:又《往生論》謂,三種莊嚴入一法句,一法句者清淨句。清淨句謂真實智慧無為法身。此與經題中「莊嚴清淨」妙合天然。三種莊嚴者,無量莊嚴也。今齊入一清淨句中,是「一切即一」。

《往生論》中說「三種莊嚴入一法句」,入一個法句,一法句者清淨句,清淨句就是真實智慧無為法身。所以這個地方,就跟咱們經題中「莊嚴清淨」恰恰十分相合。你看,兩個題目湊在一起,跟《往生論》的這個一模一樣啊 ── 「三種莊嚴入一清淨句」「莊嚴清淨」。你看,所以把這個妙法宣達得多麼清楚啊!妙合天然哪。

三種莊嚴就是無量莊嚴,這三種莊嚴一切都入在一個清淨句裡頭。這就表示一切都「一」呀,無量的莊嚴入在「一」裡頭了。

[解]:又經云「心淨則國土淨」表「一即一切」。華嚴玄旨,又於此處見之。

又經裡頭說,《維摩詰經》的話,「心淨則佛土淨」啊。你這個介爾之心一淨,國土就淨了,那麼這一就是一切啊;這國土是一切,你的心就是你一心,所以一包括一切啊。所以《華嚴》的玄旨,就可以在這些地方可以看出來了。

[解]:又《漢譯》稱阿彌陀佛為無量清淨佛。又其中第十八願曰:「我作佛時,諸佛國人民有作菩薩道者,常念我淨潔心。壽終時,我與不可計比丘眾飛行迎之。共在前立。即還生我國,作阿惟越致。」

對於《漢譯》,就稱阿彌陀佛為「無量清淨佛」。這也從阿彌陀佛這個名號裡頭,其中有這個含義。而且《漢譯》的經文中,它的第十八願,這一段是《漢譯》的原文,「我作佛時,諸佛國人民有作菩薩道者,常念我清淨心。〔註一〕」我稍微解釋一下,法藏說,我作佛的時候,別的佛國的人民「作菩薩道」,就是修菩薩道,行菩薩道的人,念什麼呢?念我的清淨心,這是《漢譯》的原文,念阿彌陀的清淨的心,那這就是禪宗啦。

「壽終時,我與不可計比丘眾」,不可以計算的比丘。「飛往迎之」,來接引他。「共在前立。即還生我國,作阿惟越致。」那麼他臨終的時候,阿彌陀佛就帶著無量的聖眾來迎接,就站在他的面前來接引他,他就可以跟阿彌陀佛回去,生到阿彌陀佛國土,作阿惟越致,就是不退轉了。

那麼這個裡頭就是很低很低的水平的,很多惑都沒有斷,所以還是凡夫,他就是可以生到極樂世界,生到凡聖同居土,凡夫和聖人在那兒同居。他雖然是凡夫,可是他是阿惟越致,這就是阿彌陀佛的大願之所感。

在我們這個國土要不退,那要很高很高的,至少要到小乘的初果以上。這個就是,去了就是阿鞞跋致。所以蕅益大師讚歎,說他是阿鞞跋致,他是凡夫;說他是凡夫,他又是阿鞞跋致,十方世界都沒有這個特殊的例子,所以稱為不可思議呀。

[解]:此中之淨潔心即是清淨心。亦即《往生論》中之清淨句。佛名無量清淨佛,佛心是無量清淨心,總之是一法句,即是清淨句,即是真實智慧無為法身,亦即是一句佛號。

這裡頭所謂的「清潔心」,它叫「念我清潔心」〔註一〕,原文是「清潔心」,就指的是清淨心。佛叫做無量清淨佛,佛心是無量清淨心,把這一切功德莊嚴總起來是一個法句,叫做「清淨句」。「清淨句」是什麼?就是「真實智慧無為法身」,而這也就是什麼呢?就是這一句佛號,一法句。

[解]:故發大乘心,持名念佛,臨命終時,蒙佛接引往生,正是本經「發菩提心,一向專念」之宗。

所以,發大乘心的人持名念佛,臨命終時得到佛的接引往生。所以「莊嚴清淨」,這也就正符合本經的宗旨。本經是以「發菩提心,一向專念」為宗。

[解]:又清淨句,表實際理體。從清淨句出生三種莊嚴,三種莊嚴同入一清淨句,是為經題中莊嚴清淨之義。

這個「清淨句」就表現的「無為法身」,代表的是實際理體。從這個實際理體,從這個清淨句就出生三種莊嚴,流現出三種莊嚴哪,而三種莊嚴就同入到一個清淨句啊。所以這個展開就是無量莊嚴,退藏就是一清淨句,就是清淨心哪。這個就是咱們經題中「莊嚴清淨」的含義。

[解]:「平等」者,離差別也。經云「心佛眾生,三無差別」正顯平等之義。

底下就是「平等」「平等覺」。平等是離開差別。《華嚴》說「心佛眾生,三無差別」,心和佛和眾生,這三樣沒有差別,所以我們是大平等。佛一點也不比誰高啊,所以我們主要是體會佛這個平等之義。

所以我常常說很多信佛的人,我說:「你們都是把佛看成上帝了。」有一個人寫了很多很多東西,我說:「你說的還是上帝。」他跳不出這個圈 ── 怎麼有智慧,怎麼高,怎麼清淨,怎麼怎麼突出,怎麼怎麼怎麼,說了半天,都是上帝那個範疇,哈哈哈……。這個「三無差別」就是「平等之義」。

[解]:《入佛境界經》曰:「菩提者,名為平等。平等者,名為真如。(乃至)平等者,即是入不二法門智。」故知有差別即是二,即不如矣。故云平等即入不二,即是真如。可見平等之義甚深。

