別申問答豁破群疑 (問三)

【又問:華嚴法界,密義重重,以無量修多羅而為眷屬。云何唯一念佛法門而能普攝?】
「華嚴法界,密義重重」,華嚴講一真法界,後頭又講四法界等等(清涼國師將之分為四法界),其中密義重重無盡。「以無量修多羅而為眷屬」,修多羅即經卷,以無量經典作為眷屬,一切經典都是《華嚴經》的眷屬。是這麼深奧,這麼廣大,你怎麼就用一個念佛法門就能包括《華嚴》無盡無邊深奧的內容?能普攝嗎?《華嚴》這麼廣大,這麼深奧,就能用一念佛法門包括無餘嗎?

【答:誠如所說,教指宏深。但入道初心,自有方便。入此一門,乃能遍徹無邊法界。是故善財童子於普賢一毛孔中,過不可說不可說佛剎微塵數世界。盡未來劫,念念周遍無邊剎海。此念佛人亦復如是,以一念本無量故。】
答云,誠如你所說,《華嚴》教義很深。「但入道初心,自有方便」,但初入道的人,求成佛,定要有一個方便。粗淺的說,方就是方法,便就是便利。要有一個辦法,這辦法是大家做得到的,好做的,才行啊!不然那麼廣大,從哪裏入呢?有一個方便門,入了這一個門,你就能透徹,進入到無邊的法界。又引證《華嚴經》的例子 —— 善財童子五十三參。有人在觀音菩薩旁畫一小孩(現在承德的善財童子畫的是一老頭,最特別了);「童子」,菩薩有時稱童子,如文殊師利童子。不要把他一定認為是個孩子,就表示其心是赤子之心,所以稱為童子。善財童子在普賢菩薩一個毛孔裏頭,他走過了不可說不可說佛剎那麼多微塵的世界。這多麼廣大的世界啊!不可說不可說,多得不得了的佛剎,佛剎裏有微塵,像微塵那麼多的世界都走過了,可是沒有出普賢菩薩一個毛孔(以上表空間)。而且是盡未來劫(表時間),念念周徧無邊剎海(表空間)。

這就回答了,為什麼一個念佛法門能包括全部《華嚴經》。那麼多不可說微塵數的佛世界,那麼長久的多劫時間,不是在普賢菩薩一個毛孔裏頭都包括了嘛!這就是《華嚴》的特點。我們難懂就在這,我們是在錯覺之中,認為大的能包括小的,小的就不能包括大的。《華嚴》是小的可以包括大的。多就包括一,十個手指頭包括每一個手指頭。要說一個手指頭包括十個手指頭,這腦子又不行了(請問如何在手上畫出一個手指與其他部分的分界線?不能啊,掌上之指,彼此相連,是一整體),一裏頭有多。一小時有六十分,一分鐘有六十秒,一小時有多少秒,這好懂。一秒裏有多少小時,多少年,這又不好懂了。這一種只承認大的包括小的,長時間包括短時間,多包括一,正是咱們眾生的執著。因此,在真實的本體之中,沒有這些。所以,在《華嚴經》中,一就可以包括多,一個芥子就包括須彌山,一彈指就包括多少劫。三大阿僧祗劫成佛,為什麼頓教一彈指成佛?因為三大阿僧祗劫與一彈指平等平等。長短大小久暫一多等,一切平等。《華嚴》的「十玄」,非常難懂就在這。大家一時懂不了,不要緊,反正是先聽一聽。聽一聽也永為道種,因為這是佛的智慧。這念佛也如此。一個念佛法門就包括了《華嚴》無量無盡的法門。因為這一念本來就離開數量,不是任何數量所能局限的。底下又引杜順的話。

【且杜順法界觀。特設三門:一真空門,簡妄情以顯理,即前念佛法身是。二理事無礙門,融理事以顯用,即前念佛功德是。三周徧含容門,攝事事以顯元,即前念佛名字是。】
杜順是唐初高僧,他是華嚴宗第一代祖師。杜順著《法界觀》。當時,有一個人從杜順那裏到五臺去參拜文殊。到了五臺,看見一老人,老人說:「你幹什麼?」他說:「我到這來參拜文殊。」他說:「你真傻,文殊在你那裏,你到這裏來找文殊幹什麼?」他說:「那誰是文殊?」答:「杜順和尚是文殊。」那趕緊回去,回去晚了趕不上。說完,老和尚不見了。趕緊回去,杜順和尚已在前一天圓寂了。古時候,這種情況只有在大德最後時刻才顯露,一顯露就不住世了。不像現在有些人,盡說我是什麼、什麼的。這裏頭跟古德就不同了。