《入佛境界經》說:「菩提者,名為平等。」菩提是覺,覺是什麼?覺就叫做平等。「平等者,名為真如。」「真如」這個字就非常好,既然說它是「如」,就不是一個。只有說「這倆如同一樣」「這三個如同一樣」,沒說「一個如同一樣」的,這不成話。說到「如」就不是一個,既然如,就沒有異,它同了嘛,它沒有不一樣!所以,這個「如」字就是不一不異呀。所以我們有許多東西,咱們用佛的智慧眼去照的話,它一切都是極微妙啊。這個如字就很微妙,一個如字就是不一不異,而且「真如」啊。

所以就是說,「菩提者,名為平等。平等者,名為真如。(乃至)平等者,即是入不二法門智。」《維摩詰經》講「入不二法門」,真正平等了,還有什麼「二」啊?離開一切差別。所以這個地方也不可以混,那麼差別都不對,只有平等對,你這是不是差別呀?所以,沒有你眾生起心動念的地方。所以要「平等中解差別義,差別中解平等義」,都是圓融無礙。

[解]:今題中曰平等覺,可有四解:一曰平等普覺一切眾生,普令一切眾生平等成佛之法。今經中發菩提心,一向專念之法,普被三根,本經謂,當來一切含靈,皆依此法而得度脫,正顯平等普覺之義。

那麼這個經中的「平等覺」可以包括四個含義。「平等覺」,覺是覺悟,覺也就是佛,所以「平等覺」擱在一起它有四個含義。

一個是「平等普覺一切眾生,普令一切眾生平等成佛」,沒有什麼不同,怨親平等。也沒有高低之分,也沒有說地獄眾生就低了,天的眾生就高了,沒有這些差別對待,「平等普覺,平等成佛」。

所以我們經中「發菩提心,一向專念」,你這個迷惑多的人也行啊,上至文殊、普賢也行啊,它是平等的。

「將來一切含靈皆依此法而得度脫」,一切的含靈,「將來」,就是從無量壽如來會上那個時候起一直到現在,一切的含靈,一切有靈性的,就是一切有情,都是靠這個法而得度脫呀!這個法是什麼法?《無量壽經》中所說的法呀,「正顯平等普覺之義」── 普度。

[解]:二曰以平等法覺悟眾生。《淨影疏》曰:「無作無所有等,為平等法。」持名之法,心作心是,暗合道妙,巧入無生,從有念入無念,因往生證無生。念得能所兩忘,即是《金剛般若》之「應無所住而生其心」;亦即《淨影疏》之「無作無所有」。

第二個,拿這個平等的法去覺悟眾生,「以平等法覺悟眾生」,故名為平等覺。什麼是平等法?這禪宗的道理又來了。《淨影疏》解釋這個平等,「無作無所有等」,這個叫做平等法,「無作無所有等,為平等法。」「無願無作無所有」,這原文是「無作無所有」。

我們這個持名之法,「是心是佛,是心作佛」,念來念去就暗合道妙,所以它不是你一定要先悟後修。什麼法門都需要先悟後修。悟,這茫茫人海中有幾位是悟了的?這不可得,稀有又稀有啊!那麼就是說,不管你這個,所以這個是暗合道妙,禪宗開悟是明合道妙,這是暗合道妙。

你哪怕是一個老太婆,但是你心裡誠懇、綿密,你念到這個一切你都放下了,什麼你都不想了,這就「無所住」;可是一句佛號「阿彌陀佛、阿彌陀佛」綿綿不斷,這「而生其心」哪。

這個「無住生心」要在地上的菩薩才能做得到,地前的三賢都只能夠分開兩段進行,有的時候「無住」,有的時候「生心」;「生心」的時候不能「無住」,「無住」的時候不能「生心」。但是我們現在這個凡夫,就可以不知不覺來暗合這個道妙,所以阿彌陀佛是大慈大悲呀!所以「無住生心」就是這。

所以這樣的話嘛,他念來念去,「能」也忘了,「所」也忘了,誰在念也不知道,念的是什麼也不知道了,可是這一句不斷哪,它不斷滅,淨念相繼啊。

禪宗的「保任」,這不就是最後的「保任」嗎?禪宗講「保任」。大家就只知道一個「任」字,忘了它上頭還有一個「保」字,你開悟之後要「保任」。「心心不異謂之保」,前心和後心沒有兩樣,這叫做「保」;要起便起,要坐便坐叫做「任」,沒有一點造作;兩個字合在一塊,都是如此道理。「能仁寂默」「保任」,一切一切,你把它搞到一邊去了,老兄是入地獄如箭射!

所以,這個不就是「能所」都忘了,他就暗合這個道妙了?你就把這個法教導眾生能夠成佛,你不就是把這個平等法〔覺悟眾生〕嗎?這不就是「無作」嗎?這有什麼作呀?他「能所」都忘了;他也「無所有」,他什麼都沒有啊!所以就是以這個平等法教導眾生,這是第二個含義。

[解]:三、平等覺指如來之正覺。正覺無一切高低深淺之別,故曰平等覺。

第三個含義,就表示如來所成的正覺。諸佛都是「佛佛道同」,沒有哪個佛大、哪個佛小,哪個佛高、哪個佛低,故名平等覺,這第三個含義。

[解]:四、專就本經,「平等覺」亦即極樂教主之聖號。以上諸義,題中俱攝。

第四個含義,就本經說,這個「平等覺」就指的阿彌陀佛。

現在,這四個含義,在我們的經題裡頭都有。

註一:《大經解》修訂版已依《漢譯》原文更正為:「常念我淨潔心。壽終時,我與不可計比丘眾飛行迎之。」

上一頁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回目錄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下一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