杜順和尚講了三項。一個是真空門,真空門就是「簡妄情以顯理」,把咱們虛妄的情執都拋開,顯現出本體,理就是本體。破了妄,顯現出本體。這個是什麼法門呢?就是前頭講的念佛法身。念佛法身,那其餘的一切無非法身,分別的妄情便沒有了,唯一顯露的是法身。所以,禪宗有此話:「靈光獨耀,迥脫根塵」,靈性的光明獨耀,「孤立無侶」,沒有什麼可以作伴;根與塵全脫了,就是離開妄情以顯理,就是念佛法身。你念到靈光獨耀,那就行了。第一個是真空門。

第二是理事無礙門。真空本體是如此。但是還有事,還要度眾生。度眾生,眾生在事相裏頭,就必須有佛的國土,有世界,有種種,來攝受他們才行嘛!理和事要彼此無礙啊!「融理事以顯用」,把理跟事融會在一起,以顯妙用。我們現在就是這樣:有極樂世界,我們就得往生極樂世界,在極樂世界進修,以至於成佛,這就是用。用裏頭就有事了。極樂世界就是事,所以念佛功德,念報身佛,念極樂世界。我們臨終所能見的阿彌陀佛的報身,程度高的人,臨終來接的是報身佛;程度低的人,來接的是化身佛;再程度低,就不能看見佛來接,是夢見佛來接,也是往生。

第三,周徧含容門,徧滿一切法界是「周」,徧一切處是「徧」,「含容」是互相含,互相容。佛殿內三個燈,這個燈也照,那個燈也照,這個燈的光徧滿大殿,每個燈也都如是。每一個光都徧滿大殿,光和光之間,這個燈的光包含那個燈的光,那個燈的光包含這個燈的光,互相含容。佛跟佛也都是如此,佛土跟佛土也都是如此,就周徧含容了。「攝事事以顯元」,一個事把一切的事都攝在裏頭了,以顯此本元(本體)。這是什麼呢?即「念佛名字是」。念佛名字,這名字就是本元,就是法身,包含一切,周徧一切,無所不具。所以,念佛為什麼有那麼大功德?你若能接受華嚴這個道理,一切佛土,一切佛,一切功德,都融入你這一句佛號裏頭。所以,你念這句佛,就是全法界。咱們以什麼為宗?就是以「華藏入名字,持名入華藏」為宗。華藏世界的一切功德就入在名字裏頭,你持這名字就入華藏,極樂世界就是華藏。你要相信持名入華藏,你先要理解,華藏一切功德入在名字裏頭了。所以不要老在回頭轉腦,找找這、找找那;幹個什麼,單修某個法;幹那個事,又修那個法,忙不過來。

又舉一個例,當時浙江大旱,老百姓找蓮池大師,請求大師祈雨。蓮池大師說:「不會求雨,找別人吧,我沒有求雨的法。」這些人只相信大師。大師說:「我就只會念佛。」眾人說:「只要求雨就行。」於是到田裏來念佛,拿著木魚,走在田埂上,一邊走,一邊念。走了一邊,傾盆大雨下來了。這就是一切功德都在裏頭。若是必須會個求雨法才能求雨,會個治病法才能治病,會個驅鬼法才能驅鬼,那就忙不完了。

【又清涼疏分四法界:一心念佛,不雜餘業,即入事法界。心佛雙泯,一真獨脫,即入理法界。即心即佛,大用齊彰,即入理事無礙法界。非佛非心,神妙不測,即入事事無礙法界。】
清涼是唐代國師,他見到《普賢行願品》了。所以,到他這時《華嚴》才圓滿。杜順沒見到,只見《六十華嚴》。賢首見的是《八十華嚴》(所以華嚴稱賢首宗)。等到清涼國師,他就見到全部了。清涼把他著的疏,分為四個法界:理法界、事法界、理事無礙法界,事事無礙法界。「一心念佛,不雜餘業,即入事法界」,這是人人可以做得到的,但是不見得人人肯做;是能做,不見得肯做。一心去念佛,不雜餘業,不雜其他的所有別的事業,這就入了事法界,這是人人可以做得到,但是不見得有人肯把它做到。做到了之後,就是入事法界。

第二,「心佛雙泯,一真獨脫,即入理法界。」理法界即本體,怎麼能證入本體?心也沒了,佛也沒了,就是「靈光獨耀」「一真獨脫」,就入了理法界。理法界就是本體,就是法身,什麼都沒有了。正念的時候,「念而離念」,連念也都離了,可是離念時仍然在念,「無念而念」,所以不住到任何上頭去了。這時候,沒什麼叫心,也沒什麼叫佛,也沒有一切。然而,本心的光明,這一句佛號,是明明朗朗,這就入了理法界。

「即心即佛,大用齊彰」,心就是佛,佛就是心,這種殊勝的大用,一齊都顯現了。《觀經》中「是心是佛」「是心作佛」。我念佛的心,就是佛,「是心是佛」。這個心可以作佛,念佛就是作佛,「是心作佛」。前幾年,南方有個比丘尼,死後火化,天靈蓋不化,上有「心作心是」四字。修行人,真實修行,有很多殊勝的境界。「是心是佛」,指我們本來是佛;「是心作佛」,指我們起心念佛,於是大的妙用就顯現了,這就理事無礙。心本來是理,念佛、度生這些作用是事,理事相融,圓融無礙。「寂而常照」,雖寂靜無動,可是在「照」;雖然在照,什麼都清清楚楚,可是心中無所動,「照而恒寂」。「無念」,而一句佛號朗朗現前;「念佛」,而一心無動,萬緣齊放。這是理事無礙。

事事無礙就不好懂了。剛才說小的包括大的,短的時間包括長的,重重無盡,相入相攝,無窮無盡。如兩鏡對照,這個鏡子照那個鏡子,那個鏡子照這個鏡子,你中有我,我中有你,一套一套,沒完沒了。你拿兩個鏡子相對照一下,試試看。「非佛非心,神妙不測」,正顯不可思議。「不可思」,頭腦沒有用了,「不可議」,舌頭也沒有用了。所以說,是法非思量分別之所能解。前云「攝事事以顯元」,從事事無礙以顯本體,此神妙不測的法門,即是 —— 念佛名字。

【是知一念佛門,無法不攝。故此經以毘盧為導,以極樂為歸。既覲彌陀,不離華藏。家珍具足,力用無邊。不入此門,終非究竟。】
所以一個念佛法門,四種法界(理法界、事法界、理事無礙法界、事事無礙法界)全都可以入。因為事事無礙,所以你這一念的功德,包含無盡,一切具足;非心非佛,神妙不測,無所不攝。所以,這個經以毘盧為導,以極樂為歸。毘盧遮那是法身,釋迦牟尼佛是化身。《華嚴》講的毘盧遮那,就是釋迦牟尼的本身,也就是我們的本師,他指導我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。本師沒有說你們都是我弟子,只能留在我的國土中。咱們的本師教導我們,求生西方極樂世界,作為導引。到了極樂世界,我們就回家了,遊子回家了。在外頭流浪,流浪漢苦極了,酸甜苦辣都吃夠了,這一會又到了母親跟前,母子又相會了,所以極樂是歸宿。

「既覲彌陀,不離華藏」,既生極樂見到彌陀,但根本並沒有離開華藏世界。因為極樂世界也如這個燈光,徧滿整個大殿,它並沒有局限在某一部分;極樂世界是徧滿法界,華藏世界也是徧滿法界,互含互攝,難思難議,不是眾生我們這種妄情所能推測的。所以,這種情形下,「家珍具足」,你才知道家裏的寶貝都具足了。「力用無邊」,你可以分身到無量國土去度眾生,去演說妙法。到這時候,你說法才真正能給眾生真實之利。就像咱們所說的,往往有片面性,有誤解,有的時候,甚至於還含點毒素。說是說法,有的時候還不免放毒。若真正見阿彌陀佛,這時候,悟了無生法忍,你可以分身到塵剎,不是在一個大殿裏,可以到無量無邊的世界,現種種身,說種種法,給眾生真實之利。可見「不入此門,終非究竟」,不入到這個門裏頭,總是不是究竟。

這就回答,為什麼一個念佛法門能把華藏的一切經卷的深奧意思都包括了。杜順和尚的三方面,清涼國師的四法界,念佛全攝。這個道理講得很清楚。不能全理解不要緊,只要知道結論就好。就是這一念,就這麼殊勝。「家珍具足」,如極貧苦的人忽然回到家裏,沒想到自己是大富長者。信都不敢信,想都不敢想的事,這時候,都成了你的了。這是譬喻,《法華》「家珍」的譬喻。

上一頁            回目錄            下一頁